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
中国文明的起源
汉画像石与汉代社会
谈清史和清史研究
话说张学良
《红楼梦》探佚
中国小说与史传的不解之缘
名作的感染力
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与影响
谈谈中国戏曲
书法创作及其特点
漫谈今日书画市场与收藏
日本的中国学漫谈:以京都为主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桃太郎故事为例
书法危机与书法家的责任
农事与艺文:秋胡戏妻作品中的桑树
《从朔编》考朔
罗振玉、罗继祖点评《桐阴论画》
青泥诗文补
石涛新论
罗雪堂兴农思想句玄
顾颉刚与图书馆
唐与渤海关系的珍贵文献
甲午战争前中日留学教育比较
黄海海战“松岛”舰被击真相
《罗雪堂合集》出版
评《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著录》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漫谈今日书画市场与收藏
作者:杨新
    这个题目不是太新颖,但是又很现实,我想今天来的很多朋友,一个是对这个题目有一点兴趣,或者是自己有点收藏。最近我遇到很多疑问,特别是中央电视台那个鉴宝栏目,动不动拿出个东西好几百万,这个就有点惊人。大家都希望自己一下得到几百万,上千万的,可以生活好一点,我在担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期间,全国各地不断有人写信给我,主要内容就是我家里有一件什么什么东西,家传多少代,很有价值,问故宫博物院要不要,他可以出让,其中包括书法、玉器、陶瓷等等,他很希望这是个很大的宝。但我们还是要现实一点,有些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宝,有些故事只是讲起来很动听。
    我想就我个人的专长来谈书画市场。讲这个市场,难免要提出一些批评,说老实话这得罪人,确实是不太好谈。就书画而言,书画的创作和书画的欣赏本来是挺雅的,因为艺术它是很高雅的,可是问题是书画它跑到市场里头去了,这个事情就有点变质了、变味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的字,除了《兰亭序》是一个“序”以外,其他都是信件,都是写给朋友的信、家里的信。我想王羲之当年写信,绝对不会想到这封信以后会卖多少钱。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道士,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他就要求王羲之写几个字,写完之后,王羲之看见道士家一只鹅挺好的,就拿回去了,你看很简单的。可是今天就不同了,今天吴冠中的画就不知道能换多少鹅了,李可染的画恐怕换千只万只鹅都不止了。虽然艺术本来很雅,可它变成了市场,变成了商品,就有利害冲突了。作者、收藏者、中间商,这三者之中就有利益在里头。画家、作者要赚钱,收藏者要交钱,中间商要两头赚。当然收藏者还不见得是真正的收藏者,他要收藏,就要投资,投资问题本来是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天叫做古董投资,或者叫作艺术品投资,投资是为了更大的收获,有利益就有欺诈行为在里面,这是没有办法的,是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规律,于是书法伪品就出现了。伪品什么时候出现的,可能我们
未必知道。咱们中央台最近还播了个《水浒传》,《水浒传》里面就有书画作伪的,那个仿蔡京的不是就作伪吗?在最早的南北朝时代、两晋时代、东汉时代就有伪造别人书信的。欺诈行为有政治上的欺诈,有经济上的欺诈,我们今天碰到的市场问题都是经济上的欺诈。
    十五年以前我在《文物》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作《商品经济、世风和书画作伪》。当时中国还没有提出市场经济,讲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后来才改成市场经济。“世风”就是时势的风气。商品经济、世风和书画作伪三者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互动的。当时我只是研究历史,没讲现实,想检查一下历史上某些情况,再来讨论今天,知今必鉴古,无古不成今,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发现它有这么个规律:凡是经济比较发展的时候,就是书画作伪最兴盛的时候,现在我们叫作“盛世收藏”,太平盛世喜欢收藏,而收藏中有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作伪的问题,收藏和作伪是共生的,书画伪品的出现和当时的经济发展,当时的时势风俗变化有很紧密的联系。
