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書藝旁徵
作者:龔鵬程
    舊嘗作《書藝叢談》一種,聊申隅見,實同窺管。於書學,未為探驪得珠也。成書以來,屢欲補之,而人事促迫,竟無暇從容為之。今書將再刊,不及修葺,乃樜拾昔賢論書語之足以與鄙見相合相發者,附說一二。非能博引,略就旁徵,以為讀余書者之助云。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有取於隋者,以隋融合南北,為古今之斷限也,隋碑則「決無佳者。隋人無以書名冠世者,又何足取?」楊守敬《學書邇言》視隋與康氏同,亦謂其為右今斷限,融合南北,然論隋碑則多褒美語。如云:「隋代混一南北,其書法亦有整齊氣象。龍藏寺、賀若誼,又開虞褚之先聲,趙芬殘碑、丁道護啟法寺,又為顏柳之祖禰。寧贊一碑,體格與歐陽化度寺相似,余疑即歐陽中年之作。張貴男一志,與歐陽之化度寺、醴泉銘神理吻合,不獨形似。他知袁公姬氏、尉富娘,論者謂小楷絕詣,直是上接兩晉,籠罩三唐」,推重隋代,蓋無過於此者。

  《南齊書.劉休傳》云羊欣重子敬正隸,謂右軍之體微古,不復貴之。案:子敬非惟正隸較右軍妍媚,草書亦然。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卷五〈跋吳子苾藏宋拓臨紅帖王大令書卷〉曰:「大令草書,連緜處已非家法,然開後來法門不少」。
    論大令所開後世法門者多矣,沈寐叟之說最奇。《海日樓札叢》卷八〈大令草勢開率更〉條謂:「草勢之變,性在展蹙。展布縱放,大令改體,逸氣自豪。蹙縮皴節,以收濟放,則率更行草,實師大令而重變」。大令與率更,一展一蹙,其不同,寐叟已自道之,而乃稱其勢由大令開之,此非怪論乎?其說當自寐叟論書學源流處考之,詳後。

    傅山書,有極推重之者,如鄭板橋題程邃印拓冊云:「本朝八分,以傅青主為第一,鄭谷口次之,萬九沙經又次之,金壽門高西園又次之。然此論其後先,非論其工拙也。若論高下,則傅後乃萬,萬後乃金。」然傅山書多贗鼎,別擇為難,張伯英《帖考》曾云:「清初段繒……字叔玉……言當時傅氏之書已多偽本,亦有代筆人書。……此乙卯〈青主〉手記云:三二年來,代吾筆者,多出侄仁,人輒云真吾書。今捨我去一年,如何贖此小阮乎?」

