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非洲看历史文化
中国移民的过去与未来
用破一生心——从人性角度解读曾国藩
流人与吴兆骞──以《张居正大传》为例
佛教与中国文学
中国传统诗的创作与欣赏
《杨家将》故事的演变
从《围城》到《破围》——谈钱锺书的古今中外文化修养
解读二十世纪文化的科学底蕴
中国科学的传统与未来
天文与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书法的创作思潮
书法在新加坡
吟边紊语
罗振玉在近代书法史上的地位
经学的扬弃: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
陶希圣及其中国史观
陈寅恪致桥川时雄书笺证稿
清朝关于海防建设的两次讨论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新考
《混唐后传》成书晚于《隋唐演义》论
明钞本《书画萃苑》略考
《清真释疑》版本考
《优语录》与《优语集》之比勘
敦煌本《肇论》校录
《文徵明集》校补
十载春风忆鲠翁
哲人千古传圭璋——忆于师植元先生
悼于师植元先生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流人与吴兆骞──以《张居正大传》为例
作者:李兴盛
    非常感谢张馆长提供这么好的条件,让我把研究成果向大家做一番汇报,公布于世。张馆长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数年苦心孤诣,把白云书院建立起来了,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他请了很多专家、学者到书院来讲座,我本人到这里来不能不感到荣幸,同时感到惭愧,很惶恐,因为张馆长请的都是名家,名传海内外,我相形见绌。这是我复杂的心情。
    我今天讲话的内容,不能称为报告、讲座,只能算是讲话,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讲与流人史、流人文化有关的几个问题;第二大部分讲东北的几个重要流人,重点讲一下吴兆骞。
    第一大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与流人史、流人文化有关的几个问题;第二部分我为什么研究流人史,流人文化;第三部分我是怎么研究流人史及流人文化的。我想分这三个小题来讲。
    先解释一下几个名词、概念:什么是流人;什么是流人史;什么是中国流人,什么是流人文化。流人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流人是怎么产生的呢?我认为流人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那时部落联盟发生战争,联盟当中的首领要掠夺另外部落联盟的财产,人也是掠夺物之一,人口是活着的牲畜,会说话的财物。被掠去的人口属于战俘,就是流人。流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风其所知而喜。”
     谈到“流人”的定义,古人的理解跟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古人解释是给《庄子》作注释的唐代的学者成玄瑛,他说;“有罪见流徙者也。”就是有罪被流放、迁徙的人。他的意思是说,凡是流人都是有罪者。这个观点被后代的统治阶级所认可、沿用。但我在研究流人史当中认为不是那么回事,应当承认在流人队伍当中有的刑事犯罪 
分子,但是还有是无辜者。比如说,在宋金战争中,北宋末年跟金国连续发生几十年战争,金国曾经两次铁骑南下到黄河流域,两次包围了汴京,最后占据了淮河以北所有土地。“靖康之难”的时候,军队返还时掠夺了宋徽宗、宋钦宗,皇室、宗室技艺人员、工匠达一万四千多人。据文献记载,到天会年间,共掠去北方汉族人二十多万人。这二十多万人实际上就是流人。再比如说林则徐和邓廷桢,他们被流放到新疆伊犁三年,他们有什么罪过呢?就因为他们两个在坚持抗英的斗争中,严密守护广州,致使英法侵略者打不进来。英国舰队无奈北上,沿途攻陷了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很多地方,打到天津的时候,道光皇帝清廷大震,勃然大怒说,林则徐怎么抗英的,让英国军舰打到近京畿地区,打到京师附近来了?在投降派穆彰阿等人的怂恿下,皇帝认为抗英这件事办理不善就犯罪了。邓廷桢先被流放,过了几个月林则徐也被流放了,流放了三年。他们两个人本来都是爱国者。再如大家都知道的“永贞革新”那几个人都被流放,包括柳宗元在内的七个人都是很著名的文学家。因为是革新派,守旧派上台就把他们都给流放了。一贬再贬,贬到柳州,最后很凄凉地死在流放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写东北流人史时读了不下千种文献,包括《明实录》、《清实录》、二十四史,还有其它很多的经典文集的著作。我发现很多人是受迫害被流放的,是统治者内部竞争引起的,一个党派对另一个党派的竞争胜利了,就把另一个党派的人给流放了。所以说,我认为流人不都是犯罪者。真正的罪犯不是没有,但大批人是无辜的受陷害者,没有犯罪。我以唯物史观对流人作出新的解释:流人是由于以惩罚、充边、戍边或以掠夺财富为指导思想的,统治者认为有罪的而被强制迁徙到边远之地的寄居群体。这是我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