    我认为第一个出现书画伪品最多的是北宋后期。北宋后期,书画市场上出现伪品太多了,当时的学者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米芾就讲到:他所见到的李成作品不下数百本(李成是五代到北宋初年一个大画家),而真的没有一两件,所以他说要作“无李论”,即世界上没有李成了。另外一个收藏家在搜集材料中,看了很多当时收藏家的作品,他说如果把它记录下来,可以用几头牛的毛来计算,但是真正够上刻骨的好东西也不过几千件,这是当时的一个比喻了。这是作伪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第二个高潮时期应该是明代的后期。这个时期比起北宋时代要超过了,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作坊都出现了,于是大量书画伪品也随之出现了。今天书画鉴定中特别讲到有一种叫“苏州片”,就是苏州地方做的书法。这个时期除了书画作伪以外,铜器、古玉伪品也很多。
第三个高潮时期就是清代末年到民国。这个时候作伪的东西也不少,现在我们能够看到民国时期的伪品可以说数量很大。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很多作伪名家,比如张大千,他应该是在这个时候作伪做得最多的。
    这篇文章我是在一九八九年写的,到今天十五年了。我再回过头来看这十五年,那确确实实是书画伪品第四次高潮的到来,这种汹涌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收藏者、收藏家对它的到来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前三次高潮期的到来有个历史的延续,而第四次高潮期的到来是没有历史延续的,为什么我说它没有历史延续呢?因为我们经过了一九四九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书画作伪在大陆基本是绝迹了,不可能有人做假字画去卖,去赚钱了,所以它是个历史的断截,但是技术可以传下来。那个时候有些人去搞临摩复制,特别是一些文物商店,经常仿一些古画卖外宾,因为外国人有钱,我们没有钱,不过卖的价钱很低,而且还标明是某某复制的,所以当时大量复制古画不是为了投入市场骗人,最多可以说是有一点蒙“老外”,这个“老外”确实也蒙不了他多少,因为才一百块钱、几十块钱一幅画,那不能算什么欺诈。所以半个多世纪是断了的,绝了的,现在突然出来这么多书画,对收藏者、鉴定者来说没有精神准备。比如说我到台湾去,有一位台湾的先生买了很多陶瓷,另外有少量的书画,因为他在山东、广东投资,赚了钱,然后看到大陆有好多古董,就买回去了。他有一座五层楼房,层层都摆满了陶瓷,因为我是和耿金昌先生一块去的,他是陶瓷专家。他鉴定一大楼的陶瓷用了两个小时就鉴定完了,最好一点的是民国瓷,少数几个是宋代民间窑出土的,而大部分是作假的,什么均窑、定窑,都是假的。看完后,收藏家全身汗都下来了,因为这些都是成批生产的,可他是一件一件作为古董买下来的。当地人就笑话他:“你在大陆赚的钱,大陆人又给骗回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情况呢?他有一个心理:大陆穷,你们都穷,你们买不起古董文物,你们收藏不起,而且还不识宝,文化大革命把文化都革掉了,人人都是大文盲似的。我们台湾人,第一有钱,第二识宝。所以大陆上自己的宝都不要,还做假宝吗?他没有精神准备,结果买回一大堆垃圾。
    书画市场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是拍卖公司,它是最大的市场。像北京佳德、瀚海、太平洋都是比较大的,小的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你要到北京去的话,要参加书画拍卖会,每个月都有机会,月月有。过去我们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现在拍卖公司的槌声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还达不到,但是周周有。老拍卖公司这一块儿量就相当大,因为一个大拍卖公司一次就拍好几千件,小拍也有上千件,你想这个量多大呀!这么大的量,肯定这里头就要有欺诈的行为了。
    第二个市场是画廊。咱们大连也有很多画廊,北京画廊也不少,画廊是专门经营书画的地方。
    第三个市场是地摊。地摊也不可小看,买卖量也相当不少。
    第四个市场就是个人,即个人皮包商,就是互相单线联系,单线介绍的。这里面虽然量不是很大,但是质很高,他不会三五块钱卖启功先生的字。