  論書分南北者,除阮元外,尚有數家,如何焯云:「自晉永嘉而後,派別遂分為南北」(義門題跋‧跋王寧堂法書);翁方綱云:「右軍之嫡嗣,當別歐與顏為二派,猶之禪家有南北宗也」(復初齋文集.歐顏柳論)。然皆不如阮元著名。
    阮元與翁方綱交好,自言於翁氏「石墨書樓中,摩娑遍碑碣」,而作〈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申張北碑,世遂亦以翁方綱為其同道。論翁氏書,皆言彼為碑學也,如葉德輝《郋園山居文錄》云清四家「惟翁有碑法,餘皆帖也」。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則以一代碑學風氣歸功於翁氏之倡導,曰 :「自覃溪春湖兩先生表彰廟堂,致學者翕然從之」。其實阮元與翁氏之說頗有不同。翁亦主碑,然非北碑,乃唐碑也。欲以唐楷碑刻,上溯魏晉;而魏晉風流,又謂其源本篆隸耳。於北朝碑版,但重其可考此一線淵源而已,以書論之,則非所重。其持說,迥異於阮元及以後之推崇碑學一派。世人以彼貌似,苟為牽合,豈知言也哉?
    所謂翁主唐碑者,《蘇齋筆記》卷十四云 :「晉人正楷既罕傳,則言正楷者,惟於唐人遙師晉意,此千古書法之要義也」。唐人書,有墨跡、有石刻,而翁獨重石,曰 :「今時鑑賞宋元以來墨跡者,多半行草書耳,余以是矯激而為墨跡不及石刻之論」(復初齋文集 • 跋東坡偃松屏贊墨跡)「得趙公墨跡十通,不若觀此帖一遍也」( 同上,跋孟法師碑 )。推此意而倡世,故有《蘇齋唐碑選》之作,精選五十碑,以為書家法式,而主意惟在歐陽,謂「唐碑中只有歐陽詢諸碑真正可信可師」。歐陽之碑又以化度寺為楷則。由歐即可上溯右軍,乃至上通隸古,蓋「右軍實原於周歧陽十鼓及漢人分隸」(文集 • 卷二 •跋梅華溪縮本唐碑 )。故彼論唐楷,輒言正脈由漢隸來,若北齊朝乾元年碑,或龍門摩崖古驗方序、常醜奴墓志等,體兼隸正,適足以為唐楷本於漢隸之證焉。此其立說之倫脊也。北碑於此,但貴其歷史義,非賞其書藝也。跋石門銘,謂「碑文與書,皆非極工」;跋高湛墓志,謂「其書體雖草草不工,然其筆勢已開初唐之漸」;跋北齊朱岱林墓志,謂「是碑隸楷雖非極工,然其發波已開歐褚之先」等,均屬此類聲口。翁自臨寫時,亦以臨蘭亭及唐碑拓本為主,罕學北石。以是知世俗紛紛,殆未細考云。
  包世臣康有為皆薄覃溪,故李祖年《翰墨叢談》為包之責翁而不平。康氏立論,則頗以翁為箭垛,翁重唐碑,康則著〈卑唐篇〉,謂「論書不取唐碑」。其所謂帖學大壞,亦指唐碑而言,云:「書有古學,有今學。古學者,晉帖唐碑也,所得以帖為多。今學者,北碑漢篆也,所得以碑為主」(體變篇)。翁重歐陽,康則曰:「覃溪老人,終身歐虞,褊隘淺弱,何啻天壤耶?」(購碑篇)。又,康之攻干祿字體,亦正以干祿字主於歐體。〈體變篇〉云:「率更貴盛於嘉道之間」,〈干祿篇〉云 :「嘉道之間,以吳興較弱,兼重信本」,均指其事,非攻顏柳也。
    南北分派後,道、咸間多尊北抑南,唯何紹基頗以南北合一為說。〈跋汪孟慈藏定本武蘭亭舊拓本〉云:「筆勢方折樸厚,不為姿態而蒼堅涵納,實兼南北派書理,最為精特」;〈跋國學蘭亭舊拓本〉又云:「余學書從篆分入手,故於北碑無不習;而南人簡札一派不甚留意。惟於定武蘭亭……。此帖雖南派而既為歐摹,即係兼有八分意矩。且玩曹娥、黃庭,知山陰琹几,本與蔡崔通氣。後人仿橅漸漸失真,故有昌黎俗書姿媚之誚耳」。〈跋宋刻十七帖〉則稱:「細觀此帖及定武蘭亭,知山陰實兼南北派書法之全,閣帖簡札多流利便易,由檢擇不盡精,真贗相半耳。」又,〈跋崇雨舲藏智永千文舊拓本〉曰:「右軍書派,自大令已失真傳。南北宋法右軍者,簡牘狎書耳。至於楷法精詳,筆筆正鋒,亭亭孤秀,於山陰琹几,直造單微,惟有智師而已。永興書出智師,而側筆取妍,遂開宋元以後習氣,實書道一大關鍵」。〈題李仲雲藏瘞鶴銘舊拓全幅〉又謂:「自來書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貞白此書者」(以上均見東洲草堂金石跋卷四)。卷五〈跋汪鑑齊藏虞恭公溫公碑舊拓本〉亦有此類言語。然所謂南北合一者,併南入北而已。
考何紹基南北合一論,與北碑南帖之說又有不同:欲合之者,乃南北朝時之南北,非唐以後之南北也。故雖合南北,而尊北碑貶閣帖如故。《草堂金石跋》卷五〈跋張洊山藏賈秋壑刻彙帖初拓本〉云:「宋人書格之壞,由閣帖壞之。類書盛於唐而經旨歧,類帖起於五代末而書律墮,門戶師承,掃地盡矣。古法既湮,新態自作,八法之衰,有由然也。懷仁聖教,集山陰琹几而成,珠明魚貫,風矩穆然。然習之化丈夫為女郎、縛英雄為傀儡。石可毀也,氈椎何貴耶?彙帖遂俑於此。重悂貤繆,更相沿襲,淳化遂成祖本,尊無二上。南渡以後,灾石未已」,於閣帖鄙之已極。
    寐叟論書,主合南北,而又與蝯叟異趣。斯二事,皆今人言書學者所不曉。語及寐叟,便謂其由北碑入手,復習月儀急就出師頌,上溯墬簡帛書及三代金文,力追高古。其實寐叟功力未必在此,故論書往往以北合南,非崇碑抑帖者也。試檢其題跋及劄記,即知此翁於帖學用功甚深,與蝯叟之不同,亦即在此。《海日樓題跋》卷二〈敬使君碑跋〉曰:「此碑運鋒結字,劇有與定武蘭亭可相證發者。東魏書人,始變隸風,漸傳南法,風尚所趨,正如文家溫魏向任沈集中作賊。世無以北集壓南集者,獨可以北刻壓南刻乎?此碑不獨可證蘭亭,且可證黃庭」「尋其出入緩急之際,乃與定武蘭亭頗資印證。故知江左風流,東魏浸淫最早也」。不滿倡碑學者抑南崇北,竟謂北人偷師江左,有如是者,惜世多未之考也。
    寐叟又有〈禪靜寺剎前銘使君碑跋〉云:「北碑楷法,當以刁惠公志、張猛龍碑及此銘為大宗。刁志近大王、張碑近小王,此銘則內擫外拓,藏鋒抽穎,兼用而時出之。中有可證蘭亭者、可證黃庭者、可證淳化所刻山濤庾亮諸人書者。……蓋南北會通,隸楷裁制,古今遞變,胥在於此」。推崇極至,而實藉此以發其南北會通之說耳。
    《陶隱居集.楊許三仙君真迹》云:「楊君書最工,不今不古,能細能大。大較雖祖效郗法,筆力規矩兼於二王。許篆書乃是學楊,字體勁利,偏善為寫經,畫符與楊相似,鬱勃峰勢,殆非人力所逮。長史章草乃能,而正書古拙。隱居昔見張道恩別善法書,嘆其神識,今睹三君書,一字一畫,皆望影懸了,自思非智藝所及,特天假此鑒,令有以顯悟爾。」三君書迹,今無復存,獨唐竇臮〈述書賦〉著楊真人行書帶名六行。觀隱居之論,想見其清致也。惜哉!今亦弗傳也。隱居書自奇,世傳晝版帖及焦山下瘞鶴銘皆其遺迹也。今人罕能辨之。以上見黃伯思《東觀餘論》論書八篇示蘇顯道之七。陶隱居書,除彼所述外,《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稱其隸書不類常式,別作一家。楊守敬《學書邇言》則云:「南朝小楷,陶隱居舊館壇為傑作。舊館壇碑唯首一行是陶隱居親筆,然通體亦自高古絕倫。」
    陶宏景書,寐叟曰:「入山帖,僅見停雲館帖,而衡翁無跋,不知其祖本為石刻為墨迹。據《弇山集》,入山帖在石刻部中,疑停雲亦摹石本也。……據宋成都李汝弼〈桓先生實錄〉……紹興間此帖尚有古石刻也」(海日樓札叢 • 卷八 •入山帖源流)。今石刻已不可考,墨本尤不能訪得矣。然陶氏書、寐叟仍以道合南北視之,云:「隱居入山帖瘦質處可證化度,可通草書千文」(同上,隱居入山帖瘦質條)「舊館壇碑,宋拓本,義門見之,而莫能形容其美,字形既小,意其拓本鋒穎已禿,筆意不可得而尋繹乎?以入山帖例之,當以峻削收斂為宗趣」(舊館壇碑)。
    蘭亭名高,本亦最多,今世所傳,已甚寥寥,然猶遠勝其他諸帖。周星詒《窳櫎日記鈔》卷下〈跋禊帖〉嘗云:「昔聞先兄叔盷先生言,官臺諫日,嘗偕陳小舫閣學至漢陽葉中堂虎坊橋邸第,觀東卿先生珍藏書畫金石。但蘭亭舊拓,約萬餘本,五色目眯,優劣莫辨。」
    書法雖重點畫線條,而不離於文字。若不顧文字,解散形體,徒求墨趣,斯為野哉!此理於畫亦然,故黃賓虹論畫云:「常人言畫如真,正是說畫豈可無像物?」「畫有三,一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二絕不似於物象者,往往託名寫意,魚目混珠,亦欺世盜名之畫;三惟絕似又絕不似於物象者,此乃真畫」。書在字與不字之間、畫在象與不象之間,此為吾國論藝之特點,與西方不同。

