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中的地位与角色
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城市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实施总馆分馆制的意义——以南京为例
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浅论成都图书馆在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中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以成都图书馆为例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杭州图书馆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初探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浅谈社区图书馆作用和发展对策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图书馆
服务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图书馆立足于为弱势群体服务
公共图书馆完善盲人服务的几点思考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
少儿图书馆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
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
用好图书馆,把图书馆融入市民生活——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文化定位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建立
创新图书馆学会工作的思考
夯实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基石——对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思考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服务探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思路
公共图书馆馆员人格塑造浅析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图书馆展览工作初探——对成都图书馆展览工作的思考
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浅谈社区图书馆作用和发展对策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初探
利用手机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的思考
论图书馆读者的权利
浅谈大连图书馆以古旧籍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浅谈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室的服务与创新
谈地方文献数字化
图书馆多元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服务文化与资源的城乡统筹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几个问题
拓展青少年读者服务活动空间
文化全球化中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初探
西安图书馆对少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可行性实践
白云无语自化成——新时期大连图书馆社会教育工作探索
长春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浅议
论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
关于发挥我馆汽车流动图书馆服务优势的对策与建议
以武汉图书馆的发展看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浅谈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以《文澜信息》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文化全球化中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初探
作者:刘樨
    摘要: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如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宣传本国文化,同时又更好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由德国文化机构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得到启发,阐释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文化交流   公共图书馆

    当公元645年,玄奘完成了历时18年,行程5万里的跨国界文化交流回到长安时,他不会想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把这偌大的地球叫做“地球村”,不同的文化迅速地碰撞、交融,无时无刻地影响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1]。公共图书馆作为深入大众传播科学文化的第一线,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国的歌德学院与中国图书馆的合作,就是跨国文化交流的成功例子。笔者作为成都图书馆与德国歌德学院合作开设的“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简称ILZ)的工作人员,对此感触颇多。

一、发达国家通过公共图书馆宣传本国文化的实例
    (一)歌德学院概况
德国歌德学院(Goethe Institut)始建于1951年,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德语传播和文化交流。该组织受德国政府委托,在76个国家创立了127所文化学院。活动范围包括德语教学、在促进德语传播方面为教育机构、大学和政府部门提供支持支持和信息、主持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出版各种国际性的文化杂志、介绍德国的书籍和信息材料等[2]。
    (二)成都ILZ概况  
图书馆内开设“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或“德语资料区”。在此合作项目中,歌德学院提供所有德文图书、期刊、报纸、音像资料及工作人员的德语培训,图书馆则提供场地、视听设备和工作人员。以成都图书馆“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为例,中心占地约300平米,包括阅览区、德语视听室和德文资料分编工作室。除了成都,歌德学院还在青岛、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南京、西安共八座城市的图书馆开设了德语中心。
    由于德国的经济、工业技术、教育、艺术等领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如今学习德语的人群日益增多,图书馆内的德语中心成为了宣传德国文化和推广德语的前沿阵地,广大的市民、学生都可以在这里获取最新的关于德国方方面面的资料,都可以在这里用原版的学习资料全方位地学习德语。在笔者工作的成都图书馆“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读者群主要包括:德语专业的学生、准备留学德国的学生、机械、汽车专业的工作者、研究德国文化的学者、希望继续学习一门外语的在职人员、对德国感兴趣的人等等。