    下面讲一下什么是流人史。这是一门学说,它阐述的是流人这个社会群体、个体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历史作用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什么是中国流人史呢?就是以历代中国流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研究和阐述中国流人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作用和规律的学科。这里就不展开了。
    什么是中国流人呢?中国流人是指历代在我国疆域上,被我国历代政权所流放的各种类型的流人。这里有两种特殊流人我应交待一下:一种流人,就是疆域是个历史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有的地方过去是我国的领土,现在成了外国的领土,比如汉代的九真、日南、交趾郡,我们的先人在那里设官吏,现在成了越南的领土了。汉朝时那个地方流放了很多人,虽然今天是属于越南的领土,但那些流人我们仍称作中国流人。再比如说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历代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可是在一八六○年俄国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逼着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行割占去了,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游人也是我们中国的流人。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流人是外国籍的流人,被我国政府流放到我国的领土上的。比如明初时候,朱元璋政权跟日本关系很紧张,就将几个僧人流放到云南昆明去了。
    中国古代流人很多,著名的流人从屈原开始,他两次被放逐;汉代的苏武流放在贝加尔湖。唐代大诗人的李白被流放到碎叶,有人争论说半道被放回来了,有人说到达流放地了。我写的《中日流人史》给了专节,考证已经到达了流放地,呆了两三年后才回来的;宋代的苏东坡被流放了三次,黄州、惠州、儋州,后来死在了赦还的途中;明代的杨慎被流放西南三十多年;还有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王守仁,他被流放到贵州的龙城驿好几年,创立了“阳明学派”、“阳明学说”。这些都是老幼皆知的著名流人。近代大批的名不见经传的流人太多了,很多在书上查不到姓名,数以百万计、千万计。咱们东北的流人就很多,整个清代我考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
    流人中外都有,不只我们国家产生过流人,如朝鲜、日本、美国、英国都有流人,其中也产生过很多著名的流人,简单举两个例子。比如列宁,他被沙皇政权流放到西伯利亚。又如拿破仑一世,他本身也是个两次被流放到海岛上,最后死在圣赫勒那岛上。
    下面讲什么是流人文化。我认为流人文化是指流人这个社会群体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体系的总和。在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九日“香港珠海大学五十周年校庆”大会上,我作了《中国流人文化》的学术报告,首次向文学界提出“流人文化”,并在以后的研究中把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之前的《中国流人史》等著作中,谈到流人历史作用、文化作用时,我只归纳为传播了中原文化。但在《中国流人文化》这部新的著作里,我就不那么提了。我说:传播了以流人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这涉及到了流人文化的实质。我认为它是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是很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流人队伍是多种民族组成的,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没产生过流人,所以流人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但是它的主体部分,就是中原文化,因为流人队伍中有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自汉族,占主导地位。