    袁小修云在吳蹇叔齋中曾見玉枕蘭亭,賈秋壑刻本。考玉枕蘭亭有三本,一為唐文皇使率更以楷法摹蘭亭,藏枕中者。二,宋政和中營洛陽宮闕,內臣見役夫枕小石,乃蘭亭,存數十字者也。三,賈秋壑使其客廖瑩中以燈影縮小刻之靈璧石者也。文衡山謂賈石又有二種,其一有秋壑珍玩印章,右軍作立像而鬈心。其二,坐而執卷,左有賈似道小印。康熙壬寅歸蕭蟄庵。石高五寸,寬九寸,厚四分。詳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一,又續記卷二:「周密《志雅堂雜抄」云:玉枕蘭亭,其石,後泉州蒲壽庚航海載歸閩中。」

    余謂明末畫家南北分宗說或與吳派浙派之爭有關,黃賓虹之說不同,云:「浙畫自戴進至藍瑛,不免惡俗,遂成江湖之習。吳門派效法文沈唐仇,日流纖靡,益滋市井之風。此董玄宰言。唐畫刻劃,南宋獷悍,皆不宜學,而沾沾於董巨二米,遵循正軌,崇尚南宗,杜漸防微,旨深意遠。」(雜論之二)。

    包世臣以論書著稱,黃賓虹乃盛推其論畫,曰:「包安吳創論六法,研幾文字,檃栝畫學,求真內美,藻采琱繪,不囿於工。觀其於楊季子畫扇,以參與楊論文,融會貫通,俱發前人所未發」(筆墨篇之二)。蓋賓翁論畫,多本於論書,謂:「文藝中興,清道咸中,金石學盛而六法精進,一掃吳門雲間婁東虞山積習。其學詣多不著於畫論,竊思有以補之」,故於包世臣之論北碑、言畫法,深有契會也。

