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徐邦道在旅大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钱穆论朱子学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传统目录学表微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刍议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满族家谱五种
《辽东诗坛》研究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作者:甘良勇
    作为一位刚毕业的历史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三年以来,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青年,逐渐跨入了历史文献学这个神圣的殿堂。很高兴能参加这个会议,这里我以一个文献学专业刚刚毕业学生的身份,对历史文献学的专业建设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历史文献”的误读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学科分类体系,历史文献学,作为历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作为历史学科的附属学科而存在的。这点,很像古典文献学专业之于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错误的认识,大家认为历史文献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多关注于史部的典籍,而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则更应该关注于集部的典籍。所以历史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无论从入学的选拔考试,还是入学后的课程编制都以历史系为特色,而中文系办的古典文献专业则会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特点。
虽然大家都看到了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历史,甚至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却忽视了重要而且关键的一点,即,文献学确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哪?我们可以把文献学与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作一比较,那么很快就会有明确的答案,首先,三者的研究目的是不同的,历史学是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那么古代史,当然是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古代史里边的学术思想史,各代的专门史则有着更具体的目的,不赘述)。古代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而文献学专业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力图恢复古籍的原貌。这是文献学与古代史和古代文学专业的最大不同。接下来,我们比较一下三者的研究方法,古代史和古代文学以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为手段,得出具体的规律和特点。而文献学专业,以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为手段,恢复古籍本来面目。而且,我们也知道,文献学的来源也是很悠久的。经过这样一番比较,答案自然很明白了。
    实际上,无论称为“历史文献”(historical)也好,还是称为“古典文献”(classical)也好,我认为没有根本的实质区别,都是对传统文献(ancient books)的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对传统古籍的研究。按照传统的目录学分类方法,这些流传到现在的古籍被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都是我们需要整理、学习、研究的对象。传统的文献学家,例如张舜徽先生一向是以大文献学的观念来研究文献的,例如,对于经部文献的研究,他著有《郑学丛著》、《说文解字约注》等。对于史部文献的研究,他著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史学三书平议》、《汉书艺文志通释》等。对于子部文献的研究,他著有《周秦道论发微》等。对于集部文献的研究,他著有《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辩》等。 
    所以,冯浩菲先生就曾撰文《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载于《学术界》总第83期),文章呼吁到:“应该将文献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与哲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并列。”笔者是十分赞同这个意见的。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必要非得挂到某个系里边去,设有文献学科的学校,大可以设立专门的古籍研究所,或者是文献研究中心。而文献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以文献学的特点来设置。
    文献学专业学生素质
    这些年来,在许多大学都设立了文献学科的硕士点,有的设立在中文系,称为古典文献学;有的设立在历史系,称为历史文献学。而众所周知,只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有文献整理的本科专业,而且每年所招收的学生数量也是很少的(北大中文系设立有古典文献本科专业)。但是看看现在招收文献硕士专业的大学,可以说比比皆是。进入文献专业的研究生,以前的专业也是各种各样都有,好一点的学的是中文专业,或者历史专业。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前根本就没有学过文科。这里笔者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但是先天的硬伤,导致了很多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即使以优异的成绩入学,但其基础还是很差的。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历史文献专业又不是一个简单的专业,他需要从事历史文献专业的研究者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从历史上看,每一位从事文献整理研究的学者都有很高的造诣,东汉郑玄,遍注群经。《后汉书》卷三五郑玄本传载《戒子书》称其自幼即“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东汉许慎“少博学经籍”,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这样的例子俯仰皆是,举不胜举。或许有人认为古代以科举为晋身入仕的唯一途径,这些学者熟悉儒家经典是不足为奇的。那我们就看看近代几位著名的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八十自叙》中谈到他幼年时的治学经历,“幼时读书家中,先君子亲授经传及文字、训诂诸书。早在童稚,即闻鸡而兴,嗜学不怠。……年十有七,负笈出游,,求师觅友。及旅居燕蓟,博访通人,公私藏书,得观美富。” 再说一下陈援庵先生,我们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中找到一分由陈援庵先生的亲炙弟子刘乃和先生编著的《陈垣先生学术年表》,兹不避烦琐,摘抄誊录如下:
1887年     7岁        读《大学》、《中庸》
1888年     8岁        读《孟子》
1889年     9岁        读《诗经》
