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引言
传统文化刍议
胡适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德国资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
沈铭彝“竹岑札记”非书考
罗树勋遗稿十五种述略
王国维《东山杂记》校记
儒学与人生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朱东润先生与传记文学--《以张居正大传》为例
开新崇雅 再造辉煌
审美回忆与中国古典诗词
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观念
禅与禅宗
敦煌藏经洞与敦煌遗书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清朝宫廷服饰
三首甲午诗歌本事考证及其他
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图书馆
百年来大连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
东北大学创始人王永江
一代人杰 百世良规
金子平吉其人其事
论中国原始美意识及艺术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沈向斋与稿本《旧事重提》
沈铭彝“竹岑札记”非书考
罗树勋遗稿十五种述略
宝熙致罗振玉信札十七通
王国维《东山杂记》校记
附钱录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
作者:辛 欣
    文艺复兴是西方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伟大变革的产生离不开成功的教育实践,而成功的教育实践又是在进步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理想,本文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力求发现教育成功的原因和教育发展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今天教育方针政策制定的参考,促进教育的发展。
纵观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各时期教育理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的体系中分离出来,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既是哲学著作,又阐述了教育学原理;中世纪神学成为思想领域的核心,任何思想都要为神学服务,作神学的“侍女”。因此,教育思想同神学紧密相关,教育理论包含于神学著作中,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等,集中体现了封建的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冲破中世纪神学束缚,提倡人文学科,用描写人的文学形式阐述教育理论。如卡斯底格朗的《宫廷人物》,伊拉斯莫的《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以及拉伯雷的《巨人传》等,都是在文学作品中阐述了教育的理论;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一书,西方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专著;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撰写了《普通教育学》从此以后以科学为基础的教育学在西方才真正形成。遵循上述规律,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大多借助文学形式,故本文有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引证,多来源于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

    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欧洲封建统治末期,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形成。为了冲破封建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文艺复兴运动。针对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发展人文学科(Studia  humanitatis),把那些传授或研究人文学科的教授、学者统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s)。后来德国教育家尼色黑尔(F.J.Niethamme)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产生的思想称为人文主义(Humanism) 为了适应时代和阶级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出世思想,提倡现世幸福;反对愚昧无知,提倡知识和科学。集中地表现在教育上,则是反对中世纪落后的封建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
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时期,教育与自然脱节,与人性相悖。经院教育的理想是培养为教会神学服务的教士和牧师,以巩固封建统治。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发生了变化,封建制度极大阻碍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经院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摆脱封建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人文主义提出“和谐”的教育理想。主张教育要与人性和谐,与自自然环境和谐,与社会环境和谐,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一)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解放人性