    賓虹論畫又云:「用筆鉤斫拂曳,如作草書」(筆墨篇之二)「筆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詞法書而出」(畫談‧筆法五種),此皆可見其畫法通於畫法之意。又曰:「明代士夫書學習帖,至清道咸,碑碣發顯,筆法秘鑰,無蘊不宣,包安吳周保緒諸先哲,以八法通於六法,力追北宋,特過前賢,渾厚華茂,一掃浮薄餘氣」(雜論之一)「逮及道咸金石學盛,碑碣摩崖,推拓益精,畫學中興。包世臣《藝舟雙楫》、周保緒《折肱錄》諸說顯明於世,一掃明代兼皴帶染之陋」(雜論之二)。據此等語,可知黃氏論畫,雖仍循董香光之說,以董巨二米為正宗,以南宗為標榜,而實出於道咸間一種以碑版通於畫藝之說,較尋常南宗多金石碑碣氣。黃氏自作,即堪自證。嘗舉惲南田題畫云:「畫須令尋常人痛罵,方是好畫」,又云「陳老蓮每年終展覽平日所積畫,邀人傳觀,若有人贊一好者,必即時裂去,以為人所共見之好,當非極品」。此皆寧拙、寧醜、不滑易之說,而亦與其喜道咸間書學語相通也。

    包世臣論書,以筆法為主,又以武技喻之,黃賓虹亦承其法,如云:「學畫如習拳棒,當以研練為工,不少間斷。輕於試用,必致為害」,即由包氏語中轉出,又論用筆云:「用筆,力不可過剛,過剛則枯硬。趙同魯觀沈石田臨倪雲林畫,曰:子過矣,剛柔得中,方是好畫。……院畫縱橫習氣,就是太剛」、「宋元畫中,求其筆力遒勁、剛柔得中者,亦復無多。中國畫法從書法中來,無往不復,妙有含蓄。不可發露無餘」(皆見《論畫書簡》)。又曰:「用筆之法有五:……三曰留,筆有回顧:上下映帶,凝神靜慮,不疾不徐,善射者,彎弓盤馬,引而不發。……用筆中鋒,成劍脊形。李後主作金錯刀書,擅用顫筆,顏魯公書力透紙背,停筆遲滯,是其留也。……筆貴遒勁,書畫皆然」(《畫談‧用筆五法》),此均以書法為畫法者。

    張懷瓘論書,推尊虞世南在歐陽詢之上,何紹基反是,謂「書家有南北派,如說經有西東京、論學有洛蜀黨、談禪有南北宗,非可以強合也。右軍南派之宗,然而曹娥黃庭,則力足以兼北派,但絕無碑帖巨跡,抑亦望中原而卻步耳。唐初四家,永興專主山陰,褚薛純乎北派。歐陽信本從分書入手,以北派而兼南派,乃一代之右軍也」(跋汪鑑齋藏虞恭公溫公碑舊拓)。此乃蝯叟論書較重剛直之故。彼跋道因碑舊拓,亦云:「都尉此書,逼真家法,握拳透掌,摸之有稜,其陰勁橫軼處,往往突過乃翁。……欲學渤海,必當從此帖問津。若初執筆便撫仿化度醴泉,譬之不挂帆而涉海耳。世人作書,動輒云去火氣,吾謂其本無火氣,何必言去?能習此種帖,得其握拳透掌之勢,庶乎有其火氣出,久之如洪爐冶物,氣焰照空,乃云去乎。庸懦拙餒,如病在陽衰,急須蔘耆桂附以補其元陽,庶氣足血生。今顧日以滋陰為事,究之氣不長而血亦不能生也。書道貴有氣有血,否則氣餘於血,尚不至不成丈夫耳」。此意又見〈跋道因碑拓本〉〈跋張星伯藏道因碑宋拓本〉等文,補偏救弊,專尚氣力,或非篤論也。

近人李清澤以太極拳理論作字,創氣道書法之說,其理本諸鄭曼青。然徐謙《筆法探微》已有此說,其論執筆法云:「昔有太極掌師授人運力之法,使之撥鐙與掃地而加以指點,其人遂臻巧詣。撥鐙運三指之力,通於作書」。

唐后妃字,高祖之竇后、太宗女晉陽公主及武則天外,楊玉環亦為其一。《大瓢偶筆》卷三載:「宋時真定大曆寺藏經,皆唐宮人書,內有塗金匣,藏心經一卷,字體尤婉麗,其後題曰:善女人楊氏為大唐皇帝李三郎書。此段見陶南村《書史會要》,云得之宋人張端義云」。

    婦人書,多學古人時人筆法,精者可以亂真。包世臣云劉墉姬人黃氏能代筆,即屬此類。《骨董瑣記》卷七:「劉文清姬人月華、春曉、四姐皆能效公書,王惕夫詩所謂詩人老去鶯鶯在,甲秀親題見吉光者是也。公書常有書付姬人者,皆題名紙尾。今傳世法書,鈐石庵長腳印文者,多屬代筆。四姊姓王,或云姓黃,是又一黃四娘矣」。又卷八:「《紫桃軒又綴》云:唐翰林榻畫人劉秦妹,臨寫右軍蘭亭及西安帖。張天駿有廝養婢善畫,觀者嘖嘖稱賞。榻畫,亦即摹拓也。」卷四:「竹垞論畫絕句,自注云董文敏疲於應酬,每倩趙文度及僧珂雪代筆,親為書款。……先母唐孺人,文敏甥也。文敏見先人畫,謂人曰:不出十年,可以亂吾真也」。此皆女子善學,可以亂真之例。

