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徐邦道在旅大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钱穆论朱子学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传统目录学表微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刍议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满族家谱五种
《辽东诗坛》研究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作者:黄昆章
    【关键词】华侨华人  历史文献  印尼华侨  教育
    【摘要】华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始终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中国名人一直十分关注与支持印尼华侨教育的发展,如在书刊撰文或在华侨社会发表鼓励华侨办好教育的演说,;到华校任职或任教;在华校纪念刊题词劝学等。中国名人对华侨教育的关注起了良好作用。记录华侨历史等方面的文献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一些国家政局的演变,这些资料或荡然无存,或流失在民间,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任重道远,搜集与整理这些历史文献,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人移居印尼有上千年历史。如今,印尼华侨华人约有8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3%左右,是全球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华侨华人以祖籍福建和广东者占多数。20世纪50年代,有2/3仍保留中国国籍。如今,绝大多数已加入印尼国籍。
    一般认为,印尼华侨兴办教育事业始于1729年,当时巴城(今雅加达)华侨在养济院内办义学,招收三、四十名学生。不久停办。1775年华侨在巴城建立明诚书院和江南书院,不久也停办。1787年华侨在巴城金德院内开办明德书院,费用由华人公馆承担。
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印尼华侨义学或书院教授四书五经。由于华侨多数祖籍福建,学校用闽南方言教学。教师大部分是中国的落第秀才、店员甚至僧侣。因此,教学质量很低。严格来说,它们只能算是华侨教育的雏形。
    1901年华侨在巴城建立了中华学堂(1912年后改为中华学校),引进日本华侨学校的教学方法,开创新式教育的先河。华侨起初只办小学,后来加办中学。学校陆续开设中国语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尺牍、常识、音乐、体育、算术、英文、代数、几何、三角、生物、物理以及化学等课程。1945年印尼独立后,华侨学校加开印尼语文、印尼历史和印尼地理等课程。
    上世纪初,中国的保皇派与革命派进行激烈较量,这种斗争在海外华侨社会也有所反映,两派领导人都到华侨社会寻求支持,不过,在推动华侨教育方面,两派都没有多大分歧。50年代后,印尼华侨教育和社团、新闻一样,分为亲中国大陆和亲台湾两种类型。两岸虽然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各异,但是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以及支持华侨教育方面却是一致的。因此,在半个多世纪里,尽管中国政治派别不同,斗争也很激烈,可是对海外华侨教育事业的影响却不大。反而因为各个派别都重视和关心华侨教育,使华侨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华侨教育的特点是仿效中国的教育制度,无论是办学方针、学制、校历或是课程设置、学校组织机构等方面,都向祖国的学校看齐,华侨学校以普通话为教学媒介语。因而学生的中文程度较好,有的高中毕业生到中国深造,可以直接到大学学习而不存在困难。印尼华侨教育事业曾相当发达。1957年鼎盛时期,有华侨学校1861间,学生(含保留中国籍的华侨学生和印尼籍的华裔学生)近40万人。印尼华侨教育无论在学校、学生数量上或是在质量上,在东南亚华侨社会都名列前茅,对东南亚华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1966年苏哈托政府实行强迫同化华侨华人的方针,华侨学校悉数被取缔,从此华侨教育在印尼消失。当前印尼华人办的华文教育已经转轨为居留国的民族教育。
    华侨教育属于中国教育,因而得到中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通过在印尼发表演说,撰写文章,在华侨教育机构或华侨学校任职任教,应邀为学校纪念刊或毕业刊题词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以及对发展华侨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发表演说或撰文劝学
    1903年9月至11月,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应巴城中华会馆的邀请,访问爪哇一些地方。他除了在华侨社会鼓吹保皇思想、争取扩大保皇势力外,也发表过鼓励华侨兴办教育的演讲。例如,他在一次演讲中曾说:
   “为中国人,就必须恢复中国人之优良风俗。讲中国之语言,识中国之文字,读中国之圣贤遗训,然后可成为一个真正之中国子民••••••操中国语言,识中国文字,中国人方得谓之中国人。现在各会馆间有兴办学堂,但其数不多。尤须陆续增加。文字之声音应用国音,日常言谈应用国语。”