中世纪封建教会为了转移人民对现世生活的痛苦和不幸的注意,竭力宣扬神学,否定人的价值。用所谓原始罪恶的说教,使人们接受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告诫人们不要讲究人生享受,要一心敬畏上帝,苦苦修行以求得来世的幸福。封建统治者就是希望用这种宗教来控制人的灵魂,培养安份守已的顺民。新兴的资产阶级不甘心封建压迫,认为要想推翻封建统治,获得政治经济上的自由,必须先赢得做人的权力。因此,人文主义反对教会宣扬的神性第一,主张人性至上,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否定出世思想和禁欲主义,号召人们谋求现世幸福和追求人生享乐。人文主义认为人是伟大的具有个性和意志,有追求和获得幸福的天性和能力。教育的理想就是要解放人性,发展人的个性和自由意志,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但丁说:“人的高贵就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彼特拉克也由衷地感叹:“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莎士比亚的妙语更是充分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赞美,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象天使,论了解,多么象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既然人是伟大的,那么对于人所具有的天性也该加以肯定。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认为追求人生的享乐和幸福是人的本性,应该大加提倡。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指出,人是生来就要享受幸福的,刻苦修行放弃人生的欢乐是愚蠢的,人的本性就是要愉快地生活,把享受当成一切行动的最终目的,否则就辜负了人生;蒙田也认为人只要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伊拉斯莫在《愚人颂》中的一段话更是充分表达了人文主义对幸福的渴望,他劝告那些醉心于愚行的人们要“喝得痛快,活得长久,尽情灵欢……” 
人文主义在肯定人生享乐的同时,又强调自由意志和个性的发展。认为自由意志和个性差异是人所固有的本性,是人伟大 之所在,应该加以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但丁在《神曲》中借比亚德里斯之口说:“上帝在当初创造万物的时候,他那最大,最与他自己的病故协相似,而且最为他自己珍爱的恩赐,乃是意志的自由,他过去和现在都把意志的自由赋给一切有灵的造物,也唯独他们才有自由的意志”。 瓦拉在他的《自由意志谈》中也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由,唯有独立的个性自由才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造福于人。认为那些禁欲、神秘的虚幻,只会导致人类的死亡。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强调,人应该“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约束。他笔下的“德廉美修道院”就是其自由意志的王国。
资产阶级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提倡人性解放,既是为了唤醒人们反对封建的意识,争取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权力,同时也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是人类自身解放意识领域中的质的变化。那么怎样才能使人性获得解放,使人存在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呢?人文工团主义认为要通过教育,使用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使用权人自身各方面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教育与自然环境和谐
中世纪教会神学宣扬“天堂来世”思想,把自然界看做是禁锢人的牢笼,是阴森可怕的。认为只有天堂才是光明磊落美好的,阻止人们同自然接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反对派中世纪的这种出世思想,追慕现世生活,把人的理想从天堂拉向人间。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只有与自然环境取得和谐,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人才有幸福可言。因此人文主义主张,教育的理想就是教会人们凭借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接触探索和发现自然。但丁曾用有力的诗句唤醒人们去品味清晨空气的清新,去眺望海洋遥远的波浪和光辉,去感受暴风雨森林的壮观,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彼特拉克为了欣赏自然的美景和发现自然的秘密,长期在大自然中过着隐居的生活;维多里诺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触自然,把学校建立在风景宜人的大自然中,校舍周围有绿色草地环绕,阳光充足,河水轻轻流过,维多里诺称此校为“自然学校”(Natural school),一年四季都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希望孩子在自然的熏陶下变得更加纯朴高尚;拉伯雷也主张巨人高康大要经常在野外游戏玩耍。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陶冶心灵。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别是绘画,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人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过着恬静的生活,体现了人文主义寻求与自然和谐的渴望。
人文主义主张与自然环境和谐,不仅是为了使人接触和欣赏自然,同时还要求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发展自然科学促进资本主义的生产。“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克服了对自然的恐惧和对书本及传说的盲信,用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代替了经院哲学的思辨,创建了保种自然学科,如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机械学、化学等等。并号召青年学习这些自然深入人为“自然知识、天地万事万物的法则和性质,以及它们的起因、变化和结果。这是最令人高兴,同时又是有益于青年的一门学科。” 在拉伯雷、莫尔、康帕内拉等人的智育课程中都有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拉伯雷在巨人高康大给儿子的信中更能体现人文主义对自然的重视。