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白云•青鸟(代序)
吟边紊语—白云吟唱团周年纪念文集题记
梦想成真
吟咏札记
洋为中用唱古诗
我与呤唱团共同成长
吟咏走进我的生活
千年古曲泛新声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认识古诗词
初识“吟咏”
情 系《木 兰 辞》
民族文化在吟咏声中复兴
一个吟唱团员的感想
书房音及方言小议
今夜无眠
纪念感怀
吟咏古诗愉悦身心
感诗情 悟诗性
明天会更好
心灵的感动
唐风宋韵魅力无限
辛苦换甘露
有感于古诗词吟咏
我吟《雨霖铃》
吟诗回顾
白云畅想
吟诗随笔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爱古诗
古典诗词陶冶了我的情操
生命的希望
自豪 自信 自强
吟咏演出一二事
随歌而动
吟咏声中古意浓
吟咏好 吟好诗
我的收获
吟咏抒情怀
孩子的眼睛
吟诗品人生
吟出一片荫凉
感受真诚 升华自我
大连白云吟唱团古典诗词吟咏演唱会解说词
白云吟唱团纪事
用“吟咏”演绎古典诗词—访辽宁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张本义
大连图书馆白云合唱团有“绝活”
古诗词吟咏荡气回肠
高歌新时代
做高雅文化的传播者
“古典诗词吟咏演唱会”走进校园
古典诗词在滨城咏唱
中华瑰宝魅力大
“古典诗词”“唱”进大学
“华夏正声”大连白云吟唱团力挽濒临失传之“绝学”
阳春白雪亦风行
“华夏正声”声震高校
白云吟唱团开发区遇知音
同台吟诵唐诗宋词
中日友人同声吟汉诗
媒体报道
演职名录
建学习型城市 创图书馆品牌—大连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张本义访谈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情 系《木 兰 辞》
作者:林 波
    《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讲述了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功成身退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木兰为题材的剧作、曲艺、小说、弹唱、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我馆白云吟唱团将《木兰辞》列为古典诗词吟咏作品之一,历经修改,最终形成了以辽南地区旧时书房音为媒介、以集体吟咏为衬托、以男女领诵为主弦的风格,再配以埙、萧、阮、琵琶等乐器,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内涵。
    九月的一次排练。姜指挥说:“由于祝丽老师退休了,《木兰辞》中的女领诵空缺,大家都考虑一下谁来接替这一角色好,可毛遂自荐也可举荐他人。”这意味着又要多一位“单出头的”演员,这样的重任我是挑不了,因为在吟唱团里,凡是“单出头的”的都是专业出身抑或是业余拔萃者,我自知自己在团里表现平平,是个不能担纲之人。谁知几天后的一次排练即将结束时,姜指挥突然宣布:“经研究决定,《木兰辞》中的女领诵暂由林波同志担任,这是由我本人提议并经张馆长同意的。”他的话音未落,同志们的目光“唰”地一下子聚焦在我的身上,我顿觉脑袋“嗡”地一声,随即一片空白。邻座的同志笑嘻嘻把曲谱塞进我手里,“语重心长”地拍拍我的肩膀说:“好好练吧!”我方回过神来,有些急了:“我?!我哪儿行啊?我音准不好,我┉┉。”我马上找到指挥,向他说明自身的不足,他却鼓励我说:“你试一试吧,老宋是内行,你多向他请教请教。”任务就这样压下来,看来推是推不掉了。
    第二日下午,我找到了宋培发老师,他是《木兰辞》的男领诵者,也是吟唱团里学习用辽南旧时书房音吟诵的佼佼者之一。起先,我总是不自觉地去模仿祝老师,辽南地区旧时书房音的感觉一点也没有找到。宋老师热情地鼓励我、耐心地指点我,逐字逐句地指导我读法:不能用普通话念,要用大连话来吟,而且越土越好。一遍、二遍、三遍┉┉在他的指导下,我好象有点向书房音靠近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天天挤出时间去多功能厅大声练习,嫌脚上的高跟鞋碍事,索性脱掉,着袜在地毯上来回踱步,摇头晃脑连比带划地找感觉找意境。回到家里吟给家人听,来到单位吟给同事们听。大家说:“这种音调以前从未听过,初听起来一口“海蛎子味”,但听的次数多了,还是挺有味道的。”
    我请他们说点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大伙就谁也说不明白了。周末,张馆长百忙之中听我试吟《木兰辞》。待我吟诵了一遍后他没说话,而是给现场的人作了一遍示范:“唧唧复唧唧┉┉”他眉头微蹙,时而忧伤,时而激昂,时而微笑,正如叶圣陶先生言:“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他抑扬顿挫、轻重相间的吟咏韵律的氛围中,作品的韵味全部释放出来了,犹如醇香的酒绵而不烈,耐人回味。末了,他只说:“还要继续练,还需要在这种意境里泡,直到浸透为止。”正当我有些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时,