    这些市场所需量非常大,那么来源就是一个大问题。我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要认真地画的话,他能画多少?我们今天成名的艺术家有多少?有的成了,他已经故去了,他再也不能创作了,他存世的东西有多少?我想这个量可以去作一个精算。而我们今天每一场每一次拍卖会又拍卖了多少?这个很显然比例差距很大。我没有学过统计学,但它一定是不相称的,这个不相称里面肯定有问题。下面我谈一谈书画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假书画充斥市场,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为什么我在过去写文章在市场与作伪中间加一个“世风”的问题,我觉得“世风”是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假书画能够卖掉,特别是买卖双方都明白的情况下能够卖掉,这个就是时势风气的问题。比如说地摊上,就在荣宝斋、琉璃厂那条街,可以看到启功先生的对联,有没装裱的,就是直接写的,你要去买的话,摊主就会告诉你多少钱。我记得我去试过,好像开头要五十块钱,后来砍砍价就说十块钱,如果批发几百件的话,就还便宜,甚至五块钱。你看五块钱,十块钱,最多五十块钱买一副启功的对联,那是卖者心里明白,买者心里也明白。我就问他:“启先生的字哪有这么便宜的?”他说:“你这几块钱买什么真的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买的人知道启先生的字是不可能几块钱买得到的;卖的人也知道启先生的东西不能卖这么一点钱。那么明知道是假的,为什么要买?为什么要卖?这就是社会风气不正。我个人掌握的材料很有限,所以对这个问题研究不透,但是有一点可以见端倪,可以见一些痕迹的,那就是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在年节以前卖的好。为什么在年节之前去买这些东西呢?过去买灶王爷、财神爷、年画,都在年节之前。买一个活佛菩萨,往家里一贴,全家和睦;买一个财神回去,我们来年好运气。那么启功的字跟财神、活佛菩萨有什么关系呢?启先生的字既不代表财神,也不代表活佛,但它可以作为年节礼品送给朋友,或者送给领导。这里头问题就大了,问题大在什么地方呢?大在真假上。那个卖的人他没有盖章,就是仿的启功啊,买的人和受礼的人都没有在意。所以大家琢磨吧,这个里面社会问题不少,这个社会问题应由社会学家去研究解决,我们就管书法鉴定这一块,你拿一个东西来,我们只认真假,不问来源,这是我们的责任。
    因为有这样广阔的销路,所以假书画充斥市场,这和以往是不同的。大家知道《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是无价之宝,那是真的,在故宫博物院还留着呢。听说到了明代末年的时候,严嵩就知道它是无价之宝,到处收也找不出来,怎么办呢?有人就搞了一个送严嵩了,这时候他的一个裱画师就告诉他是假的,因为真的麻雀在屋上,一脚踏双瓦,这个不是。这可把严嵩气坏了,以后就找机会把送画人杀了。这说明古代送礼送假的可了不得,一旦被知道就不好了。当然我们今天送礼,没有那么大的威胁性,不过也有书画纪检,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不谈了。
    市场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书画价格出奇的高。我们用“飙升”这个词形容书画市场火爆,就是飙升得太高,我总感觉不太踏实,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后期,没有价,没有行市,如果买,我们也买不起,卖也卖不了几个钱。像故宫买的东西当时最贵最贵的,就是一万、两万,可是到后来一下要出一千万、两千万。那时候特别是从东北买的东北货,都是很便宜的。这里面有好多故事了,一个从东北出来的赵孟頫的《水村图》,是溥仪带走的,这个《水村图》今天估价最少也得一千万到两千万,可是当时故宫就给人家两千块。这里边还出了个小笑话,这位老先生好像是个农民的穿着打扮,他拿了两千块钱就到了沈阳,没有回家,就进了百货商场,看到什么东西都买,这引起了商店的注意,觉得这个人有点问题,他怎么这么有钱,买这些贵东西毫不在乎,于是就报告给派出所,派出所人来了以后就问他:“你这钱哪来的?”他说“我卖了东西。”“你卖了什么东西?”“我卖了画。”“卖给谁了?”“卖给故宫博物院了。”派出所马上往北京挂电话,故宫证实确实如此,这样公安机关才放了人。
    虽然价格飙升得很快,但是仍然赶不上国际市场。我们知道,欧洲画时代很晚,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印象派作品,动不动就是上千万美元,比我们上千万人民币要高八倍,拿到中国来就是以亿来计算了。但是我们自己跟自己比,飙得就太快了,飙得太快就有危险,就有炒作之嫌,就不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做,这里面就要出问题了,这个是有前车之鉴的。日本某公司十几年前,花一千多万美元买了梵高的《向日葵》,结果砸在手里了,几百万美元也卖不出去。所以凡是重大投资要注意,我觉得平稳前进比较稳妥、踏实。
