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作者:林波
[摘要]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期为背景,试图从社会学及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图书馆馆员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自我心理建设的行之有效的调适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图书馆馆员 心理健康 心理建设
[分类]G251.6

1 对社会转型期的认识
    社会转型理论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化理论的经典思想。从社会学的学科定义来说,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一般指的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过程。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和结构性变动,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谓的社会转型期,通常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加速转型这一时期。转型的目标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转型的内容包括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更新等内在的全方位转换,转型的速率与过去相比大大加快。随之而来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有很多,主要有结构性的,如:人口问题、失业问题、贫富分化、官员腐败等大量问题;有变迁性的,如:农民工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离婚率上升等问题;有越轨性的,如:黑恶势力猖獗、青少年犯罪、信用危机等;有病态性的,如:色情泛滥、拐卖妇女儿童、吸毒贩毒、艾滋病流行等;有心理性的,如:自杀率上升、社会焦虑现象弥漫、精神病患者增多等等。大多数社会问题属于社会病态,这是社会进步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的特殊的社会问题。
2、社会转型期馆员心理问题及其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馆员的价值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全面高速改革的时期,馆员的心理问题,其实质就是馆员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问题。转型期图书馆员心理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性,决定着其对社会现状心理反应的复杂性:一方面,馆员对社会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已逐步形成共识,对变革形成的各种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心理反应已开始向理智化、成熟化转变;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新的科技手段和社会信息组织的出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为数不少的馆员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危机,从而导致了其内心世界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这样,图书馆员心理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及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也更为明显示地突现出来。
2.1焦虑心理表现及影响
    焦虑是人们因准备不足而对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所产生的烦燥不安甚至恐慌的心理状态。在转型期,图书馆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敬业精神、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结构都有待于转变和提高。但是,相当多的馆员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对社会环境变革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于机遇和风险,对图书馆的前景和自己未来的发展均难以正确把握,从而产生了种种心理焦虑和无奈。
2.1.1 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焦虑心理。
    首先,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动,打破了图书馆原有的传统利益格局,一些已习惯于图书馆传统工作方式和利益分配体制的馆员表示出对转型变动的不理解、不认同,甚至存在着抵制行为。其次,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动,出现了许多馆员们不熟悉的新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应用技术。对此,图书馆员难免产生不适感、陌生感、其心理必然要经过一个从抵触到认可的转化过程。再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使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这就对图书馆员的服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馆员以熟练的专业技术传递和开发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求其善于开辟新的服务领域。这些无疑会使许多馆员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一些非专业馆员来说,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还要承受改革安全的考验,因此,许多馆员因对自己未来的具体处境难以预料而焦躁不安,甚至出现了恐惧心理。
2.1.2  对改革受益期待的焦虑心理。
    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信息机构,在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占居着基础地位,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信息集散地。正因为如此,馆员们普遍对图书馆存在着强烈的改革期待心理,希望通过改革使图书馆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以满足馆员个人受益期待心理需求。但另一方面,当面对图书馆现状时,馆员们又产生了怀疑心理。这种怀疑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图书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差距而产生受益期待的怀疑。许多馆员认为图书馆的现状与我们预测的未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未能随着社会转型得到有效改变,反而随着改革深化差距却在加大。这就使一些馆员对图书馆现状能否好转或未来处境提出了疑问,从而导致其内心受益期待需求的失望;其次,是对图书馆自身能力的怀疑。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着差距,多数馆员认为,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图书馆自身未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转变而造成的,这就暴露出图书馆自我更新能力不强,为社会服务能力不够,难以体现出其发展前景,从而使得一些馆员产生了焦虑心理;最后,受个人条件和其它因素的制约,部分馆员的高期望值因没有把握,兑现信心不足而处于恐慌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
2.1.3 对生活安全保障的焦虑心理。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滞后,原受惠于计划体制的一些馆员开始对自身的生活安全保障产生危机感,尤其是作为低收入阶层的馆员来说,对自己能否在利益分配方式改革中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已产生了一定的恐惧,不少馆员还产生了惧变和怀旧心理。
焦虑心理反应有很强的社会负面影响,它容易导致馆员对改革大局与局部利益关系的错误判断,对改革得失缺乏全面分析和理性认识。这种心态若不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在其它不安定因素作用下,极易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可能会出现行为异常,形成局部性抵制管理的不稳定隐患。
2.2 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影响
    职业倦怠,是馆员个体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体验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情感状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任何图书馆活动都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二是工作疲沓,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对工作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认为图书馆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无心投入;三是心理逆反,对一切事物都看不顺眼,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馆员对所从事的工作认同感很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不仅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严重阻碍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给图书馆事业等来一种潜在的危机,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馆员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正确把握和认真分析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心理成因,探讨解决的对策,对于稳定图书馆专业队伍,加强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相对剥夺感反应及影响。