    吳彩鸞書,《古董瑣記》卷二言:「放翁居蜀久,故言蜀事特詳。……永康軍導江縣迎祥寺,有唐女真吳彩鸞本行經六十卷,皆見筆記。世但知彩鸞寫韻,且不知其女真也。彩鸞寫韻軒,在南昌進賢門外紫極宮側」。沈寐叟詩 :「寫韻樓中韻字占,故應拘窒謝咸鹽,雙鉤玉札迴丁尾,一卷金筌入戊籤」(海日樓詩集 • 卷一 • 雲門和越老金危危詩韻,輒復效作),亦指其事。

    智永書,東坡云其存王氏典型而不能出新意、求變態。何紹基則甚賞之,曰:「顏魯公與素師論畫,謂折釵股何如屋漏痕。屋漏痕者,言其無起止之痕也。顧唐賢諸家,於使轉縱橫之處,皆筋骨露現。若智師千文,筆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二王楷書,俱帶八分體勢,此視之覺漸遠於古。永興得筆於智師,乃於疏密斜正處著意作姿態。雖開後來無數法門,未免在鐵門限外矣」〈跋牛雲樵丈藏智永千文宋拓本〉

    項穆《書法雅言》頗不以顏顛素為然,清人似之者為王澍,曰:「顛素以降,奔抑太過,所謂驚蛇走虺勢入戶,驟雨旋風聲滿堂者,不免永墮惡趣也。……余論草書,須心氣和平,斂入規矩,使一波一磔,無不豎正,乃為不失,……米老譏顛素謂但可懸之酒肆,非過論也」〈竹芸題跋‧孫過庭書譜條〉。二君主持雅道,頗堪欽敬,然拘執之病,亦正可哂。草書筆筆豎正,做何模樣?
    沈寐叟嘗言:「元季書家作草書者,多宗顛素,沿及有明中葉,元玉、東海猶然,雖京兆亦不能復古」(海日樓題跋 • 卷三 • 明文衡山草書千文卷跋)。然則項穆王澍之說亦矯枉使然。

    近人沈尹默論書,力倡鳳眼法,不以回腕高懸、筆筆中鋒為然,於蝯叟之龍眼、石庵之轉指,皆致譏誚。周汝昌因之,且謂用筆需以側取致、以瘦標骨,奉永字八法為圭臬。其實書家執筆,各有巧妙,未可一律。其特點亦是優點亦是病,亦是病亦是優點,無此病,即無此優點可說。故余於此,時欲持無可無不可之論,物論之不齊,聽之而已。如錢名山根本反對一切懸腕法,謂:「懸手作書,是書家一重魔障。……手腕忽起忽落,正有不提可捉摸之勢,非若今人呆呆懸手不敢著案也。……《后山談叢》曰:蘇黃兩公皆善書,皆不能懸手」〈名山書論〉。包慎伯則言伊墨卿學其師劉石庵執筆,用龍眼法。然無論蘇、黃、石庵、墨卿、道洲抑或名山書,皆非周汝昌所能及也。固執執筆一法,以為金科玉律,又何必哉?

    朱熹字學曹操。宋時曹字存者殆不罕覯,故能學之,今則不經見矣。楊賓《大瓢偶筆》卷一載:「撫州臨川縣劉象兩塚,有曹孟德草書鳶飛魚躍四字,武昌黃忠鶴樓亦有孟德書湧月臺三字。……雖剝蝕,而神采猶在。……安慶府東門曰樅楊門,門有額,大尺許,相傳為曹孟德書。……雖極勁健,而無古雅之致……其非曹書也無疑」,是清朝時已不易見曹操書矣。