    康有为的演说产生很大影响。例如,他在东爪哇岩望(Pasuruan)广慈宫演讲后不久,当地华侨即创办了中华会馆和中华学堂。有一篇华侨写的回忆文章说:“经此番之呼吁,一般热心教育诸先贤,豁然醒悟,抖擞精神,卷起衣袖,东奔西走,召集同志,共同策划创办中华会馆,结果组织临时董事会,进行一切,校具既备,教师有人,即假慈德宫开会,一致推举韩浩东先生为总理,于是中华会馆之匾额便高悬于今教师宿舍东邻之大门上。当时本埠全体侨胞,凡参加庆祝中华会馆成立典礼者,莫不引为无上之光荣,其盛况空前,热闹异常,时即一九0四年五月三日”。此外,康有为的讲话对华侨学校废除闽南语教学、推广普通话产生了良好作用。
维新派另一领袖梁启超没有到过印尼,但也关注印尼华侨教育事业。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曾应当时印尼华侨教育的领导机构荷印华侨学务总会之约,写了一篇题为“祖国政府与荷印华侨教育”的文章,发表在该会主编、1928年出版的《荷印华侨教育鉴》。文章引用了一些资料,对印尼华侨教育的优势和不足,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希望印尼和东南亚华侨教育继续向前发展。
革命派同样关心华侨教育。章太炎与黄炎培等曾访问印尼并发表演说。1916年章太炎在泗水发表了“主人教育和奴隶教育问题”的演讲;当时担任江苏教育协会副会长的黄炎培曾受中国教育部的委派,1916年到印尼调查华侨教育情况;同年,荷印华侨学务总会派他作为印尼华侨教育界的代表,出席了在中国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会议。
    一些著名的革命党人,如曾任民国参议院院长的张继、浙江都督陶成章、国民党要人田桐和文学家苏曼殊等曾在印尼华侨学校任职或任教,许崇智、邓仲元、罗福星、柏文蔚等也到过印尼,鼓励华侨兴办教育事业。
题词勉励和劝学
    华侨学校素有出版纪念刊或毕业纪念刊的传统。为给刊物增光,学校常邀请中国名人为这些纪念刊题词或撰写文章。他们通常都会欣然应允,从而在海外留下了珍贵的宝墨手迹。
名人题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只写一两句寓意深刻的警句或格言
    例如康有为为巴城中华会馆题写了“砥柱中流,冠冕南极”,横幅悬挂在中华会馆门梁;蔡元培为《荷印华侨教育鉴》题词:“吾道其南”;蒋介石1940年为《三宝垄中华中小学二十五周年纪念刊》题词:“作育新民”,1957年为苏门答腊《楠榜中华中学高中第一届及初中第六届毕业纪念刊》题词:“明礼尚义”;张群、陈仪、林森和王世杰1936年分别为《三宝垄华英中学二十周年纪念刊》题词:“浚智成德”、“南侨被化”、“海疆声教”、“教泽日闳”;林森为1940年为《三宝垄中华中小学二十五周年纪念刊》题词: “乐育侨胞,继续迈进”;陈仪为1940年出版的《三宝垄中华学校三十五周年纪念刊》题词:“宣扬祖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三十五年努力立己兼以立人”;陈诚、张道藩1957年分别为《楠榜中华中学高中第一届及初中第六届毕业纪念刊》题词:“力学成德”、“学以致用”,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名人题词的有:宋庆龄和何香凝1954年为《三宝垄中华中小学五十周年纪念刊》题词:“真学问从实践起,大道理自群众来”、“为人民服务”。何香凝1956年分别为西爪哇《直葛中华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和《万隆华侨中学十周年校庆纪念刊》题词:“团结侨胞,建设祖国”、“加强团结,互助互学,刻苦钻研,提高教学质量”;郭沫若1956年亲自为《万隆华侨中学十周年纪念刊》题写了刊名。
二、题写较长的一段话
    例如1954年出版的《三宝垄中华中小学五十周年纪念刊》上就有以下较集中的中国大陆名人的题词:
    李济深:“为贯彻祖国的文化教育政策而努力,是热爱祖国的光荣任务。”;
    马叙伦:“根据祖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努力办好侨胞教育,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的后备军而奋斗。”马叙伦还为苏门答腊“巨港中学”题写了校名;
    马寅初:“在毛泽东旗帜下,大力推行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为祖国的大规模建设和侨胞文教工作,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优秀干部奋斗到底。”;
    郭沫若:“祖国是保卫亚洲和平的堡垒,作为中国人民应热爱光荣的祖国,为巩固和平而奋斗。”;
    华罗庚:“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争取早日实现全国工业化,随着祖国的工业化及繁荣富强,侨胞们和全国人民将会一道过着温暖而幸福的日子!中华中小学过去在对敌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这光荣的传统下继续加紧团结,搞好教学工作,配合侨胞及全体人民共同的目标,勇往直前,预祝你们的工作节节胜利。”;
    郭沫若是喜欢写长句的名人。他曾在1956年为《万隆华侨中学十周年纪念刊》题写了以下词句:“团结就是力量,学好团结,便可望做好工作,像水门钉那样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正义事业而努力。”同年,他为直葛中华学校五十周年纪念刊题词:“离开祖国愈远,关怀祖国的念头愈深,今天的祖国正以百倍信心地从事建设事业,我们需要建设人才,我们需要和平环境。爱国的青年侨胞们,希望您们认真学习,成为优秀的建设人才;希望您们敦睦邦交,为维护和平而努力。”