    相对剥夺感是社会心理理论范畴,它是指人们在相互比较中,觉得自己实际获得的生活条件和机会不如他人时,就可能产生被剥夺的感觉。目前,图书馆员相对剥夺感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对多的馆员用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同社会上先富起来的人比,觉得差距很大,因而普遍对先富起来的一些人致富手段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产生怀疑。这种心理加剧了馆员们对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观印象。二是一些馆员认为,自己现有的经济政治待遇与对党和政府的贡献相比,觉得付出多、吃苦多、贡献大而得利少,由此产生了吃亏心理。三是还有不少馆员用自己现有的地位、收入与其它单位的职工、同学相比,感觉不如人,差距悬殊。而这种悬殊并不是个人素质高低,能力和贡献大小造成的,认为是政策环境不等。这种心理加深了馆员对现行政策的怀疑。总之,在相互攀比中,许多馆员往往习惯将自己社会资源所失与他人的所得相比,总认为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处在低准位上。联想到物价上涨,甚至认为在某些方面生活水平还继续下降,剥夺感心理反应非常强烈。
上述剥夺感的存在,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它极易使馆员对图书馆的前景产生困惑、迷惘意识,进而对图书馆发展进程产生怀疑。这种心理会导致馆员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工作,对抗管理。相对剥夺感是决定馆员恼怒程度的重要变量指数,部分图书馆员产生相对剥夺感是图书馆工作秩序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而相对剥夺感程度越高,则管理紧张程度越高,出现不安定的可能性就越大。
3、馆员心理健康的标准
3.1良好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仅是个人的感受问题,还影响着人的思维认识能力和行为表现、认知、情绪、意志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使人的身心状态平衡并处于良好的状态。   
    情绪一般分为正面情绪和负责情绪。正面情绪能够促进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增进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如喜爱、愉快、兴奋等;而负面情绪是人想逃避和回避的心理感受,对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如悲伤、愤怒、紧张、焦虑、恐惧等。我们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学会情绪疏导和调控。
馆员的情绪是由其特定的职业活动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馆员应该有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即使是有特殊情况,也应予以最大限度的克制,不把不良情绪、不良的心境、不适的心态带到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中去。
3.2 完整的人格结构
    作为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单独的心理品质。能够完整协调地表现出来,其核心是积极进取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图书馆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塑造者,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公民道德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3.3  和谐的人际关系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性。图书馆员是一个多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职业。因此,馆员首先应是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应乐于与他人(读者)交往,应和谐地处理好与领导、同事、读者、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并能在合作中建立“双赢”的观念。切不可给人以怪异孤僻不合群的感觉,更不能形成“社会病态人格”,所以,馆员应以积极和谐的心态去探寻不同层面的合作关系并谋求最佳的发展。
3.4 培养超强的耐挫能力
    挫折是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耐求不能满足时引起的紧张不安、失望等情绪状态。转型期,社会急剧变化,冲破了计划经济对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形成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新的利益关系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使社会新旧体制在交替中发生的碰撞以及改革的不平衡性、差异性,反映在图书馆转型过程里,必然引发图书馆员挫折情绪的产生。馆员受挫后,应采取积极的反应,正视现实,冷静分析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换位思考或转移视点,以正确的方法、良好的情绪、平衡的心态去战胜挫折。

3.馆员心理健康的构建
    馆员心理健康的构建与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馆员的自身努力。作为图书馆管理者,对于馆员心理健康的培养与保护是责无旁贷的。
3.1从政策上提高馆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近几年,图书馆强化“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的宗旨,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是,社会对馆员的认知度并不很高。日常工作中,馆员被读者挑剔、指责甚至漫骂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员”的活动引导,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图书馆意识,提高图书馆地位,尊重知识,尊重馆员劳动,使图书馆这一职业,最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这就能减少馆员的心理不平衡,使其建立起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最终提高馆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促进馆员心理健康的和种根本之路。
4.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行为学研究表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或实现途径是激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让员工发挥其20%-30%的能力,而如果予以充分激励,则可以使其释放出80%-90%的能量。人努力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层次时,容易对目标的追求感到疲倦,产生满足不思进取的思想。这都是“混日子”思想的根源。面对这些情况,管理者必须采取全面激励,公平公开,不但要有精神激励,还需要有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如考评先进,晋升职务,提供进修机会,适当奖金激励等。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馆员会以积极的心理活动支配其行为。
4.3 建立心理档案
4.3.1对于有志于图书馆员的人,要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跟踪调查,严格挑选,淘汰不合格者,让热爱图书馆事业且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投入这项工作。
4.3.2 发放心理调查表,作心理调查。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图书馆的专用量表,可以选用常用的16PF(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SCL-90(症状自评量表)、SAS(焦虑量表)、SDS(抑郁量表)等简便宜行的工具对馆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这样管理者能做到心中有数,根据馆员反馈出的心理问题,主动做疏导工作,以一种理解的态度去帮助与支持馆员,减少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不定期请心理医生做有针对性的讲座,以解除馆员的心理困扰或不适,使他们能够摆脱阴影,轻装上阵。
4.4 馆员个体应多从主观上确立心理保健意识。
身为图书馆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地完善自我人格,积极进取,从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从而有益于身心的良好平衡和发展,努力做到笑谈人生,淡化得失、宽容和气、豁达正直。“笑谈人生”是指以积极乐观、昂扬应对人生的挫折。实际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挫折、遭受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发展一种能力---心理康复能力,把挫折变成动力,提高自信心。“淡化得失”是指不拘泥于人生的一失一得,以豁达的胸怀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人生过程的真实性即我们的积极努力过程远大于结果的辉煌,在这个努力过程中宽容很重要,宽容对别人和自己都是如此,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
平时馆员应多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保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我调适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5.馆员自我心理建设策略