流人文化实质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种民族文化的综合体。说到这儿,我要说明一下研究流人的历史作用,我归纳为四个方面:在经济方面,流人开发了边疆。他们从事苦役工作、商业工作、手工业工作、交通建设工作,他们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不展开讲了;在军事方面,他们保卫了边疆,戍守了边疆;在民族方面,他们促进了边疆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在文化方面,他们传播了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不是我个人说法,学术界的很多人,包括一些作家都这么说。
    第二部分,我想谈一下我为什么要研究流人史流人文化。我的《东北流人史》出版后,有很多读者给我来信,问到这个问题。《中国流人史》这本书出版时,是钱仲联老先生写的序言,我写了一篇“自序”,对这个问题比较详细的阐述。
    第一点,为了弘扬历代流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他们开发边疆的业绩。对于这一点,在《中国流人史》和其它著作的序言中,我都是带着感情写的,有几段文字可以念一下。《东北流人史》正文前面我引了《左传》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两句话:“我非常喜欢这样两句话,尽管它的产生已有数千年之久,可是它在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每当我读起它时,眼前会立时浮现出在荆天棘地、穷山恶水,远古山村中和荒塞原野上,我们的先民乘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去开发山林土地的动人情景。创业是何等的艰难哪,倘若没有这些先民成年累月世世代代的经营,怎么会有我们繁华富庶的今天。作为一名东北史学工作者,我对祖国的过去,尤其是开发东北土地的先民,产生了一种崇敬的心情。东北开发史是东北土著民族和客居居民的共同开发史,不论是土著民族还是客居民族,都对东北的开发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在这些先民当中,东北流人凝聚了我的极大的兴趣。”这是我带着感情写的。在艰苦环境中,他们要面对两种压力,其一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统治阶级为了惩罚他们,流放他们的地点都是偏远、荒凉的,不是冰天雪地、黄烟瘴气、虎豹成群、就是野兽出没、人烟罕至。其二是严酷的政治。他们是犯人,刑余之人,本来要杀头,皇帝开恩,流放了到边疆作奴隶,充当苦役,好像已经很照顾他们了。我在《中国流人史》书中前言还有一小段,我是这么说的:“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流人,或家破人亡,单身出塞,或背井离乡,全家一起远戍边疆。带着身体上的鞭痕,心灵上的创伤,万里迢迢地来到这举目无亲、榛莽未辟的荒凉塞外,像任人宰割的牛羊,作奴隶,作犯人,被强制在穷山恶水,莽原荒野的大片土地上,胼首胝足,惨淡经营。抛弃子孙,泪洒苍天,血沃荒原,为祖国边疆的开发、保卫,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流人文化创业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边风吹客泪,塞月照孤魂,他们绝大多数永驻不返,葬身异域,不仅其事迹甚至连姓名也随着斜阳芳草,荡为冷雾塞烟而隐没不传。更为遗憾的是,他们一直被学人视为罪犯而受到冷遇。”基于此我在重印中又添了很多感慨,“我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一种事业上的责任感促使我要为这些流人谱写一本新的史书,来研究他们。主观上他们不想被流放,但在客观上他们确实起了开发边疆的作用。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创业精神虽然是被动的,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崇敬和感动的。这就是我研究东北流人和中国流人的第一个动机。