他就:“至于有关自然界界的事物,我要你仔细地研究,要没有海里、河里或水里的鱼类是你所不知道的;天空中一切飞鸟,森林里一切乔木、灌木、大树、不树,地上所有的花草,地层下面 的一切矿产,整个东方和南方的宝石,要没有你不认识的东西。” 希望通过学习自然知识来发展人的智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从本质上说人文主义强调教育与自然环境和谐,其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和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也是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适应社会需要,和谐发展人的身心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的发展变化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紧紧相联,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认为,只有人自身各方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他们主张教育的理想就是与社会环境和谐,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乍起之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处于随时可能被扼杀的境地。为了事业的需要,他们不得不经历各种磨难,去竞争,去探险,去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城市,它的状况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形势,封建制度渐趋没落,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国际国内贸易竞争激烈。为了争夺市场扩大地盘,战争连绵不断。没有统一法律的保护,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性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在这种环境下,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想发展事业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要有抵御磨难的强壮身体,维持生存的谋生技能,经营生产的渊博知识,以及应付困难的乐观性格、坚强意志和发展事业的探险精神等等。
首先,人文主义重视人身体的锻炼。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就曾报导体育放在与心智培养等同的地位,提倡“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说过,心适中和身体决不能一个得到训练,而另一个没有训练,两者同样需要指导,好像两匹马合力拉车一般。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认为只有戕害身体才能使灵魂得到解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反对教会戕害人的身体。继承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重视人身体的训练。认为“一切运动和锻炼,如长跑、击剑、音乐、舞蹈、打猎、骑马,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维多里诺在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中专门设有体育课程,让学生练习击剑、骑马、角力、射箭、游泳以及各种游戏,并且进行军事训练。维多里诺本人的身体就很健壮,是一个卓越的骑手、舞蹈家和剑术师,无论冬夏都穿同样多的衣服,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拖着一双凉鞋走路,一生都没生过病。 重视体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为一种风尚,不仅注重体力和技巧,而且也象古希腊那样把姿势的优美作为锻炼的主要目的之一。意大利人在骑术、剑术和舞蹈方面的书籍被其它国家用做范本。今天著名的意大利足球和赛艇比赛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发展的。当时意大利的美术作品也有许多是描绘人体的,那是一些“健康、活泼、强壮的人体,……令人想到更豪迈、更强壮、更安静、更活泼,总之是更完全的人类……仿佛向自然界指出它应该怎样造人而没有造出来。”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雕塑《大卫》,那匀称的骨骼,隆起的肌肉,淋漓地表达了人文主义对健康体魄的热烈追求,直到今天都在感染着人们。
文艺复兴时期除了意大利外,其他国家的人文主义者也非常重视体育,法国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给高康大安排的课程里就有体育一项。让他每天锻炼两次,体育项目包括:散步、角力、跳高、游泳、投枪、射箭、体操、骑马、军事训练等。拉伯雷设想在他的理想世界“德廉美修道院”中男女修士们都是马上步下矫健,并能够熟练使用武器的人,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在阐述基督教王子的教育时,也把王子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法国的蒙田指出,对于儿童只使他的心智健全是不够的,还增强他的体力,如果心智得不到体力的支持,就要受到过分的压力;” 同时他还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英国的莫尔也说“几乎全部乌托邦人把健康看成最大的快乐,看成所有快乐的基础和根本。”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把身体锻炼看作是人自身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人与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文艺复兴时期战争经常发生,人们随时都需要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因此战术、战略、装备、给养等军事常识也成为体育的内容。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身心和谐”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仅要重视人身体的锻炼,还要强调对人心灵的陶冶,培养人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干。意大利教育界家弗吉里奥(Vergerius,1370-1445)说,教育应该是“唤起、训练和发展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最高才能的教育,就其真实价值而言,才能被正确地认为是仅次于美德的”,  