    梁元帝為湘東王時,好學著書,凡記錄忠臣義士及文章之美者,筆有三品,或以金銀飾,或用斑竹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書之;德行精粹者,用銀管書之;文章瞻麗者,用斑竹管。然此僅示書者崇仰之忱耳。書之美惡,固不關乎管,而在乎毫;故書家於筆之用毫,無不注意。東坡嘗云:「余在北方食麞兔,極美,及來兩浙江淮,此物稀少,宜其益珍。每得食,率少味,及微腥,有魚蝦氣。聚其皮數十,以易筆於都下。皆云此南兔,不經霜雪,毫漫不可用」(記南毫兔),又云:「久在海外,舊所賚筆皆腐敗,至用雞毛筆。拒手獰劣,如魏元忠所謂騎窮相腳驢腳搖登者」(書孫叔靜諸葛筆)。以東坡之善書,尚講求北兔諸葛筆,則知此道關係甚大,不敢苟且也。今存最早買好筆好墨之記載,或為石崇〈僮券〉:「張金好墨,過市一蠡,兼市毫筆,備郎書寫」,見陸存仁《墨史》引。其後作字,用筆各有掌故,黃賓虹曰:「古非無筆,但用兔毫自恬始耳(嬾真子)。晉王逸少言漢時諸郡獻兔毫出鴻都,惟有趙國毫中用兔肥而毫長。先用人髮杪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毛,裁令齊平。又云張芝鍾繇用鼠毛筆,筆鋒勁強有鋒芒。又云蜀中石鼠毛,可以為筆(筆經)。唐歐陽通以狸毛為筆,以兔毫覆之(負暄野錄)。梁山舟著《筆史》多至三十六種,至荊筆、荻筆、木筆、竹筆、竹絲、仙茅亦皆採入,以視米元章之蔗渣蓮房均堪作畫,同為文人遊戲可也」(論筆法)。周星詒《窳櫎日記鈔》卷下另載:「先在興化郡城道觀中訪得宋徽宗御書玉清照應宮碑拓數十本,分贈友人。嘗與稼孫觀其書,瘦勁阿娜,因謂所用筆非尋常毫筆,顧無以證也。今夕看俞氏《蘭亭續考》,著錄李心傳跋徽宗臨寫絹本,跋云:『憶蔡絛《史補》,政和初,宰臣言:近降御筆,有不類上書者。上曰:比得一工製筆,其管如玉而鋒長近二寸,試以用之作字軟美。乃知崇觀宣政筆法固已不類』云云。始知吾兩人之鑒,誠有識也」。

    何紹基〈跋褚臨蘭亭拓本〉云:「褉帖傳本,大抵以纖婉取風致,學者臨摹,遂往往入於飄弱。竊疑右軍當日以鼠鬚寫蠶繭,必不徒以纖婉勝。……故臨此帖者,仍當以凝厚為主」(東洲草堂金石跋卷四)。右軍用鼠鬚筆,但為傳說,然書家於此,正不妨恣其想像,何氏之說,即其一也。後世羊毫盛行,而用筆取勁者仍用鼠毫兔毫不廢,如劉石庵用紫毫濃墨,見王潛剛〈清人書評〉。徐謙則謂:「古書家皆用兔毫,至明董其昌輩始用羊毫、雞毫。……今之製筆者,兔毫多不佳,為鼠鬚大小咸宜。然毫豬鬣亦可作大字。若作擘窠書者,惟麻與蒲始適用。獸類之毫不適也」(筆法探微.執筆法)。所謂擘窠書須用麻與蒲,非定式,但如此取用較便耳。

    元僧溥光,嘗飲於劉璟家,醉歇小軒中,謂璟曰:「此軒甚雅,吾願為子書『東山清致』四字,惜無大筆於此」。乃乘興捽衣襟浸墨而書。醒後復視,其字甚美。因此常以布書,並以永字八法為法,設其四式,名曰「捽襟字法」,云五尺以上者皆須用此布法書之。文在《雪庵字要》中。至於其他非以筆書者,阮葵生《茶館客話》畫家別派條云:「往時見同人作三畫詩,蕪湖鐵畫、饒州磁畫、松江火筆畫也。又漳州織畫,裂紙為之,一經一緯,設色布置,無異絲綉。近聞有王秋山,能以指甲畫紙,點染作色,如古名畫」。王秋山指畫,又見漁洋《香祖筆記》,與余少時所見李世傑拳指書法相似,手握墨汁,以拳指為之。此皆書家用毫管以外之別派也。

    東坡《尺牘‧付過》二首之一:「硯細而不退墨,紙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吾平生無嗜好,獨好佳筆墨。既得罪謫南海,凡養生具十無八九,佳紙墨行且盡,至用此等,將何以自娛?為之慨然!」書家作字,紙墨趁手,則心閑神曠,否則便覺為大苦惱事,不獨東坡如此。《廣川書跋》謂王右軍作書惟用張永義製紙,謂其緊光深麗,便於行筆云云,即書人自道其心理之想像。右軍書,世罕傳本,孰知其究竟為何等紙耶?謂其惟用某某紙,殊非其實。至於紙之優劣,蓋亦在乎其人,習性所成,遂有適用與否之辨,非謂作字非用某某紙不可。楊秉桂《潛吉堂雜著》曰:「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木、海人以苔、浙人以麥絹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紙質不一,各所適用」,最為達論。如余塗鴨,筆勢迅快,凡所謂緊光深麗之佳紙,皆不適用。以其筆無澀勢,墨氣浮流也。精宣吸水快,亦不善,墨易入而筆凝滯,便成呆豬。生粗之紙,反而較佳。推此言之,用筆用墨亦然,書家有用濃墨者,有用淡墨者,有用焦墨、渴墨者,皆紙筆水墨相發,應於心手,豈故為狡獪也哉?
    書家筆墨不同,寐叟曰:「永叔書法,取弱筆、磨濃墨以借其力。余見趙跡佳者多硬筆。……董書柔毫淡墨」。又論書法古今之異,曰:「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元人墨薄於宋,在濃淡間。香光始開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乾墨者。大略如是。與畫法有相通處。自宋以前,畫家取筆法於書;元世以來,書家取墨法於畫」。均見《海日樓札叢》卷八。案,古之筆,不過竹上束毛,故寫畫轉折無棱角。魏晉以後,用筆重毫,毫不同,作用亦異,故〈筆陣圖〉云 :「書虛紙用強筆,書強紙用弱筆」,未嘗全用勁毫也。宣州陳氏家族世傳為右軍製筆,柳公權求之而不適其用,可證書家用筆,重在紙墨相發;兼以習性所成,非可一律。固執墨守,皆非通方之談。