1890年     10岁       读《易经》
1891年     11岁       读《尚书》
1892年     12岁       读《礼记》。开始阅读《书目答问》
1893年     13岁       读《左传》。开始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这两位都可称的上是文献学领域的大家了,之所以后来能够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年青时期扎下的深厚学术功底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他们这个年代,但是作为文献专业的研究生,既然从事这个学科,要想再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扎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联系到我们入学几年的情况,我觉得入学后必须把这个功课给补上去,虽说不是一定要有多高的造诣,但是一定要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下几部书是必须读的:《十三经注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前四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和《文选》,在这个基础上,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造。

    学科建设问题
    关于文献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我们不妨参照首家设立文献学专业的北京大学的经验,2001年6月20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孙钦善先生撰写的《魏建功先生与古典文献专业》一文,其中说到:“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创建于1959年,魏建功先生是这个专业的主要创始人。魏先生对古典文献专业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持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板块:1、古代语言文字方面,有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说文解字》专书等;2、古文献和古文献学方面,有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籍专书讲读等;3、古代历史文化方面,有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等。”
    上述介绍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包含了传统所谓的文献六艺(即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史源),笔者认为是很完善的,文献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妨参照一下。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开设以下两门课程:
    (1)经书研读。经学是我们一个习惯的称谓,其实,所谓的经书是指以先秦的《易经》、《尚书》、《诗经》等十三部儒家经典文献。近日关于读经的一场争论,王彬彬的《我们是否配谈读经》(《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8日第10版),以及朱杰人、吕友仁两位先生的《关于读经的疑问——经,总得有人读吧》(《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6日),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我是赞成后一种意见的。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论述一下问题,我们知道学术研究都是需要追本溯源的,而从经书的内容上看,十三部经书中的《周礼》是讲古代官制的,姑且,不论它是否确实是周代的设官制度,但是,它对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朝代的官制都有它的影子。如果不研究《周礼》这个最初的源头,那么历代正史的《职官志》就不要研究了。《仪礼》以及《礼记》中的某些篇章(如《丧服小记》、《问丧》等)是讲古代的许多礼乐制度的,不研究这个最初的源头,那么,历代正史的《礼志》、《祭祀志》就不要研究了。《礼记》中的《学记》,是讲古代的学校制度的,我们不研究这个,那么历代正史的《学校志》就不要研究了。同样的,《尚书》是记载先秦史的重要材料,《史记》记载许多先秦部分的材料都是直接取材于《尚书》的。《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春秋》是编年体史书的源头,《诗经》既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又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材料。《尔雅》是研究中国文字学的重要材料。假如我们不研究经学,可共我们研究的还有什么,历代正史中的人物列传吗?如此说来,答案就很明确了。那么,为什么要提倡研读经书哪?首先,流传下来的经学文献占了古代文献中的一大部分,我们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经部以外的文献也都渗透着经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其他其他文献中找到它的影子。范文澜先生在《经学讲演录》中的第一句话,就是“经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很密切。”这句话说的很确切的。经学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躯体中了。文献专业要读经,就是避免在以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遇到经学方面的问题闹出笑话来。
    (2)加强数字信息技术的学习,加强古籍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应用的研究。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拓宽了人们的认识范围和工作领域。当然,我们也要积极研究传统文献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研究,具体的来说,就是要加强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怎样保存、传递、利用古典文献。现在有出版社出版开发了的大型古籍软件,例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我们能够方便的利用这些数据库软件快速、准确的检索到我们需要的材料。网上许多图书馆网站,例如超星图书馆,也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我们要积极探索这些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使我们能够熟练的使用它们。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网络传输数据能力的加强、以及扫描技术的提高(完全可以做到纤毫毕现),我们希望国家能够把许多稀见的古籍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扫描,然后放在网上,使更多的人能够使用。这样做的好处,首先,使更多的人能够利用、研究,其次,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古籍。
总而言之,研究文献学,最基本的一点,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文献学科归根究底,还是一门实事求是的学科,只有能够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才能够取得成绩。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