歌德学院对“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的具体工作有较为细致和严格的要求,这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值得我们借鉴。中心的图书主要分成两大类:语言学习类和综合类。语言学习类书籍是ILZ的一大特色,约占总藏书量的三分之一,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德语、职业德语、听力、写作、词汇、考试、工具书、读物等十几类,每一类书贴上一种颜色的书标,十几类就有十几种不同的颜色,分别陈列在书架上,让人一目了然;凡是包括教材、教辅、音像资料的成套书籍,都被放入一个文件夹中,并在文件夹的脊上标明清单。这样的成列方式大大方便了书籍的查找,成套的学习资料又使学习的三步骤:教材学习、辅助练习、听力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综合类图书涵盖了经济、社会、艺术、工业、文学、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等等类别。因为综合类图书要负担起宣传德国文化的任务,所以这些书籍都选自德国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书籍,其中,印刷精美的介绍德国概况的图书占了总书量的约七分之一。综合类图书的陈列方式较传统方式更为灵活,如关于席勒的所有资料,包括其作品集、传记、有关的评论、画册以及音像资料,都陈列在一个专区内,而不按图书分类法的A—Z类将这些资料分类分别陈列,方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查到关于席勒最全面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综合类图书还包括了一部分中文和英文书籍,进一步扩大了读者面。在本中心有一位读者,他是一名高三学生,因为被漂亮的德国风光图册吸引,成了中心的常客,从看画册到阅读介绍德国的中文书籍,最后开始自学起了德语。现在他已经考上了大学,准备三个学期后留学德国,这小小的“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的力量,由此可窥见一斑。
    除了图书,歌德学院还提供了不少的音像资料,包括学习德语的CD、DVD、光盘、磁带以及德国电影、记录片的录像带、音乐CD,读者可以在宽敞的德语视听室里全方位地学习德语、感受德国风情。
    为了加大德国文化宣传的力度,歌德学院经常和图书馆举办宣传活动。如在成都图书馆举办的“德国足球图片展”,借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赛的巨大号召力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莱茵河流域图片展”,巨幅的精美图片屏风使图书馆大厅熠熠生辉,我馆每天的人流量约二、三千人,其宣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广州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德国电影周”,由歌德学院提供拷贝,免费向广大市民放映,据广州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每次的“德国电影周”都吸引了很多观众,场场爆满。还有上海图书馆的德语讲座、北京西城区图书馆的德语角活动等等。借助这些活动,德国文化得以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广大市民中传播,其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三)其他机构与成都ILZ
    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深入中国民众宣传德国文化的机构不止歌德学院,还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图书信息中心和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是德国文化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对外执行机构,代表德国231所高校和128个大学生团体,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教育交流机构之一 [3]。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一直和我们保持联络,了解成都学习德语人群和预赴德留学人员的情况,定期寄给我们各种宣传德国大学教育、留学资讯的资料,并在图书馆开展德国留学咨询的免费讲座,成都ILZ已经成为宣传德国高等教育的宣传点和德国留学信息的咨询点。
    德国图书信息中心是法兰克福书展和联邦德国外交部共同支持的一个项目,主旨在于帮助和促进德国和中国书业界的交流与合作[4]。德国图书信息中心和成都图书馆合作,在本馆成功举办了“德国最美图书展”,它也定期地给我们邮寄最新的德国图书信息和样书,用书籍无声地推广德语文化。
    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已经来成都图书馆ILZ参观交流了三次,总领事非常重视ILZ的工作,把这里当成中德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并定期地向我们寄送《德国》杂志。
二、拓展公共图书馆功能,服务于国家利益,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不同文化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存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上文所诉的德国歌德学院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中国对外文化宣传的情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开辟的丝绸之路。迄今为止,中国已与世界上121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5]。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存在着严重逆差,以2004年为例,中国从美国引进图书四千多种,出口只有十四种;从英国引进两千多种,出口只有十六种;从日本引进近七百种,出口二十二种[6]。这些惊人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国的对外文化宣传还有待大力推行。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如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和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了80所孔子学院等[7]。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无疑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但是,我们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在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做细做深,还需要一些技巧和窍门,以十分的投入换回一百分的收益。利用国外公共图书馆这个平台更深入地宣扬本国文化,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方式。
    公共图书馆是大众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根据《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公众科学技术消息来源于报纸、杂志、图书分别所占的比例为69.5%、27.1%和16.2%[8],其中大部分公众阅读的书刊报纸又多来源于公共图书馆的书刊报纸资源。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已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深入大众传播科学文化的第一线,谁利用了图书馆这个平台,谁就占据了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
    借助公共图书馆这个平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通过下几种方式:
(一)增进与国外图书馆的馆际交流,增加文献信息资源的互换互借