热心肠的王淑兰大姐主动来帮我分析原因。她说我的声音挺好,但在吟诵中缺乏感情投入,让人听起来乏味 。
    为什么会缺乏感情呢?仔细想来,自己对《木兰辞》应该算是非常熟悉的。
初知木兰始于儿时,最喜欢听姥姥讲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这些戎马倥偬的女中豪杰的故事,那时在我的脑海里,木兰是一个了不起的女英雄。及至中学,在课堂里学了《木兰辞》,知道了这部作品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孔雀东南飞》共同构成文学史上的双璧。懂得了木兰已不仅仅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更是一种英勇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为了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篇元代候有造的《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我将它看成是《木兰辞》的补遗。其文曰: “世传可汗募兵,孝烈(木兰谥号)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佩鞭囊,操戈跃马,驰神攻苦,钝锉成阵,胆气不少衰,人莫窥非男也。历年一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亲。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世惊骇。” 读罢这篇文章,再联想到《木兰辞》中的乐曲,我眼前浮现出无边的大漠,黄沙滚滚,狼烟弥漫,残阳如血。就在这苍凉的古战场上,英姿飒爽的木兰挥枪跃马,身冒矢镞,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她所向披靡,锐不可挡,敌人触及者死,碰及者亡,在她的枪下一片一片地倒下。啊,木兰,你是这般的骁勇善战。你以女儿之身,代父出征,厮杀疆场,这需要何等的胆略,何等的气慨!不独巾帼,就是须眉男儿,也不得不甘拜在你的脚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事是那么的频繁,岁月是那么的漫长,那么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能活着回来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你却“隆宠不赴”,出征不计功名,不为利禄,而是为了孝顺父母,报效国家。这又是何等高尚的气节!也许这才是你永驻人心的原因。木兰,你不仅是一个征战沙场的英雄,更是一个多情的女儿。当你初次远离双亲踏上征途时,诗中两处“不闻爷娘唤女声”,细腻地勾勒出一个少女的思亲之情,每吟至此,我都有揪心之感。明人评论此句“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杜牧曾有诗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十二载的边塞征战生涯,多少个梦里,你回到了昔日的绣闺,脱下战袍,换上旧时的衣裳,对着铜镜,将本来的女儿面目细细地梳妆。多少个夜晚,你望着大漠上的寒月,听着南飞大雁的鸣声,思念家乡的亲人。几度欲归然不能,只得借酒去凭吊那魂瘗塞外的明妃。所以当凯旋时,你最大的愿望是“还故乡”。你婉言谢绝了天子“尚书郎”的厚封和“百千强”的赏赐,“借明驼”回到了让你魂牵梦绕的故乡,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你回归女儿本色时是何等的感慨!何等的喜悦!你又穿上那久违的女儿装,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当你以一袭女儿装来和昔日的战友相见时,众人皆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伴的惊诧不正是你智慧和才华的最
好体现吗?!
    除了细细地拜读了这篇文章外,我还翻阅了一些历代文人、学者赞颂木兰的诗,其中有白居易的,也有“小李杜”的,有古人的,也有今人的。再吟《木兰辞》时,我力求把自己对木兰的理解融进去、表达出来,如:在开篇时用叙述性语气交代原由和木兰即将出征,语调舒缓、平和;当木兰凯旋时,声音高亢激昂一点,将无比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慌”一句,语气俏皮、诙谐,用同伴的惊慌表情反衬出木兰“谁言女子不如男”的自豪和少女的活泼。
    11月26日,在吟唱团为大连市西岗区全体中学语文教师的演出中,我这个“替补”队员第一次上场了。由于努力不够,我感觉留下很多遗憾。我非常感谢吟唱团给我的这次宝贵机会,让我走近千年木兰,走进女英雄的内心世界。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