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中的地位与角色
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城市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实施总馆分馆制的意义——以南京为例
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浅论成都图书馆在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中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以成都图书馆为例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杭州图书馆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初探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浅谈社区图书馆作用和发展对策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图书馆
服务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图书馆立足于为弱势群体服务
公共图书馆完善盲人服务的几点思考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
少儿图书馆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
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
用好图书馆,把图书馆融入市民生活——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文化定位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建立
创新图书馆学会工作的思考
夯实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基石——对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思考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服务探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思路
公共图书馆馆员人格塑造浅析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图书馆展览工作初探——对成都图书馆展览工作的思考
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浅谈社区图书馆作用和发展对策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初探
利用手机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的思考
论图书馆读者的权利
浅谈大连图书馆以古旧籍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浅谈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室的服务与创新
谈地方文献数字化
图书馆多元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服务文化与资源的城乡统筹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几个问题
拓展青少年读者服务活动空间
文化全球化中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初探
西安图书馆对少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可行性实践
白云无语自化成——新时期大连图书馆社会教育工作探索
长春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浅议
论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
关于发挥我馆汽车流动图书馆服务优势的对策与建议
以武汉图书馆的发展看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浅谈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以《文澜信息》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
作者:魏建华
    摘要: 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在我国增加的成因分析,结合现代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与发展的权利,从而揭示出公共图书馆无论从西方的历史还是中国的现实来看,正是为弱势群体服务而存在的。作者还从实际的例证出发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象征场所的重要性以及引入读者参与、创新服务的前景。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弱势群体  公共产品  社会融合

    2002年3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上(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从那时起,图书馆界开始重视为 “弱势群体”服务,各个馆也因地制宜推出一些相关的服务举措。但我认为,效果相当有限,影响相当无力。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只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不到人们成为弱势一员的成因,也不愿回到公共图书馆的本质上来。本文将试着梳理当今社会人们所以弱势的成因,带着大家回到公共图书馆的原点上,或许能得出我们今后将着力的要点,提供一点陋见。
一、弱势人群增加的原因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一般都存在着弱势群体。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现阶段弱势群体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不仅仅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数量十分巨大的弱势群体成员,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社会的一些主要群体如工人阶层(包括 “农民”工)和农民阶层中的许多成员呈现出一种弱势化的趋向。这里所说的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是指:主要群体中的许多成员的生活状态没有能够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一种同步的关系,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边缘化状态;他们的竞争能力表现出某种弱化和退化的状态;他们的基本权利有时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他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开始减小,等等。
    在分析这种弱势化的成因中,学者吴忠民(中央党校教授)认为,是因为一是“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的时代条件,二是中国渐进型改革中的失误所引致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初步获得了平等,但同时却在不小的程度上丧失了自由;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人们初步获得了自由,但同时却在不小的程度上丧失了平等。“自由有余而平等不足”意味着,社会主要群体如工人阶层(包括农民工群体)、农民阶层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竞争中很容易处在明显的劣势位置。渐进式改革虽然降低了“试错”成本,但有两个明显的失误,一是政府目标取向只重经济政策,而轻视了社会政策;二是政府自身定位的失误,改革开放以前政府试图成为“全能型政府”,改革中试图扮演“经济型政府”(GDP政绩),而没有看到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政府的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主要职责是为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管理机构。