    从上述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绝大多数的馆员都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不良心态。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要靠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逐渐地去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自我调适的方法,进行缓解和解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心理学方法可以试一试:
5.1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
    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ABC理论是其核心理论。埃利斯借用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的一句名言阐述其观点:“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且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是外部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但埃利斯认为A并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继A发生后,个体会对A产生某种看法,做某种解释和评价,从而产生关于A的某些观念B,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这一过程因自动化而不经常为人所意识。由此看来,抑郁、焦虑、沮丧等情绪结果C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产生的。Ellis还列举了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11种不合理的信念;经后人归纳和简化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理性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人减低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其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例如:在服务过程中,当遇到读者不遵守图书馆管理规定或服务规则时,如果馆员的想法是:“作为读者,就应该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那么馆员的情绪就很容易引起波动。但如果馆员认为:“为这样的读者服务确实辛苦,他们可能也不是特意的,或许是不了解规定的具体内容,或许是无法接受规定造成的”,那么他(或她)就会以一种极为宽容和理解的心情来应对,就不会对其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又如,当读者把图书翻得很乱时,馆员应尽可能放弃这样的想法:“读者不应该把书乱放,使我整架的工作太繁重了”,而应提醒自己:“这些是我的工作内容,要求所有读者都自觉归架是不太可能的。”工作中处处有爱的细节,馆员把读者装在心中,把服务放在心上,书架和书本就不再是冰冷的世界。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员爱的奉献必不可少。
不少事例表明,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馆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其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也就会不同。如果馆员能够经常利用ABC理论以向上、理性的思考方式进行自我反省,解释图书馆工作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如意或挫折,那么他消极的工作情绪就会减至最低程度,并逐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进一步又可以提升工作效益,实现利人、利己、利馆的多赢局面。
5.2 认知领悟疗法
    有正确的认知评价,有丰富的应对资源,发展良好的应对方式,建设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无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挫折,什么样的应激,我们都能对付。认知评价对应激和健康来说是最重要的中介调控系统。积极的认知评价,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应付和解决问题。
    贝克(A.T.Beck)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1985年他提出了5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①识别自动性思维②识别认知性错误③真实性检验④去中心化⑤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此种疗法特别重视个体潜能的发挥。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内部潜在能力,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变。
要想拥有健康的认知,馆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热爱图书馆事业。全面客观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要认识到虽然图书馆工作单调,乏味、平凡、琐碎、不易出成果,但却是现代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促进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只要能够干一行钻一行,行行都会出状元的。
其次,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维护自己,提高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摆正位置,扬长避短,不好高骛远,不给自己提出不现实的目标。
再次,正确认识别人。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认识和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反省自身的不足,避免认知偏差。
5.3 黄金规则(Golden Rule)
    所谓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观念。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有的人常常错误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他们常常会对别人产生愤怒或敌意等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构成了“反黄金规则”(Verse Golden Rules)。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即使某些不希望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能以合理的观念来面对现实。
图书馆女性馆员所占比例较大,她们多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敏感的自我意识,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彼此之间易产生摩擦。这些摩擦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馆员们的心理体验,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到心理健康。当出现摩擦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反黄金规则”来评价判断对方,认为“我对某某那么好,她怎么能这样对我”等等。此时,大家不应彼此埋怨,而应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冷静地思考一下:“我认为对方应该怎样对我,而我是否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对方了”,如果自己没有做到,则说明问题可能出现在自身上,而不能一味地将责任全部推卸给他人。应从我做起,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人,加强自我修养,学会协调人际关系,消除人际矛盾和冲突,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积极地、刻意地营造温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当双方都能正确、合理地利用“黄金规则”时,彼此之间的摩擦也就会随之消失,当然也就可以避免了消极心理的出现。
当然,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如,酸葡萄机制、维纳成功归因法、阳性强化法、适度倾诉宣泄、音乐疗法、阅读疗法、体育锻炼等,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在社会转型期能拥有健康心态,身心愉快地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去,为图书馆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9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同上
4、徐沙,公共图书馆的情绪教育及馆员情绪管理.图书馆,2003(4)
5、陈喜庆.正确看待和把握社会生活中的得失伴生现象.红旗文稿,2006(24)
6、耿文秀.成功源自于健康心态.图书馆杂志,2005(3)
7、任罡.浅谈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 )
8、金玲.论馆员的心理素质及自我调适法.图书馆,2006(2)
9、殷占兵.职业倦怠:高校图书馆员的隐形杀手.图书与情报,2004(4)
10、戴安良.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探索,2006(5)
11、肖文涛.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的社会问题.http://www.sydj.gov.cn/info/
12、冯翠珍.转型期图书馆员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2)


林 波,女,1969年生,大连图书馆鲁迅路分馆副馆长,馆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已发表论文3篇。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