    第三个问题是书画市场作假没人管。有些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呼吁过;有些地方也曾经举办过这类讨论会,可我觉得总是少数人在活动,对市场,对作假不起任何作用,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而且还干得很欢。所以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假酒、假烟、假药,打这个假有人管,谁管呢?商检部门管,市场管理部门管,实在不行还动用法律手段,可是书画市场作假没人管。最不可思议,令人不可解的是前不久荣宝斋拍卖了二十几件启功的假字,拍卖前送给启先生本人过目,启先生说这个不是我写的,可是他们照样拍,而且照样卖好价钱,二十几张就卖了十几万。启老是不生气的人,这回生气了,可是他生气有什么用呢?报纸上对这个现象也进行了抨击,《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都发表了文章,还把拍卖公司老总批评一顿,可是批评了又如何?又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些官司也打了,像吴冠中那个官司,报纸上也公布过,打完以后又怎么样?有没有不作吴冠中的假了?现在吴冠中的字画在市场上多得不得了,你们给我五十块钱,我可以给你买来。所以在群众中就流传这样的笑话:你要去走私毒品,是冒生命危险;你做假酒假烟,查出来要判刑;惟独做假字画最安全,因为没人管。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就是市场上真假谁说了算?拍卖公司告诉你:我卖的这幅画是最可靠的,它在什么年代的杂志上、书刊上,或者说画册上印刷过,有的把印刷品揭下来,附在要卖的这个作品上,证明这个不是假的。另外,还有的人跟作者照相,这张字是刘炳森写的,那个人就拿着字的这一头,这个人就拿着那一头,照了一张相,把这个证明也帖在要卖的字上面,说明这个是真的;还有的写明:这个作品是来自画家本人或者家属,这个难道就可以保证是真的吗?这也不能保证,因为电脑作假很厉害,在图像合成上很厉害。有的家属挺好的,为了维护家庭的利益,特别为了维护祖先的声誉,态度很严格的。但是,家属也要区别分析,不一定就可靠,我就亲身经历过一个事情:有人给我拿来一幅朱老总的字,我说是假的,他说,这怎么是假的呢?就从他家拿来的。我说,你从他家拿来的也是假的,因为你那个家是不是他那个家,我还打疑问号。这个事情不是现代社会才有,古代就有,有个人想要董其昌的字,于是就被带到了董其昌的家,求了一幅墨宝,回来的路上碰到了一队人马,看见一个人从轿子上下来,就问:“那个人是谁呀?”人说:“唉呀!那人你不认识啊,那是大名鼎鼎的董其昌啊!”他说:“唉哟,他长得样子怎么跟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啊?”那个真的董其昌跟他看的董其昌不一样,这说明连董其昌本人都做了假了。所以有的家属也是假的,就是真的,也不见得不作假呀?甚至还有这样的事情,有人拿着仿某画家的作品给他看,问他这东西是不是自己画的。看了半天,认定是自己画的。后来人家告诉他这是假的。自己看自己的东西都走眼。所以究竟谁说了算?谁是权威?现在有很多鉴定中心,它究竟有多大的权威性,能不能负法律责任?是否经得起法律的推敲?这都是个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作假技术层出不穷。比如除了老字画以外,新书画作品,印章基本不起鉴定作用了。从前我们讲印信,“印信”从来都是信的,可在现代技术上,他不起信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机器容易造出来,它照着原稿真迹,把印章拍下来,一模一样。我们看印章,无非是比较,拿这印章与那印章比较,看哪个部位不对,哪个地方距离太短、太长,说明它是后制的、假的。但是照相技术,底版一合,打出来一个样,基本上印章不起鉴定作用了。七十年代中期,我跟徐邦达先生到苏州,他们拿来很多旧纸,解放前的了,落款都是吴昌硕,其他地方就是白纸,这就是准备来做吴昌硕的假,一个人先落款,一个人作画,另外一个人专门做他的印章、题款。因为碰到解放了,来不及做了,就被遣留下来,一摞纸只有做款的人了。我们知道书画作假可不容易,要模仿别人的签名,模仿别人的落款,是比较困难的,可是现代技术电脑翻新,手段越来越高。以前人们作假还不敢做旧的,因为旧的跟新的差得太远,做不出来。可是现代能做,有人告诉我连唐代纸都能做出来。唐朝纸跟现代纸差得很远吧。
    我们面对这样的书画市场怎么办? 