    我们可从中国名人的讲话、文章或题词所反映的内容得到一些启示:
    一、华侨是中国公民,只不过他们生活在海外而已。不仅普通中国人、甚至中国名人也关心他们。他们认为中国强大了,华侨就会有强大的靠山,得到祖国的保护,华侨生活将会逐步改善,因此希望侨胞们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华侨身在外国,是联系祖国和各国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中国和各国人民友谊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力军,他们的地位和影响是国内其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因此,中国名人都希望海外侨胞加强团结,为世界和平和中外友好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他们认为,华侨作为中国人,应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努力再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兴办华侨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希望侨胞们大力发展华侨教育事业,让中华文化在海外世代相传,让华侨的后代能熟悉和热爱中华文化;通过华侨学校培养华侨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其中一些人将是建设祖国的人才后备军。
    三、上述中国名人的讲话、文章或题词,都是在20世纪初叶至中叶,印尼仍存在数量众多的华侨(1954年,在350万华侨华人中,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占2/3)以及华侨学校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发表或撰写的。他们对华侨或华侨教育提出一些希望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名人一般很少为中国国内的学校题词,却乐意在华侨学校有关刊物上题写词句或撰写文章,对华侨教育发表意见,反映了他们对华侨教育事业的关心、爱护和支持。这些资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与华侨教育的关系,弥足珍贵。
经过数十年的风雨沧桑,如今绝大多数印尼华侨已经选择当地国籍,对于中国来说,他们已经成为外籍华人。华侨教育已经成为历史。当前华人兴办的学校已是印尼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印尼华人正在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特点兴华好华文教育。
    结 束 语
    印尼华侨华人历史、经济、教育、新闻和社团等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遗憾的是,印尼政局长期动荡不定,社团、报刊和学校时而停办,致使这些资料多有散失;1966年至1998年苏哈托军人政权统治时期,华侨华人历史资料或被销毁,或被转移他处,或散失在民间,损失惨重,给搜集和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现在想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反而要到东南亚、中国或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图书馆寻找,令人遗憾。庆幸的是,1999年后,印尼新政府大幅度调整了对待华侨华人的政策,华侨华人处境有所改善,华文教育、新闻、社团等走上了复苏和发展的道路,为搜集华侨华人资料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其他各国华侨社会也有类似印尼的情况。
加紧搜集整理华侨华人历史资料工作刻不容缓,也是摆在华文教育、新闻和社团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假如能成立类似华侨华人资料研究中心的机构,将搜集整理各种资料的工作承担起来,当能抢救更多资料,弥补损失,同时也为研究工作者提供更多方便,丰富研究内容,填补某些空白,因而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令人高兴的是,目前美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在这方面已经或正在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绩。任重道远,只要持之以恒,相信他们必将再创辉煌,为研究华侨华人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Nio Yoe Lan,Riwajat 40 Taon Tiong Hoa Hwe Koan-1900-1940(梁友兰:《巴城中华会馆四十周年纪念刊》),巴城,1940
(2) 荷印华侨学务总会编:《荷印华侨教育鉴》,巴城,1928
(3) 《三宝垄华英中学二十周年纪念刊》,三宝垄,1936年
(4) 《三宝垄中华中小学三十五周年纪念刊》,三宝垄,1940年
(5) 《岩华五十周年纪念刊,1904-1954》,岩望,1954
(6) 《楠榜中华中学高中第一届初中第六届毕业纪念刊》,的鹿勿洞,1957年
(7) 《万隆华侨中学十周年纪念刊》,万隆,1957年
(8) 《印尼直华建校九十周年纪念特刊》,广州,1987年
(9) 雅加达《生活报》、《新报》,1954年、1957年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