    学者孙立平(清华大学教授)进一步指出,弱势群体在我国实际上缺少国际上通行的弱势群体表达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他认为,一种称之为断裂社会的结构正在开始形成。而这条主要断裂带,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中就是贫富差距。而且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分歧和对立,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沿着这条主要断裂带展开的。今后的社会出路在于:优化社会结构,增加富裕人口;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建设具有超越性的政府。
    两位学者都将结论指向了公平。正是因为在起点上和规则上的不公平,所以才导致今天弱势人群的增加。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两极分化的太严重,都将存在极大的风险。“仇富心理”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如果我们将“稳定”视为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话,那么这一届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能不使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二、回到公共图书馆的原点
    公共图书馆首先在于它的公共性。既然我们名其为“公共物品”,我们知道,市场无论运行得多么正常和高效都无法生产出公共产品。比如社区传染病的控制、安全服务等等,原因在于它不同于衣食住行的消费物品,无法私人购买,个人受益的同时集体受益,这也正是公益物品和私益物品的根本区别。教育、医疗等都具有公益属性,尤其是基础部分,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只能由政府提供。所有类型的图书馆都具有公益性的一面,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正是它的本质特征。
    从世界范围历史上看,公共图书馆的产生是平民教育的普及的结果。在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通俗图书馆曾改为民众教育馆,据1935年的统计,全国有1225所。这说明图书馆与教育分不开,在1949年版和1994年版的《公共图书馆宣言》里都指出公共图书馆是人们进行“终身教育”的“机构”和“条件”。
    回想起小平同志的话“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结合当下人们对医改、教改的反思,再来看我们公共图书馆界近几年发生的几次“事件”,无一不指向同一个地方:公平、公正、公益。人除了要活着之外就是求发展,教育作为一种唯一可能改变弱势人群命运的机会,如果再行剥夺,只会带来绝望。所以公共图书馆的意义,怎么放大都不为过。
现代公共图书馆产生的标志,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就明确地表述了公共图书馆理念的精髓:“依据政府立法建立,公费支持,免费服务,以及社会成员无区别服务。”图书馆学者吴晞(深圳图书馆馆长)从东西方公共图书馆历史发展中归纳出公共图书馆基本精神就是:开放、平等、免费。他进一步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具备了自由、平等、免费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的权利,代表了知识信息的公平分配,从而维护了社会的民主和公正。
    只要看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的文本,其中“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宗教信仰、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不正是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宣言吗?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正是为弱势人群而生,为弱势群体而活。公共图书馆的天职就是为弱势群体服务。
    今天,在我们图书馆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Google来了,图书馆怎么办?”,在我们明白了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后就可以有力地回答:只要有穷人,就会有公共图书馆。
    这一点不需要理论推导,单凭经验就可以感知到。家里有电脑的人会到图书馆来上网吗?有钱能买书的人会来图书馆借书吗?我们不能将图书馆馆藏多就认为人们天经地义地就该来图书馆,试问一下,与网上的海量资料相比,哪一个多?经济发达的深圳特区,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来图书馆的人最多的是学生、求职者和流动人口­­­­相对贫穷和弱势的人群。
    公共图书馆最大的问题在于设置服务门槛和收费。从前面我们引述学者的见解可以知道,弱势群体正是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知识、生存能力等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始终处于劣势,他们的生活远远地游离于社会主体之外,同时更没有话语权。而图书馆设置门槛和收费更加重了他们的不平等感,是更深一层的剥夺与排斥。
    如果承认公共图书馆就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那我们就需要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穷人不绝,图书馆不灭”的誓愿。吴晞馆长在一次会议上针对贫困地区的馆长的质疑时将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投入不足导致创收遭读者诟病说,图书馆是“替政府受过”,可谓精辟之致。当我们有能力“代政府行善”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让弱势人群在这里感到受关注与受关怀。关注弱势群体体现着当今这个“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的社会良知与正义。
    为弱势群体服务既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提供好的公共服务是人类社会需要政府的理由,甚至是唯一的理由,正是由于市场无论运行得多么正常和高效都无法生产出公共产品,纳税人才向政府纳税,这是由纳税人整体利益所决定的,它最终体现在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体现在政府通过良好的财政制度参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以矫正市场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社会不公正,从而避免贫富差距极端化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剧烈动荡。如果说,平等、公正的公共服务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那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理由也正基于此。
    英国图书情报委员会(LIC)在其报告《图书馆—社会融合的根基》中,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成因等三方面描述了社会排斥的现象及呈现特点。他们认为,社会融合(前引孙立平教授的“断裂社会”与此相对)是消除社会排斥的根本出路,而图书馆与情报服务机构的本质决定了其内在价值,即它们是实现社会融合的基石。在报告中,有这样两段话:
    图书馆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一种可获得性:一种善意的不张扬与中立,让人保留隐私、远离恐惧;一种社会和家庭都共有的价值观;一种体现权利与义务相交织的文明和公民意识;一种信任和尊重;一种自由和解放;一种平等和公正;一种机遇和选择。
图书馆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它是一个避难所,它安全,没有任何风险且对所有人笑脸相迎;它给与人关心、帮助和支持,在这里人与人没有贵贱之分;它是一个文明的场所,在这里人人互相尊重;它是对公众利益的坚实保障;它是一个让人远离抨击、远离竞争和受人非议的场所;它是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门,它能供给人以学习的力量和变革的催化剂;它是一个自我发掘、自我欣赏的场所;它还是汇集各种人、各种思想的场所,这些人的思想由社会产生,并将进一步回馈、塑造这个社会。
    每次看到上面两段话,都让人感慨万分。或许在每个人心底,我们都是弱势人群,都是被排斥的一类。赫氏讲“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图书馆是天堂,那我们馆员就是天使。扪心问图林,理想仍在否?