中世纪教会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极力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用神学代替其他知识,禁锢科学的发展。宣称在基督之后不需任何求知任何研究。把教堂的赞美诗歌当作学校的课本,一切知识都是神学的“侍女”,都有要为宗教服务,研究天文学是为了观星象,验证圣经传说和圣言指示;学习数学和几何学是为了修建教堂;掌握绘画艺术是为了描绘圣父、圣子、圣灵以及天堂的伟大存在,宣扬神的无上威力;研究科学是为了谁天堂的玫瑰有没有刺,为什么夏娃是由亚当的肋骨而不是其他部分造成的;……宗教神学控制了人们的头脑,禁锢了知识的发展。教育培养出来是只信上帝不懂知识,只会祈祷不会创造的人,已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此,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出最新的教育理想,认为“教育要培养的青年人,既不是以后的教会执事,又不是未来的学者,而是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和优秀公民……要求一种完美充实和具有多方面丰富兴趣的世俗品格的愿望。”  反对教会宣扬的神学和愚昧,主张用知识和科学来武装人们的头脑,通过教育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和卓越才干的人。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身上都体现出来。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他“不仅是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都有重要的发现”。  他设计过纺织机,兴修过水利工程和军事工程,研究过解剖学和透视学,并且设计过降落伞……;在布克哈特[(Jakob Barckhardt)所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对意大利人文学者阿尔伯蒂(Albortl)的描述,更是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知识才干的追求。阿尔伯蒂曾研究过物理和数学,精通多种才艺和技巧,学过绘画和造型艺术。他关于艺术和建筑方面的著作是当时第一流的权威著作;他还能用拉丁文写散文和小说,其中水平之高被误认为是出自古代学者之手;他的挽歌、牧歌及诙谐的演说,也被人们称道。此外他还写过一部四册的关于家庭生活的意大利文著作……法国的蒙田也以博学著称,他的《散文集》涉及天文地理、草木鱼虫、哲理文学、旁征博引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被称为十六世纪各种思想和各种知识汇编,有“生活的哲学”之美誉。
最初,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学来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神学。为了读懂古人的著作从中寻找到反封建的理论武器,拉丁文希腊文得到重视,人文主义者几乎都精通这两种语言。维多里诺和瓜里诺设立的宫廷学校,以及北欧和英国的一些文法学校,都把学习古典语言作为重要内容。为了使古典语言普及,还必须把它们先译成本民族语,因此民族语言也得到重视。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人文主义教育的目标之一。正如布鲁尼(Leonardo Bruni)所说:“对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来说,如果他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或者不能避免在写文章时留下笑柄,那么他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后来随着运动的发展,古典语言渐渐脱离实际,一些人文学者只重形式不求内容,把古代作家当作教条,沦为形式主义。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习研究古人的著作,注重语言方面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社交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大,他们已不满足以住低下的社会地位。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争得与上层贵族平等的权利,资产阶级努力表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因此,“个人风度和一切较高形式的社交,成了人们有意识抱有风雅目的来追求的目标”。 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人掌握实效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才能。
在社交场合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取得别人的好感,树立自己的威信,必须要博学多才、风趣文雅,具有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机智善变的能力。为此人文主义主张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懂得拉丁文和希腊文,还要熟读各家的诗,熟悉演说家的著作;擅长吟诗和作文;要通晓音乐,能读懂乐谱和演奏乐器;要有社交机智,即“一种谨慎的态度,一种判断和鉴别的能力,懂得怎么叫做过,怎么叫做不及,能分辨事物的消失,知道怎么叫做合时宜,怎么叫做不合时宜。 布克哈特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中的社会活动家所应具有的品质概括为:“潇洒高雅的尊严、文质彬彬的和蔼态度、思想学术的自由、身经敏慧的才思以及优美的文学艺术的爱好。” 在这里人文主义者强调对优美的文学艺术的追求,除了适应社交需要外,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渴望,供闲时的消遣和享受。前面已经提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正处于新旧社会制度更替阶段,人们生活在激烈动荡的氛围,心灵被强烈的不安和阴沉的念头缠绕。特别是在十三、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城邦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每天都在紧张严肃的奋斗和拼搏。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人们更加追求一份心底的温柔,对能反映人细腻情感的文学艺术作品倍加喜爱,并且不断地欣赏与创作,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