    第二点,天下才子半流人。这个才子不是言情小说那个才子佳人,而是有才华的人,才华横溢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被流放的人当中有很多文人,这些文人饱读儒家诗书,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被流放边疆后,他们不甘心于寂寞,还要写诗、写文章或者写学术著作。如屈原、李白、苏东坡不都是才子吗?真正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大诗人;林则徐流放在新疆时写的诗就非常好;像函可和尚在清初流放沈阳时写的诗也非常好:“我有两行泪,十年未曾干。”这种才子太多了,举不胜举,所以说天下才子半流人不是假话,是流人中人才辈出的形象概括。既然流人中人才辈出,我为什么不去讴歌这些社会底层的才子呢?这是我研究流人的第二个目的。
    第三点,流人源自苦中来。流人队伍人才辈出的,为什么天下才子多出于流人呢?流人中才子来自什么地方呢?只要考查一下中国的流人史,不难发现,他们的功绩、才能往往是在流放的逆境之中产生的。很多流人在没被流放前无所事事,写的诗文都很平庸,但流亡之后顿然改观。比如苏轼,他平生三次被放逐,流亡后他写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果没有流放的生活经历和磨难,他们也写不出这种千古绝唱。艰苦的条件,困难和忧患的环境,固然会人意志消沉、信心丧失、无所作为,但也能使人受到磨砺和锻炼,增强斗志、奋发向上、有所作为。这就是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第四点,流人学是综合研究,但它没有在理论上进行探讨,还没有建立起新的学科。我在论文、专著中一再呼吁建立这门学科及学派,这是我的心愿,我是一直为此奋斗的,现在这个新学科已初步建立起来了。有人建议我建立像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似的流人学,但我已是向七十岁奔的人了,恐怕看不到了。我寄托将来有心人,对流人文化感兴趣的人建立流人学,这是我二十多年奋斗的目标,它支持了我在奋斗,这是第四方面。以上这四个原因就是我研究流人史、流人文化的动机。
    第三部分我是怎样研究流人史的,即我研究流人史的过程。
    我念大学时学的是中文,没学过历史,那时我喜欢研究历史,还研究过南明史。南明史是从一六四四年开始的,那一年崇祯吊死,五月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止于一六八三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投降清朝,共四十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对此非常感兴趣,包括柳亚子先生、谢国桢先生,受他们影响我研究过南明史,书稿现在还积压着没出版。后来我研究过一段中国农民战争史,受“左”的思想影响,有些书稿也积压在手里。“四人帮”被打倒后,我从中学调到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我就改行研究地方史。地方史领域方方面面,却都被前人和当代人开垦耕耘过了,研究到了,虽然研究的深浅程度不一样,但再去研究也不会有太大的创新和突破。研究了一两年之后,我想起吴兆骞这个人,读书时我就对他感兴趣。那是在一九六三年,我读了顾贞观《弹指词》中以词代书写给远戍宁古塔的吴兆骞的两首千古绝唱——《金缕曲》词时,对吴之才华、遭遇及其与顾贞观生死不渝的友谊,深为感动。此后又读了孟森先生对清初顺治十四年丁戌科场案的论述,还读了夏承焘先生写的《全明曲词的本释考证》这篇文章,尤其是谢国桢先生有关吴兆骞、顾贞观事迹及其《金缕曲》的论述,引起了我对东北流人的兴趣与关注,继而开始对东北流人、进而扩大到中国流人的研究。就这样,我从吴兆骞一个流人我开始研究东北流人、中国流人及整个流人,从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整个研究源于吴兆骞其人其事。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流人研究的开拓者谢国桢老先生。谢国桢先生字刚主,河南安阳人,他早年在清华研究院毕业。毕业之后,梁启超先生请他作家庭教师,教梁思永弟妹。我与他一九六一年起通信,通了好几十封信。“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蹲了四年牛棚,后来我们又联系上了。谢老的《清初东北流人开发史》这本小册子,虽然不长,只有六万字,却写了清初康雍一百年间的东北流人的一些状况,他是开创综合研究流人的第一人。
    一九八○年夏天,我到北京图书馆查文献资料,每周六晚间,我就去看谢老。第一次见到他时,我说自己是侧重研究地方史的,但想有所创新,我想在流人问题方面继续研究下去。当时谢老鼓励我说:研究流人很有意义,研究之后你写成书,我给你写序言。我很受鼓舞。从一九八○年秋天开始,我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我的研究方向是东北流人。流人跟地方史、边疆史联系非常密切,但两者又不能等同。为了研究东北流人,我走南闯北,到了很多地方,上海、南京、吴江、长春等地。我到了吴兆骞的家乡,我写了十几篇关于他的论文。之后我想写关于吴兆骞专著,为此我就到吴江考查了,第二次之后我又考查了他的流放地——宁古塔的新城、旧城,就是现在的海林。后来又进行了多次调查。