三、小处见大,展示文化空间的无尽可能
    为弱势群体服务需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场所,它的功用绝不仅仅是借借还还。人们到这里自习、阅览、聆听甚至重要过借书。首先是因为它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资料随手可得,网络设施俱全,馆员侍问在侧;它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是一个安静、晚上也绝无“红灯”的地方,适合阅览消闲;它有各路名家名师的讲座可以聆听,有各种适合的读书活动可以参与等。
    记得国际图联的主席在上海的演讲中讲过,大意是图书馆的重要性将来将由它是活动的场所而上升。图书馆首先因为它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因此展示文明是我们的第一诉求,它体现在完善的空间布局,完备的服务设施以及更多的细微之处。它除了没有设置门槛之外,更是人心向往之的高尚之所。
    深圳图书馆政府耗资颇巨,我作为其中一员,不得不为当初的决策者鼓掌。记得有次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位同仁来我馆报告的时候曾说过,世界上最贵的事业就是图书馆事业,美国至今为止,最贵的建筑仍是国会图书馆。从建筑与设施来看,深圳图书馆无疑称得上高级。我经常对来访的客人说,我们在卫生间备有厕纸,这才是我们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记得在老馆时代,据说最早开馆的时候卫生间也备有厕纸,后来因为总被穷人(弱势群体)拿走,所以就不备了。后果是有目共“堵”,臭不可闻,因为穷人用报纸搽屁股。新馆采用的是拿不走的出纸装置,所以运转一年,没出问题,不过现在也有一个遗憾:卫生间的面盆下水口活塞是含铜的,属于贵金属,现已缺失。
    举这个小例子,是想说明,在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里,我们展示的除了文献之外,还有目力、耳力所及的一切。我们在细微处能走多远,在文化与文明的标杆上就能升多高。只有文明的地方,人们才心向往之。今天在我们这里如厕了的外来人员,或许在将来某一天,他回到大山里,向他的亲人描述茅纸的故事的时候,文明的种子不也就被悄悄地种下了?
    放而大之,偷书是每一个来访的图书馆客人都会问到的问题。根据我有限的资料和数据,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采用RFID技术,当初在立项的时候,就没有把防盗摆在第一位。实践下来,被盗率是很小的数字,它与采用防盗的宽严技术没有正或负的相关。如果我们把资产安全过分强调,最万无一失的方式莫过于搜身。
    公共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文化教育场所,同时也代表了一座城市文明的精神高度,它的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高过实际的物理意涵。在服务弱势群体上,我们要理解到我们是代表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象征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程度,展示的是善与美、文明与现代、正正与平等的无尽可能。
四、读者参与,我们才有力量
    为弱势群体服务,或者干脆说为读者服务,需要营造文明高尚的场所,这离不开政府投入,还需要我们在制度创新上下很深的工夫。比如,我们在制订各种服务政策的时候,有没有听取读者的意见?有没有类似政府部门众多的行政许可一样人为地设置门槛,妨碍到读者的权益。
    长期以来,我们图书馆弱小(相比权势单位,我们属于弱势团体),我们无力的原因何在,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力量的来源。无欲则刚,因为我们创收,有私利,所以才无力。我常常感到郁闷的是,发达国家的图书馆馆员,经常会成为媒体访问的对象,尤其在大选的时候。为什么,图书馆员代表的是中立、客观、理性。我们图书馆不乏学问龙虎之辈,但常常是潜龙卧虎。
    哪一天我们真正是读者的利益代言人,是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发声者,我们才会有力量。非常值得自豪的是,前不久我在图书馆人的博客里,看到了对阻碍资讯自由的抗议与转贴,这说明我们图书馆人的良知尚在,我们不愿意堕落与随波逐流。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有一位重要的领导来视察我馆的时候,对我们免费上网有不同看法,当时我在近距离位置,听得真切,大意是:你什么人都来,那些老同志怎么来?我不知道这位领导所说的老同志是指老龄弱势人群,还是指老干部?如果是前者,我们当然要认真听取,采取必要措施,通过相应制度完善之;如果是后者,要彰显独享之特权,如同高级病房护理,不说也罢。结局是:不了了之,令人五体投地的吴晞馆长啊!(唯愿此文领导不屑看)
    图书馆没有力量,是因为我们没有忠实地代表读者。如果我们能做到读者第一,我们就可以集读者之力,成就自己的力量。民主办馆,让读者参与就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比如在采购上,我们形成读者参与的制度,就能更切合实际的需求,再比如版权问题,合理使用问题等,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读者的意见参与进来,就可以制订出读者满意也愿意遵守、出版商认同、我们自身管理效率得到提升的“三赢”局面。还有像偷书的问题,当读者在参与管理中体认到图书馆是“我的图书馆”,他会像爱护自己的财产一样爱护图书,客观上就能减少丢失率。
    再比如,我们说图书馆是公益服务单位,就最适合将体现爱心与公益心的义工制度加以引入。深圳图书馆在视障阅览室就开展了这项制度创新,为盲人的电脑操作培训,都是有义工来进行。新馆开馆后,阅览时间延长,工作人手不够,每到周末的时候,都有义工来服务。我们还计划在空间有着落后,举办读者信息能力培训,主要由义工来承担,当然也鼓励馆员在休息日做义工。
制度创新,离不开观念的更新。如果仅把我们自己看作是政府的雇员,而不是读者忠实的代言人,则我们始终不能摆脱“为三斗米折腰”的精神侏儒状态。更谈不上为弱势群体服务,倒是急需要强势群体搭救我们。

参考文献
1.孙立平.优化社会结构走出断裂社会.南方都市报,2007.1.21
2.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东岳论丛,2006(2)
3.吴晞.天下之公器:论公共图书馆精神.探索创新发展:深圳图书馆20年.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4.戚杰,魏建华.促进社会融合——公共图书馆的本质职能.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3)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