人文主义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主张发展人的智力,为现实生活服务。强调实用知识的传授,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哲学、天文学、化学等等。弗吉里奥说:“用哲学我们去认识事物本质,用修辞我们使别人信服,用历史去指导实践,而智慧积累能增加探索的力量和修辞的说服力”。 蒙田进一步指出,学习人文学科的目的就是对人们有用,教我们怎样生活。伊拉斯莫也反对脱离实际的学习古典语言,注重农学、军事学、地理学、历史、天文学、植物学等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的学习。莫尔和康帕内拉要求理想国中的公民学习本国语、音乐、算术以及几何、天文学、医学,掌握一两项手艺,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拉伯雷在给“巨人”制定的课程表中除去古典语言外,还包括数学、解剖学、音乐、地理、几何原理,并让“巨人”掌握园圃种植、手工艺以及炼金造炮的各种技能。总而言之,人文主义者注重知识和能力,希望造就无所不能的人,拥有强大的力量去推翻封建统治,开创资本主义事业。
人文主义强调“身心和谐”发展,其中“心”的发展并不单纯指人智力的发展,还包括人精神的陶冶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精神支配人的行动,丰富知识和卓越才干的获得与发挥离不开精神的作用;同时社会的存在也需要道德来维持。因此,为了使人与社会和谐,使用人自身各方面和谐,人文主义强调精神陶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豁达的性格以及道德的行为。
马克思说:“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战斗的。”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要,主张教育要培养儿童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应付困境的坚强意志。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用劳动和身体锻炼的方式养成他们勇敢、克制与忍耐的品质。蒙田说:“习于忍耐劳动,就会习于忍耐忧伤”  “一个孩子必须忍受身体锻炼的痛楚和艰难,以便能忍受腹痛、烧灼、跌倒和扭伤的疼痛,以及人体偶然发生疾病,而且如有必要,也应耐心地忍受囚禁和其它折磨。” 他甚至引用了罗马诗人贺雷舍斯(Quintus Horatluo Flnccas))的话说:“让他在露天,在充满失望的事情中生活。” 从而养成儿童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心里准备。弗吉里奥则主张用斯巴达军事训练的方法来培养儿童忍受痛苦、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人文主义强调的这种品质在康帕内拉和拉伯雷的身上表现得更为充分。康帕内拉一生中曾几次入狱,在狱中遭到残酷折磨,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活下来,并在狱中完成了《太阳城》这部不朽之作;拉伯雷一生也屡遭迫害,但他却始终充满乐观情绪,就是在临终时还笑着说:“拉幕吧,戏做完了!”这就是人文主义的意志和性格。教育就是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康帕内拉伯雷笔下描绘的理想人物和他们本人一样,都是些勇敢坚定的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既不祈求神明的庇护,也不担心上天的惩罚,具有冒险的进取精神。文艺复兴初期这种精神在人文主义者身上表现的很突出,但到文艺复兴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暴露出各种矛盾,出现许多弊病,资产阶级原有的局限性也渐显露。人文主义者的情绪也变得低落,充满悲观、忧郁、茫然、幻灭的危机,从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的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可见人品格的形成也同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性格具有双重性,既坚强、勇敢、冷静;又温柔、细腻、热情。刀剑的拼搏之后是对大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强烈追求。据说意大利的阿尔伯蒂几次生病都是在见到大自然的美景后而康复的。 这说明他心胸的宽广和情感的温柔。人文主义追求的就是这种心灵的和谐。
像各时代一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也极其重视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弗吉里奥认为应该把品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学问从属于道德,居于第二位。 蒙田也说德行“好像坐在庄严的宝座上,美丽、意气昂扬、可爱、奥妙而双勇敢。” 要使学生心灵充满对德行的爱和敬畏。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刻薄、严肃和强迫的道德远东,提倡用自然作为德行的向导,追求人生的幸福和欢乐。在享受的同时,也强调节俭,不要贪图小的快乐而妨碍大的快乐,也不要贪图招致痛苦后果的快乐,在道德行为方面提倡绅士风度,尽量保持沉默和谦虚的态度,不对别人予以尖刻的批评,不以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去责备别人;不探听别人的隐私;举止温和行为得体,以此博得别人的信任与好感,赢得名望声誉和事业的成功。