    米芾精於作偽,東坡譏之云:「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虎頭痴」,山谷亦有詩云:「百家傳本略相似,如月行天見諸水」。米芾則於《書史》中自道:「王詵,每余到都下,邀過其第,即大出書帖,索余臨寫。因櫃中翻索書畫,見余所臨王子敬鵝群帖,染古色麻紙,滿目皺紋,錦帛玉軸裝,剪他書上跋,連於其後。又以臨虞帖裝染,使公卿跋。余適見大笑,王就手奪去。諒其他尚多未出示」。書法史中,此等掌故,歷代不絕。朱國楨《湧幢小品》載:「陸謙,字士謙,姑蘇人,居京師,能楷行書,專效趙松雪,華媚可人。時染古紙,偽作趙書,猝莫能辨」。則世傳趙書之華媚者,焉知非陸氏所偽?《閱微草堂筆記》又云:「相城姚別峯,工吟咏,書仿趙吳興,神骨逼肖,嘗摹吳興體作偽書,熏暗其紙,賞鑑家弗能辨也」,可知仿趙作偽者又不止陸謙一人。趙書之外,仿董香光者亦至多。董本有代筆人。如趙左代筆,約在萬曆四七年己未以後,董年六十五矣。竹垞云彼疲於應酬,故命趙及珂雪僧代筆也。代筆之外,世多仿效,如《松江府志》卷六一:「吳易,字素友,董文敏門下士,書畫得其神髓。文敏見之,亦莫辨出自易手也」。與董時代相近而亦多偽者,尚有徐文長、漸江等,黃宗羲《思舊錄》云:徐氏門人史槃「書畫刻劃文長,即文長亦不能辨其非己作也」。槃,字孝叔。周亮工《續畫錄》卷二則載漸江「畫亦貴重,其傳贋作甚多。」

    黃山谷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云:「李翰林醉墨,是葛八叔忱贋作,以償其婦翁諸蘇,果不能別」。董史《皇宋書錄》葛蘊條亦云:「葛君能屬文,尤長於詩,特善書,或以淡墨塵紙戲為之,假古人之聞名者以傳世而人莫知也」。據黃跋,作偽乃偶一為之;據董書,則作偽係常事。然不論經常作偽否,偽作皆託諸名人,宋時此風已甚盛,故米芾曰:「今人以無名為有名,不可勝數。故諺云:牛即戴嵩,馬即韓幹,鶴即杜審,象即章得是也」。南宋時,韓侂胄閱古堂書畫,皆出於向若水鑒定,賈似道閱生堂書畫,悉由狎客譚玉為之辨驗,蓋真贗糅雜,不能不予檢別。然檢別鑒定,又豈能盡?《骨董瑣記》卷一云:「崇禎間,雲間張援平泰階,集所選晉唐以來偽畫二百卷,刻《寶繪錄》凡二十卷,自六朝至元明,無家不備。宋以前諸畫,皆雜綴趙松雪、俞紫芝、鄧善之、柯丹丘、黃大痴、吳仲圭、王叔明、袁海叟題識,終以文衡山。其目有曹不興海戌圖,又顧愷之、陸探微、展子虔、張僧繇,卷軸累累」。書家無此等作,若或集之,當亦滿目琳琅。

    孫星衍〈宋蘇文忠公詩帖跋〉嘗慨嘆:「近聞揚州有以蘇黃米蔡偽書獲千數百金者。此卷流傳江左,無人能識,世事可嘆之一也」(孫淵如文補遺)。偽作行而真蹟乏人賞音,往往如是,即如王羲之行穰帖,曾刻入三希堂法帖者,清末民國間,由李鴻章子李經邁售去香港。張大千購得,又售於日本。故宮所藏乃是偽本,董其昌跋、乾隆跋及璽印,亦均為臨摹者。殆宮中作偽,真本竟以是流出也。若斯鉅蹟,尚且如是,其餘可以想見。《骨董瑣記》卷六載:「李學士衡士家藏晉人墨迹,長安石從事竊摹一本獻文潞公。李取家帖驗之。坐客皆言潞公所收者真蹟,李為摹本,……紀曉嵐記裴岑記功碑摹本,以火藥燒蝕之,見者皆認為真本,反以真本為偽」。真偽錯亂,往往如此,故高澹人題白陽山人畫有云:「宋元之蹟,大半贗鼎,是以晚年多購勝國名人翰墨」。其實勝國名人翰墨依舊假多真少,難以析別。