    作为一个收藏家,买了假画没人管理怎么办?打官司打不起,打官司又得不到一个结果,怎么办?找人鉴定,权威在哪里?鉴定机构在哪里?面对这么多作假新技术,怎么办?我下面想讲一讲这个了。
    有一次我碰到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的一个工作人员,他到中国旅游,特别欣赏中国文物、书画、艺术品等东西,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买了一幅画,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独一无二,特别高兴,回家以后就把他的朋友都找来,跟他们讲这个画怎么好。过了不多长时间,他的另一个朋友来了,他说,你上次买的那个东西,我也有一张。两张画往那一挂,差不多大同小异,同一个作家,同一个画法。唉呀,他心里特别难受,为什么难受?我本来是要第一的,结果人家跟我一样,从此再不买了。这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在日本“月落乌啼霜满天”多的不得了,因为这句唐诗在日本作为小学生课文,一般有文化的都知道,而且一般的有点文化也就知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所以一看“月落乌啼霜满天”就高兴,就非买不可,结果这个东西很多。
    我讲了一大堆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我想应该有办法。第一,要了解市场。要收藏,要投资的话,了解一些情况是必要的,因为任何产品都是有市场的,这跟其他生意都是一样的;第二,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鉴别能力;第三,进入市场时不能靠侥幸。
现在北京劲松很热闹,一到星期六、星期天人山人海。为什么这么多人到那儿去?我认为无非是想拣个宝,这里面就有很多侥幸,有投机,想贪便宜。还有就是讲故事的特别多,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怎么个来,怎么个去。我讲一个最离奇的故事,有一个人写信给我说,在桂林一个山洞里面,发现了故宫博物院的东西,无价之宝,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搬,故宫文物迁移过程中就留在那里。他又说有几个外边的什么人,要来购买这东西,他要故宫出面干预这个事情,要叫当地政府把这些东西控制起来,还说有九个大箱子装着名贵书法、名贵东西。我一看这个信件就不理他,为什么不理他?因为故宫文物迁徙过程中,每走一步都有很严格的记录,他哪里会落掉好几箱啊?不可能的。他后来急得不得了,又告到了文化部,文化部又把那信件转到我这里,我说:你们给他回个信,说我们不管这个事。还有更离奇的故事,说当年宋美龄撤离大陆时装了多少多少宝贝,后来在大海里遇到了风浪,船就跑到菲律宾去了,跑到印尼去了,那些东西在当地又被谁收了,藏在哪个山洞里。结果我一看照片,就是咱们在文革时出口外销的工艺品。这种故事太多,不能听故事。
    大连白云书院这个讲台,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今天我借这个讲坛的影响要呼吁三个事:
    第一个呼吁的是,凡是从事书画经营者,应该把“诚信”两个字摆在第一位。现在我们大家不都在提倡诚信吗?实际上,诚信不是小学生做不到,是我们大人做不到。商业最讲究的是诚信,特别是拍卖会要讲究诚信,他们基本上不负责真假的问题,但是有些明显是假的,就不能拍卖,不能登市。
    第二个要呼吁的是,法律在这方面应该有所规定。因为这牵涉到很多收藏者的利益,这个应该有法律,特别是复制品、仿制品应该有明显的标志。
    在国外有这样的规定:凡是艺术品复制的,你必须打上标志。有一次我在一个会主讲:咱们怎么办?我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市场上也有假我的东西,假我的字也有。我就建议:每一个书家、画家自己找一个角落,按上你的指印、指纹,然后,指纹去国家档案里面备案,将来就用指纹鉴定真假,指纹一般比较可靠。可是这件事大家不愿意做,谁愿意按指纹呢?咱们现在到美国去要按指纹,我都不愿意去,但是应该有些法律的办法。