人文主义认为对人心灵的陶冶,除通过道德教育外,还要进行宗教教育,培养儿童笃信上帝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世界存在两种幸福,一种是现世的,一种是来世的。通过智慧和能力的培养能使人获得世间的幸福,而另一种幸福则要靠宗教去谋求。布鲁尼说人首先应该研究宗教和伦理学,其他学科都应以此为基础,作它们的辅助和装饰;弗吉里奥和维多里诺也把宗教虔诚作为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力图将基督教渗透到所有教育工作中。维多里诺说他希望把他的学生教育成“能够在任何境地都可以尽他的力量去忠事?上帝和国家的。” 蒙田在教育著作中也指出,在王子的教育中要有最贤明的人教授宗教。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宗教同中世纪教会的宗教有所不同,是适合于人变化了的心理和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新宗教,更倾向于理性化和世俗化。由于对人生价值认识的改变。人们对旧有宗教的狂热减轻,特别是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教会和世俗的往来逐渐密切教会为世俗民众主持婚礼、葬礼及各种仪式,在一些教堂里还设有通学班(studio generable)向俗人开放,但丁就曾受惠于圣.马利亚、诺微拉的多米尼克派的通学班。在十四世纪末,奥古斯丁派的圣斯波里托修道院还曾举办过哲学问题讨论会,提倡学习希腊文,世俗教育在教会中有了发展。教会的领袖也开始热心于世俗文化,教皇尼古拉五世在罗马设立图书馆翻译希腊著作;利奥十世有志发展罗马,使其成为国际学术的中心。这时期教会的宗教艺术也体现了世俗化,在绘画中虽然反映的都是宗教题材,但?殉道的圣徒好像是从古代的练身场中走出来的。基督不是变成威风凛凛的丘比特,便是变成神态安定的阿波罗。圣母足以挑引俗世的爱情。天使同小爱神一般妩媚——总之,那些男女圣者,在苦行与受难的刑具中保持顽强的身体、鲜艳的皮色。英俊的姿势,大可在古代的欢乐的赛会中充当捧祭品的少女,体格完美的运动员。 教会建筑重视哥特式与古代传统式的结合,力图使宗教与世俗两种不同的风格达到和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人的能力,在宗教教育中也强调人的理性的地位。认为人的理性同宗教并不矛盾,理智能够激起凡人对上帝的尊敬,能够揭示宗教所启示的真理,人不应顺从教会的意志,而要以自己的理性为向导,寻找上帝的真谛。只有那种与理性不相违背的启示才是真实的。为了实现这种宗教,人文主义者在北欧掀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要求通过对最初基督教义的研究,恢复原始的宗教信仰,反对教会的压制。指出人和上帝的关系是凭借诚心,牧师做弥撒的时候,面包和酒并没有变成基督的血和肉,只有诚心的敬拜者才能接近上帝。主张教徒自己去研究圣经,按照理性决断自己的责任,真正从教会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
文艺复兴时期伪宗教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暂时满足了人们的某些心理需求,相对维护了社会安定。人文主义在宗教教育中强调的世俗性和理性与当时社会环境和人的心理需求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
为了使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主张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考虑人的因素,忽略儿童的特点,实行灌输和强制的办法,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把学生当作漏斗一样往里灌东西,学生没有任何讲话的机会,一切都由教师操纵着。由于所学知识的空洞乏味,教师只有采取强制的办法使儿童记忆。对那些厌恶和逃避学习的孩子施行体罚。在当时的学校里到处可闻教师的皮鞭声和学生的呼嚎声。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这种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提倡教育方法与人的特点相和谐,人文主义者认为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途径,人要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获得知识,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具有这种特点。因此,他们提倡直观教学,运用图画、实践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加强其对知识的记忆。伊拉斯莫提出“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主张在教儿童之前,让他先了解相应事物的性质;康帕内拉设想在太阳城的教育中,把儿童所要掌握的知识写在或画在城墙上。此外,拉伯雷还主张教育要同实践相结合,让“巨人”经常访问手工业工厂,学习各种知识,维多里诺在他的学校中用游戏的方法教儿童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字母;蒙田主张儿童出外旅行,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地理、法律和民俗学。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注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蒙田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在他们的书包里装满了给他们保存的知识,要做得好了,必须不仅把它们藏起来,而且要和他的心灵结成姻亲。” 教师不应该单靠体罚来强制儿童学习,重要的是唤醒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热爱。伊拉斯莫认为人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教育要训练和指导人们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通过判断理解去获得知识,然后再用练习的方法巩固获得知识。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妇女,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优秀的女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认为要想使男人真正得到和谐发展,使男人的形象更加突出和完美,还必须对女子进行教育。中世纪封建教会不重视女子教育,认为妇女是男人的附属品。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局面,人文主义在中上层社会里开始对女子实行教育。布鲁尼最早教育鄂尔比诺(Urbino)公爵的女儿学习文学、历史、诗歌以及希腊和拉丁文。后来,意大利北方中等阶层的人也充许自己的女儿在智力、文学方面和男孩子受基本相同的教育。