    啟功〈論書絕句〉自謂「半生師筆不師刀」,譏石刻多刀法也。夫書重石刻,為清乾嘉以後風氣,然謂石刻往往失真者亦不乏人,周星詒《窳櫎日記抄》卷下即云:「道光中葉至今,世推道州何子貞太史為書家第一。余見其大小楷用筆之妙,郭姿學並勝,誠百年中無匹也。顧真迹希覯,石刻又失古樸,流為秀媚。大概香光、天平、石庵與蝯叟四家石刻拓本,皆有是病」。此可見石刻不僅為古代書家病,近人所作,刻本亦輒失真。唯道州拓本,病在流媚,此則與啟功所說異趣。啟功字本流媚,不服人之譏其無碑帖工夫也,故以北朝碑刻多刀少筆為說,謂世所稱雄強者,皆刀勢斫成,非筆法所應然。其實字本雄強者,刻石往往媚弱,非刀刻即雄強也。良以上石之際,刻者輒以己意調劑之。凡覺原作媚弱處,施刀補足其勢;覺原迹粗硬處,運刀婉潤之,自以為是,而一出於心理之自然。故刻本之異於真迹,未必即在雄強處,此非啟功先生所知也。

    啟功又云:「題記龍門字勢雄,就中尤屬始平公,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以龍門造象代表碑版,亦未確。劉咸炘〈弄翰餘瀋〉嘗謂:「刻印者,
以壞爛仿漢印,屠長卿、張瘦同、程易籌皆笑之,唯書亦然。譚復堂評始平公造象記曰:『刀多於筆,刀筆之辨,造象碑版之分也』。此論頗有味。」譚氏劉氏皆以碑版與造象不同,造象多出匠人手,故刀多於筆,不能以此菲薄碑版也。又趙松雪有言:「大凡石刻雖一石,而墨本輒不同。蓋紙有厚薄、粗細、燥濕;墨有濃淡,用墨有輕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隨之。」石刻與墨本即多差異,一石而豐瘠異趣,非只透過刀鋒看筆鋒如此簡單。
    透過刀鋒看筆鋒,古人讀碑,亦往往有此法。沈寐叟《札叢》卷八〈六朝墓誌〉有數則可為舉例 :「北魏燕州刺史元颺。逆鋒行筆,頗可玩,惜刻工之拙也」「北齊使持節都督元賢。此志有行法,惜刻手太粗」「北魏樂安王元緒。筆意劇似司馬景和,刻工草草,可惜也」「□魏臨淮王元彧。此書甚工,刻乃不稱,可惜也」「隋楊厲。書道至此,南北一家矣,惜刻工拙耳」,凡此皆區分刀筆者。
    寐叟論碑,區分刀筆,蓋仍與其會通南北有關。清中葉以後,論書之重北碑者,所重正在刀法。以刀刻斧鑿之痕濟姿媚秀弱之風,乃其祕鑰所在。逆入平出,始艮終乾之云云,無非取擬刀勢。寐叟則重筆不重刀,故於碑刻,亦欲由茲以見筆意。其刻削太甚處,則皆歸咎刻工。如此持論,乃能會合南北,云北碑筆法輒可與南帖南刻相印證也。如《札叢》卷八〈南朝書分三體〉條稱陳鄭灼儀禮疏:「丁道護啟法寺碑乃頗近之。據此以推《真誥》論楊許寫經語,及隱居與梁武論書語,乃頗有證會處。碑碣南北大同,大較於楷法中猶時沿隸法」,又,〈六朝墓誌〉條:「北魏昌國縣開國猴王紹。結體奧密,而行筆縱橫宕,鄴洛下無此風,必南人北度者為之」「北魏女尚書王僧男。書多行筆,北碑至此與南帖合矣」「北魏東平王略。靈隽飄逸,南書之〈內景〉也」「隋張夫人蕭鈁。此有〈黃庭〉意」等,均係如此取途。《題跋》卷二跋星鳳樓祖本黃庭經謂:「以筆法論,尚在越州石氏本上。吾甚願學者以此與禪靜寺合參,因以溯水登山。不惟南北交融,抑且大小同貫也」,亦屬此類。彼與包安吳康有為諸君之不同,即在於此。故同卷跋明拓思古齋黃庭經,頗致慨曰:「使安吳當日多見唐賢手跡,恐宗論將不能無小變」也。

    黃賓虹《畫談》曰:「習畫之徒,在士夫中,不少概見。誦讀餘閑,偶閱時流小筆,隨意摹仿,毫端輕秀,便爾可觀。莘莘學子,奉為師資。試求前賢所謂十年面壁,朝夕研練之功;三擔畫稿,古今源流之格,一無所有。徒事聲華標榜,自限樊籬。畫非一途,各有其道,拘以己見,繩律藝事,豈不淺乎?」(章法因創大旨)此老宗本南宗而不滿於文人畫,提倡繪畫專業,乃有如是者。此書畫近世之變局也。專業書家畫家興,文人字文人畫反成業餘外道。然此果為坦途否耶?恨不能起賓老於九原而質之。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