我到吴江考查之后,我跟我的朋友一起发现、收集、整理出失传多年珍贵文献诗集,这是桐城派的先人,方苞的先人方拱乾,他在流放宁古塔一千日,用两年半时间写了九百多首诗,他的诗集多叫《何陋居集》,这是孤本书,共有两种本子。我们又发现,兵部尚书张方燕被流放宁古塔四十年,后来死在宁古塔的,他于定军十六年写了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宁古塔山水记》,这是黑龙江最早的一部山水记,给山水作传,而且给很多山水命名,没有名的起个名字,有名的给写个小传。另外我还在上海图书馆发现写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这是本小册子,看后我心花怒放、心喜若狂。我还发现并收集了吴兆骞的父亲的著作,他哥哥的著作,他侄子的著作,他的家谱。我也写了个小册子——《边塞诗人吴兆骞》,这是我写吴兆骞的第一本书,但这本书是小册子,总共了八九万字,量不大。最近几年我又写了三部书《诗人吴兆骞系列》:他的传记一本;他的年谱和交游稿一本;我把二十多年来有关吴兆骞的很多孤本书、稿本书编在一起,出版了《吴兆骞资料汇编》。这三本书将近八十万字,加上第一个将近九十万字了,这一个流人我就写了四部书。我最大的收益是得到了珍贵的史料,从《明实录》、《清实录》、二十四史,到别集、总集,还有方志、类书、笔记、诗话、词话,我看了上千种文献。有关的史料搜集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写三十一万字的《东北流人史》,写好后,一九九○年出版的,罗继祖老先生作的序言。这本书是我的成名作,当时新华社发了消息。但是我感到很不满足。别人建议我能不能再扩大一下,写全国的流人史,我说我试试吧,我就继续收集史料。在准备写《东北流人史》过程中,我只摘录了东北流人的史料,没有摘其它地方的。要研究全国流人,逼着我将这些大部头的书重新再翻阅了一遍,对我来讲这是最大的经验教训,我非常后悔,好在我昼夜忙碌,惨淡经营,用一年半的时间,我觉得把中国流人史料时机成熟了,又用将近两年时间写出了初稿,历经修改,完成了一百一十万字的《中国流人史》。苏州大学的九十五岁的钱仲联教授给了较高的评价,老先生很感兴趣并写了序言。我的第三部研究专著是《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是由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写的序言,二○○○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三部著作得到三位前辈的提携与支持,令我很感动。
    这是我研究流人史、流人文化的过程,我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从吴兆骞一点到整个面,从研究东北流人发展到研究全国流人,书中我也写了流人文化及如何建立这门新学科的设想。
    第二大部分我介绍几个重要的东北流人。流人名人很多,有皇帝、大学士、尚书,职官都很高,也有很多诗人、学者,还有为数众多的老百姓,我只能作简单介绍。
    最早的东北流人我认为有必要介绍一下。传说中东北最早的流人是共工,他是原始时代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和另外三个部落的首领三苗、驩兜、鲧一起被称作“四凶”。他们不服尧的领导,到舜的时候,前三个人被流放了,鲧被处死了,其中共工被流放到幽州。根据古文献记载,当时的幽州就在咱们东北一带,所以他是传说中最早的流人。真正最早的流人起源于公元前七十六年的西汉年间,当时汉朝政府曾下命令,“罚三辅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辽东”。就是发配到辽宁来了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恶少年,就是有劣迹、犯罪的少年;另一种是吏有告劾亡者,就是犯了罪的官吏被人弹劾后逃跑,尔后又被抓回来了,汉朝的皇帝下令把这种人流放到辽东。这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东北流人,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已无法考证。
    最早有姓名可考的东北流人是汉代的赵钦和赵诉。他俩是皇后赵飞燕的亲戚,赵钦是赵飞燕的弟弟,赵诉是赵钦的侄子。受她的牵连被流放到辽西了。通过对一段历史的研究,我认为东北流人有姓名可考的就始于赵钦和赵诉。
    下面我讲一讲吴兆骞。
    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人。清朝初被人誉为“天分极高”、“惊才绝艳”的著名诗人,据历史文献记载,他“天才横逸,一目十行,提笔成文”,出口成章,总是“分题拈韵,摇笔先成”,“挥笔落纸如云烟”。且又“傲岸自负”,“不协于俗”,风度翩翩,倜傥不群,是名士气质十足的“江南才子”。