    从2004年统计的我国进出口图书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对外文献资料的输出存在严重的赤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的思想精髓、经典名著应该走出国门,惠及全人类。随着“汉语热”在全世界的迅速蔓延,图书馆里的中国书籍、文献资料将会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应该以此趋势为契机,迅速地补上这一缺口。
(二)国内学者到国外图书馆讲学、开展学术研讨会
    文化全球化的基础是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采取主动的态度宣传我们的文化。虽然当今信息资讯正铺天盖地迅速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播,但一些西方媒体对我国仍然有片面和不客观的报道,中国学者走进国外公共图书馆,面对面直接地向国外民众讲述中国、交流文化,可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三)到国外图书馆举办展览
    展览多是通过视觉形式来传播信息,这种形式可以打破语言的障碍,宣传效果往往是更直观、更持久,范围更广泛的。公共图书馆具有场地宽、人流量大的优势,是举办展览的理想场所。在国外公共图书馆举办具有中国风情的各种展览,势必将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将“中国”二字无声无息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四)建立孔子学院和国外图书馆的合作
    自2004年,我国已在3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0 所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孔子学院”,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9]。笔者认为,孔子学院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借鉴德国歌德学院经验, 有选择性的和国外一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合作,开办皆备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功能的汉语中心,借公共图书馆的群众力量,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中国文化。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
    互联网是国际间文化传播最快速便捷且高效的方式,但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网站和虚拟图书馆只限于中文和中文图书,国外受众面必然很小。为充分利用互联网这种传播优势,各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在各自网站上增加外文网页和虚拟图书馆的外文图书资料,如可以首先增加介绍本馆、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料、本地区有影响较权威的文化出版物的外文资料,从而使国外读者不受语言的约束通过互联网由点(各大中城市)到面(全国范围)地了解中国。
三、从具体工作做起,利用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引进来”外来优秀文化
    文化全球化既给每个国家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全人类的思想文化精髓跨越国界和民族的藩篱,使人类的整体素质上升、社会进步。国家无论发达与否,都可以在交流中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不断壮大自身。文化全球化拓宽了文化分类的范围,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建设事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为成都图书馆“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工作人员,身处图书馆这个科学文化传播的第一阵地,有责任发挥好国际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使外来优秀文化更好地被我国大众接受,从而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中国文化自身的进步与创新。
    发挥好国际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就要脚踏实地从具体工作做起,以下是对成都ILZ以后工作改进的设想:
(一)加大中心宣传力度
    本中心自试开放以来,已在报纸、网络上做了一系列的宣传,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潜在的读者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我们准备利用电视、广播、传单、宣传会、网络咨询等不同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中心的知名度。
(二)进一步开展与高校的合作
    高校学生是学习外语的大群体,本中心已与西南交通大学德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分院开展了观摩学习活动,扩大了本中心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更紧密地与高校联系,开展更多活动,如“德国电影欣赏”、“德语角”、“送书到高校”等等。
(三) 增加文化交流活动
    前文已经提到,本中心与许多国外文化机构合作,开展了数次较有影响力的活动。以后我们会更加主动地和他们联系,争取开展“德国电影周”、“APS留德审核咨询会”、“DAAD德国留学信息讲座”等一系列公益活动。
    费孝通先生说:“21世纪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10]”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利用公共图书馆这一平台使中国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势必收到事倍功半的成效。图书馆正超越了它的传统功能,在这“小小”的地球村扮演着大角色。
   

参考文献
1.但海剑.“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研究. 2005-3-25].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4877
2.歌德学院北京分院.http://www.goethe.de/ins/cn/pek/uun/zhindex.htm
3.DAAD Peking.http://www.daad.org.cn/home.htm
4.德国图书信息中心.http://www.biz-beijing.org/
5.国道数据.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五十年. http://www.snwh.gov.cn/product/5/GLSWYBGGJ/WHCYFZGS/1003.htm 
6.中国新闻网.[2006-04-02].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4-02/8/711349.shtml    
7.Tom新闻中心.[2006-06-05].http://news.tom.com/2006-06-05/000N/21920311.html
8.中国科普研究。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http://218.241.72.18/webpage/zgkpyj/ztbd/research/data/web_1240.html
9.马健.孔子学院:中国与世界全方位的交流平台. 国际人才交流,2006(10)
10.费孝通著.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读书,1998(11)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