人文主义主张,女子教育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发挥女性的特长,与男子取得和谐。针对男的勇敢、才气和知识,女子就要配以姿色、风韵和贤德;男人在社交场合斗智斗谋,女人就要从中周旋,调节关系活跃气氛,卡斯底格朗(Ca s tiglione)说:“世界上无论哪个宫廷不管多么显赫,缺少妇女就谈不上文采、光辉。快乐。绅士不与妇女交际,没有他们的爱情和宠眷,就不可能有风度、魅力或者气魄,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出众的绅士,所以若没有妇女参与加入她们的一份风韵,我们画的绅士肖像势必残缺不全。而宫廷生活也将毫无点缀,不能算完美了。”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人文主义主张妇女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懂拉丁文、希腊文、诗歌与散文,精通绘画、擅长跳舞;要能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避免男人之间的冲突与尴尬。同时还要,注重身份和声誉,品行端正举止高雅,不表现出任何放荡的行为,保护自己的贞节。总之,性格温柔、知识渊博、头脑灵活、气质高雅、品德谦恭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想的女性品质,是女子教育追求的目标。另外,由于丈夫经常处于艰难境地,作为妻子的妇女还应意志坚强,帮助丈夫度过困境。
在文艺复兴时期女子教育只局限于中上层阶级,大多数劳动妇女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受人轻视,被认为生来只是作妻子和母亲、不必受过多的教育。有的人甚至说女人只要能辩认出丈夫的马甲就可以了。可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虽然提倡人性解放,但却没有完全使妇女获得解放。

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为推翻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其教育理想对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理想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完善,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十八世纪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等思想家发起启蒙运动。重视人的理性,反对传统权威的束缚,主张把一切诉诸于理性的批判。针对封建社会的“人权神授”说,提出“天赋人权”的理论,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神权和等级制度。后来美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杰佛逊用“天赋人权”做口号,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鼓舞人民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中起草的“人权宣言”也是受了人文主义这种理想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共同理想是追求“和谐”,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就提倡“和谐”,强调“身心和谐”发展。那时的教育是奴隶主贵族的教育,其和谐的教育理想脱离生活实际,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通过对心灵的陶冶和训练达到对理论的深思与探索的目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和谐”理想与希腊的“和谐”不同,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追求实用知识,提倡实科教育,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和德国职业教育的勃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和谐”理想指的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使资产阶级的身心和谐发展,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人性论,所谓的“人”并非指全人类,而是指资产阶级自己,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极为轻视,把他们看作是“粗野”的群氓。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追求理性,但同时也肯定了神性的存在,强调人自由意志的同时,又宣称知识的程度,决定于人接近上帝的程度。就连当时比较激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坚信灵魂不死,反对无神论,把培养宗教精神作为教育的理想。可见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把人从神手中彻底解放出来,没有使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得到真正的和谐发展,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局限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暴露出其落后性和腐朽性。过分强调自由意志导致个人主义泛滥,社会道德败坏;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了人的和谐发展,针对于此,马克思再次强调和谐教育,提出“个性全面发展”的口号。主张在大工业社会中,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人人获得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教育使人所具备的各种素质都充分发挥出来。使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马克思这一教育思想真正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合理内涵——追求“和谐”。