    吴兆骞又是黑龙江,乃至东北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他五十四年的生命史上,有二十三年是在“极人世之苦”的流放的宁古塔地区度过的。在那里,他传播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流人文化,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播种在崇尚武功、注重游牧经济的东北大地。他写了大量苍凉悲壮独具艺术特色,并反映东北边塞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以及广大流人生活心态,尤其是以抗俄斗争为题材的诗篇。这些诗篇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与学术价值,对于清代东北问史的研究,清代诗史的研究,乃至流人史、流人文化、流人学的研究,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人。吴姓是吴江的望族,他家是个世代显贵的书香门第、贵重之家,他的六世祖和五世祖都作过尚书,后来他爷爷几代人也都作过大小不同的官员。吴兆骞的父亲吴晋锡有著作传世,文采风流,照耀一世。他的哥哥、弟弟、侄子都有集子传世,他的妹妹词写得也非常好。在这个文学世家的氛围中,他成长为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一代江南才子是不足为奇的。很多文献记载他小时候“少颖悟,有隽才,七岁参玄文。”汉代学者扬雄的《太玄经》非常难懂,一般人根本读不懂,他七岁时就能领略这篇文章,说明他很有学识。另外还有诗写“十岁赋京都”,说他十岁时写下的京都赋,可以和汉代张衡的《两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相媲美,说明吴兆骞小时候就能写诗。吴兆骞曾写下了“十三学经并学史”,说明他十三岁时学习了儒家的经典著作,而且学习历史文献。他小时读书非常勤奋,非常刻苦,每日读书必数寸。他一个叫汪琬的朋友在书中记载他的遗闻轶事:“一目十行,然短于视,鼻端染墨。”他非常有才华,但他持才傲物,不谐于俗,这就得罪人了,他这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在当时扼杀人才的封建社会,清高这种性格为他后来遭受到几乎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崇祯三年,他的父亲在永州作官,他随父亲宦游了四年。这次宦游开阔了他的心胸和眼界,对他后来写诗很有帮助。过了几年,他父亲作了南明皇帝永历王朝的主管,相当于湖南巡抚官员。他坚持了几年抗清,后来被清朝招抚。他没有投降,说不做清朝的官,只求回家,清朝政府就同意了。顺治五年吴晋锡从湖南回到了吴江。以后吴兆骞就跟父亲潜心治学了,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成为一代名士。
    到了顺治六年,科举制度逐渐恢复,江南文人结社的风气也恢复了。在明朝时期,江南的文人喜欢结社,东林党、复社等很多,结社风气恢复后,诗人结诗社、文人结文社。在吴江也出现了两个文社,一是“慎交社”,另一个是“同声社”,这两个文社相互之间有矛盾,相互攻击了二十多年。吴兆骞和两个哥哥吴兆宽、吴兆宜参加了“慎交社”,在社中结识了很多名士,他的风流文采、高谈雄辩、狂笔挥书使得那些老前辈莫不望风低首。
    到了顺治十年的时候,当时的大诗人吴梅村想调和“同声社”与“慎交社”的矛盾。作为东道主,他把两个社的重要人物请到一起,平心气和地开了会,增加他们的友谊。第一次在虎丘举行的大会吴兆骞也去了,他与吴伟业即席唱和。吴梅村见他出口成章很赞叹。当时吴梅村已是个大学者、大诗人,名气很大,自己却感到比不上吴兆骞,于是吴兆骞“一时名噪吴下”,名声传到苏州、上海一带,也传到了京师。当时很多文坛巨公“恨不识吴生也”,京师很多诗人都盼望能见到吴兆骞,和他交朋友。另外在这次会上,他与陈其年,陈维崧这两位文人一起被称为“江左三凤凰”。
    顺治十四年秋天八月,吴兆骞到南京金陵参加考试,发榜后,中了举人。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十月,左都御史阴应节给顺治上奏书,说南惟主考官方犹徇私舞弊,让方拱乾及他的儿子方丈玉参加了考试,还中了举人。皇帝就派兵抓了主考官、副主考官、从考官,将他们下到大狱里了。顺治十六年将这次考试所中的举人调到京师来复试,在中南海的瀛台举行。复试的时候,每个举人由两个清兵佩着刀枪监视考试,当时正值冰天雪地的天气,让考生在室外答题,他们的手都冻得伸不出来答卷子,上面考官虎视眈眈地监视着,下面士兵持在枪荷弹地巡视着,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被吓破了胆,再有才华也发挥不了,当时很多人交了白卷子,吴兆骞也交了白卷子。他为什么会交白卷子呢?当时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吴兆骞持才傲物,焉有举人在这种场合下答卷子?又怎么能答卷子呢?于是他不答了。另一种说法是他被吓破胆了,没有正常发挥出来。