第三个要呼吁的是,鉴证人员要有良知。我觉得这个问题以前不存在什么大问题,现在有问题,书画鉴定很难,但是作人更难,就是鉴定人要作好他的为人也是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面牵涉很多利益,又包括很多人情世故。启先生说,书画鉴定里头有人情世故,这是古往今来都有的。
    台湾故宫所藏《快雪时睛帖》,王羲之的。以前都说它是真迹,但我们现在看,它不是真迹,是摹本,指摹的,特别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看,它那个“顿首”划中没有韵味,像是蚯蚓似的形状,可是赵孟頫在上边题了几行字,说它是真迹。他的题字,我觉得很有问题,他怎么说的呢?他说:东晋至今近千年,真迹绝不可得,真迹没有了,刻本有,今见真迹,诚不胜欣幸之至。说我今天是看到真迹了,感到很高兴。他这几句话里面的文章大了,你既然说王羲之到你那个时候一千多年了,真迹是没有的了,像这样有名的《快雪时睛帖》只有刻本,那么今天怎么又是真的了?而且赵孟頫一辈子就学《兰亭》、学王羲之,今天王羲之真迹摆在你面前了,你难道一点表示、一点评价也没有吗?没有说它写得好,也没有说它写得坏,毫无表情,这有问题。所以我估计这个东西是皇帝要他写的,他后面落款是臣子款 “臣翰林承旨赵孟頫题”。为什么他这么写呢?他有难言之隐,一个可能是皇帝说了这是真的,赵孟頫你能说这是假的?或者皇帝咨询他这个东西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么皇帝他自己不会来,就派大臣来,如果这个大臣是作为一个真迹送给皇帝的,你赵孟頫说它是假的,那样就是欺君之罪,那肯定要涉及一大批人了,所以他说真说假都很难。可是他要说假的,不能直截了当,说真的,可以这样说,所以他来了个模楞两可,说了这几句话,他要留给我们今天人来评判。赵孟頫有难言之隐,不是他眼力不够。
    现在鉴定家很多,满街都是。我就要求在这方面还是踏踏实实,少蒙一点儿。有时候,他并不是要骗你,因为他水平达不到,但是要真的说真的,假的说假的,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知道多少算多少,我觉得要讲真话,要出于良心。
我看今天讲到这里差不多了,下面请大家提问吧。
    问:在判断字画真伪上,从字的简繁体上能不能分辨出它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比如,图画的“图”,清朝时它是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
    答:这个问题有时可以参照,有些简化字,现在有些人作假,不太小心把它写出来了,但是,也不完全,简化字它来源于古代,所以我们现代的简化字不等于以前就没有,单看这一点是不足以证明的。另外有些草书的字有很简的写法。文字是一个参考,但是具体情况我们要具体分析。
    问:元朝赵孟頫的书画有没有竖着的?
    答:赵孟頫的手卷有立轴,这个没问题,这真有。
    问:有一种观点,说假字画也有他自身的价值,你怎么看?
    答:这个问题就看价值在哪里了,像我们故宫,碰到一些好的假的,也买。比如说,柳公权的《蒙诏帖》,就是故宫买的,当时是按假字画来买,价格不能像真的那么贵,另外它这个帖子从宋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有这个流传过程,如果这个东西不存在,就靠拓本,我们永远搞不清真假,有了它的话,就可以鉴定真假,所以它的价值就在这里。买张大千的,就有张大千的价值,如果是张大千作的石涛,作的徐渭,这些人他作得很多,那么你要作徐渭买,就是假的,但是,我不作徐渭买,我作张大千买,我用张大千的价来买,那就是这种价钱。但是有的作得不好,粗制滥造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像五块钱、十块钱买启先生的东西,我觉得那就是垃圾。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