纵观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凡是坚持“和谐”方针,教育就会获得成功。反之则失败。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坚持以“身心和谐”发展为教育目标,注重人身体的锻炼和心灵的陶冶,培养出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灿烂文化;中世纪封建统治时期,教育片面强调神学权威,轻视自然,否定人的价值,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缓慢,文化的萧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新提倡“和谐”的教育理想,培养了一批巨人,他们在社会许多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加速了封建统治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职业教育受到青睐,过分强调实科技艺,忽视了普通教育,人们的文化素质下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兴起一种思潮,强调通才教育(即文雅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创造了令全世瞩目的灿烂文化,这同我国的古代教育分不开的。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比如古人所说的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指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而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是指人德、体、智几方面和谐发展。“士”和“君子”是儒家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当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绅士,是既有品德又有学识的人。由此可见,在东西方几千年教育发展成功的历史中,“和谐”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而且屡试不爽,令人断想:追求“和谐”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之一,至少也是屡见不鲜的通例。今后的教育也应沿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算作和谐的教育呢?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必须要使和教育有关的因素都达到和谐。单纯强调一方面,忽视或否定其它方面不能算作和谐的教育。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比如中世纪强调的经院教育。培养的是为神学服务的教会人员,是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压抑了人性,因此是不和谐的、失败的教育。而另一方面,单纯强调对人性的陶冶和完善人格,忽视了教育的社会作用,脱离了实际生活的教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比如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过分强调古典语言的训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培养出来的只是会读书的学究,与社会无益,人生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教育方针的制定不应只根据社会的需要,或单纯只考虑人的因素,要全面考察力求协调各个方面。
从本质上说,和谐教育就是创造教育,培养人具有创造能力与环境取得和谐。由于环境在变,人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教育中始终有着不和谐,促使人们不断地追求和谐,推动教育的发展。时刻追求和谐,这是教育存在的目的,是教育奋斗的理想,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结合实际,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也应把追求“和谐”作为教育理想,前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文中说“我们要使每个人在各方面都发展,既会跑,又会游泳,既走得快,又走得好,使整个身体都很健康。总之,要使他成为一个正常发展的,身体健全的人,对于劳动和国防事业都充分有准备的人,要使他除了发展各种体力质量外,同时也正确地发展自己的智力质量。” 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追求和谐的理想。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我国现在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业伊始,需要发展经济和生产,需要在意志 、品格、能力各方面都和谐发展的“巨人”。然而我们教育所追求的“和谐”已上升到更高的阶段,我们重视人的个性差异,但反对个人主义,提倡亲密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强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但不单纯强调文化知识而放弃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不能只讲政治不抓学术;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但教师也要加以正确指导,不让学生放任自流。体罚应该废除,但纪律还是要有。总之,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青年人愉快地成长。新世纪培养出来的新人,应该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想中的形象要健康、更博学、更机智、更坚强、更高尚、更开朗、是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外国古代教育史》,曹孚、滕大春、吴式颖、姜文闵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中世教育史》,格莱夫斯著,吴康译,商务印书馆
《西方教育史》,博伊德 金合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美)乌里其(Ulich,R)著,徐宗林译, 台北市幼师文化事业公司
《西洋教育史》(上)巴茨 (R. Freeman Butts)著,徐宗林译,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张焕庭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九六四年
《人文主义与教育》薛文蔚编  商务印书馆 一九三一年
《罗素教育论》(英)罗素著 柳其伟译(台)商务印书馆 一九六七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雅名布•布克哈特著 商务印书馆 一九七九年
《艺术哲学》丹纳著 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
The French Academies of the sixteeth Century. Yates, France Amelia London Rouledge 1988.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