我认为后一种原因是正确的,按照情理讲,在那种情况下一般人很难发挥正常的水平,他肯定也害怕,交白卷子也是很正常的。考试之后,皇帝罢黜了很多举人,抓了吴兆骞、方拱乾、方丈玉等八个举人入狱,他们的家属也受到牵连。吴兆骞在狱里结识了很多患难之交,除了这些举人,还有他们的父母。如他结识了方丈玉的一家,其父方拱乾,其兄方孝标和方孝标的二弟方宗显。还结识了当时因党争入狱的大学士陈之遴及他的两个儿子。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出身,他们还有自由,在狱里可以作诗、饮酒、唱和,而且经常见面,他们几个成了患难之交。经过一年的审讯,到了顺治十五年十一月,顺治皇帝亲自判定这个案件,把正副主考官绞死,把十八个从考官处死,妻子籍没入官当奴婢,他们的家被抄了,财产也籍没入官。这八名举人各责三十大板,然后将家产抄没,亲属流放宁古塔。这是非常的残酷的。
    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三,从京师的刑部大狱开始起戒被押解出塞。出塞时,他跟方拱乾全家一块走的。走了四个月,到七月十七日才到达宁古塔,就是现在黑龙江的海林。这一百多天的路途,艰难辛苦就不细说了。
    刚到宁古塔时生活很困难,需要拿斧子敲开河里的冰,融化后煮稗子吃。这些事使吴兆骞吃了好些苦头,后来他家及方家的朋友们资助了他,总算是渡过了难关。作为书生,他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就以教书、授读为生。他开始教的是同患难的一些子弟、朋友的子弟等。后来宁古塔的巴海将军很器重他,让他教自己的两个孩子。后来他又教当地少数民族的子女,教了很多学生,他用教书的方式传播了以流人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另外,他还写大量的诗和文章,这些都是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康熙四年夏天,张缙音招集了吴兆骞等六人一起结成了“七子之会” 诗社,这是黑龙江地区第一个诗社,也是清代东北第二个诗社。清代东北第一个诗社叫“冰天诗社”是顺治七年函可发起的。“七子诗社”对宁古塔地区的文风还是有影响的。
    吴兆骞被流放后,他产生了佞佛思想,希望佛祖能挽救他,希望上天、皇上怜悯他,把他赦还回来,但后来他就绝望了,越来越感到这种精神寄托根本是不可能的。他就把希望寄托在社友的身上。这时“慎友社”中的有很多社友当了大官,像徐乾学,还有做了尚书、大学士的。顾贞观也是他的朋友,吴兆骞流放时顾说,我以后一定把你生还回来,挽救出来。康熙十五年,顾贞观结识了当时的宰相明珠及其长子纳兰性德,当时是三等待卫。一天,天正刮着寒风,下着大雪,他想起了远戍冰天雪地的朋友吴兆骞,就悲从中来,感慨生哀,即兴填了两句词,“归来否便平安,寄子平否便平安,万事了开原。”以词代替书信寄给吴兆骞。他刚写完,被纳兰性德看到了,他被吴兆骞的绝代才华以及他的悲惨遭遇,这两个人的生死不渝的友谊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后来朋友们凑了两千多两银子,纳兰性德请他的父亲做工作,将吴兆骞赎出来,认修清朝内务府的工程。清朝有个法令,流人可以交银子认修工程,比如方拱乾认修前门,就是北京前门,方拱乾就可以被赎回来,他的朋友就这样将他赎回来了,但他并没有得到平反。之后,纳兰性德请他做家庭教师,教纳兰性德的弟弟揆叙。揆叙后来做了尚书。这期间他回家探亲一年后又回到京城,继续做家庭教师。一年后,在康熙二十二年冬天,吴兆骞死在纳兰性德家。纳兰性德当时正保着康熙南巡,在金陵时听到这个消息,无限悲痛,后来他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吴兆骞,非常感人。
    这是吴兆骞悲剧的一生,他五十四岁的生命在宁古塔渡过二十三年,回来三年就死了,没有施展他的才华。他的著作很多,但都失传了,现在传下来的就是徐乾学给他刻的《秋笳集》,那时他还没有从宁古塔回来。后来到了雍正四年,他的儿子吴忱臣又重新编订,分为八卷,补充了后四卷,这个版本流传很广。另外还流传一部他在宁古塔的家书及给他朋友写的书信集,叫《归未草堂尺牍》。这部书现在还保留着,后来顾廷龙先生收进了民国年间编的《合众图书馆丛书》里。他虽有诗集传下来了,但传下来的只是全部诗文集的十分之二三,大部分都已失传了。失传的原因有两次逃难时在宁古塔丢失的,还有在康熙二十四年他儿子扶着他的遗体南回途中,因风大翻船,全部东西都扣在水里了,他的诗稿又损失了很多。过了几十年他的儿子再编《秋笳集》时就收集不全了。
    三百年前,吴兆骞这只禽中之王的江左凤凰,在险恶的政治风云中,被暴怒的雷电击得翎折翮断,血洒平芜,坠地而死。这位“天分特高”、“一代奇才”的边塞诗人,历尽坎坷,像一颗流星似地陨灭了。
    由于时间原因,我只能讲这些。谢谢大家,也感谢张馆长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将我研究的成果展示出来。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