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非洲看历史文化
中国移民的过去与未来
用破一生心——从人性角度解读曾国藩
流人与吴兆骞──以《张居正大传》为例
佛教与中国文学
中国传统诗的创作与欣赏
《杨家将》故事的演变
从《围城》到《破围》——谈钱锺书的古今中外文化修养
解读二十世纪文化的科学底蕴
中国科学的传统与未来
天文与传统文化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书法的创作思潮
书法在新加坡
吟边紊语
罗振玉在近代书法史上的地位
经学的扬弃: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
陶希圣及其中国史观
陈寅恪致桥川时雄书笺证稿
清朝关于海防建设的两次讨论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新考
《混唐后传》成书晚于《隋唐演义》论
明钞本《书画萃苑》略考
《清真释疑》版本考
《优语录》与《优语集》之比勘
敦煌本《肇论》校录
《文徵明集》校补
十载春风忆鲠翁
哲人千古传圭璋——忆于师植元先生
悼于师植元先生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杨家将》故事的演变
作者:木田知生
     今天主要讲《杨家将》的故事演变过程。
    《杨家将》中的杨业是个历史人物,原名叫杨重贵,陕西人,父亲杨信(或叫杨弘信)在五代后汉刘崇建立北汉时,杨业,长期驻扎于现在的山西代县,屡有军功,号称“无敌”,《宋史•杨业列传》里有记载:“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这是《宋史》记载,比较可信。宋朝当年在南方,消灭几个国家,统一南方之后,宋朝的第二代皇帝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北汉这个小国被消灭,太原沦陷之际,杨业随着北汉国主投降于宋,这以后就是宋朝的杨继业了。太宗对他的评价很高,所以就命他将刘继业改为杨业,史料记载杨业或杨继业,略有不同,所以小说中也不统一,后来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就被任命为云洲(山西大同)观察使,可能是因为有这种军功,受到了同事的嫉妒,前后的历史情况在宋朝的编年史料里有记载,这个史料叫《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李涛按照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接着编写的。这个材料非常详细,所有记载都写在里面,原来有一千零六十卷,后来因为没有全部印过,就慢慢地流散,到了明朝初年,民间已经找不到了,只有在《永乐大典》里有所收集。清朝中年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才发现《永乐大典》里有很重要的长编史料,因此编辑《四库全书》的官员把《永乐大典》里的收集编辑起来,这就是现在通行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共有五百二十卷。现在已经找到宋代的刻本,不是全部,大概有原来五分之一,是宋朝刻印之后公开出版的。这个本子现存于辽宁省图书馆,前几年影印出版过,有关杨业的材料,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太宗雍熙三年八月。我这次来大连图书馆,看了一下大连图书馆古籍部藏的《长编》的抄本, 是清朝时期的抄本,抄的字相当漂亮,不过很遗憾的是缺卷二十七这部分。所以我这次只是利用影印出版的东西,这个内容比较长,但不得不念,因为最原始,最关键部分都在里面:“八月(就是太雍熙三年八月,其实杨业去世应该是七月份,这个可以看《辽史》记载),初,徙云、朔、寰、应四州民,诏潘靖(就是很有名的杨业的敌手潘人美,原名叫潘
美)、杨业等以所部兵护送之。潘美即与王侁(也是个将军)领麾下兵阵于陈家谷口(陈家谷就在今天的山西朔县南部,现在这个地名保留下来了),自寅至己,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虏败走(虏就是当年的一个少数民族)。侁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潘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果至谷口(就是陈家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杨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虏所擒,其子杨延玉与岳州刺史玉贵俱死焉。杨业即被擒,困太息曰:‘上遇我厚,期捍边破贼以报,而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于虏中。’乃不食三日而死。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功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旁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杨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吏民爱之。御下有恩,故士年乐为之用。其败也,麾下尚有百余。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亡益也,倘鸟兽散,尚可还报天子者。众皆感泣,不肯去,遂俱死,无一人生还。上(太宗)闻业死,甚痛惜。辛亥,诏削美三任(潘美地位下降三等),王侁除名,配金州,张文裕配登州。赠杨业太尉。大同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疋,粟千硕,录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及王贵子二人(给他们官位)。”
    刚才我介绍的是南宋初年的编年史的史料,同一个故事在《辽史》也有记载,不过内容略有不同,比较具体,我念一下:《辽史》卷十一《圣宗本纪》统和四年秋七月丙子:“宋将杨继业初以骁勇自负,号杨无敌,北据云、朔数州……遇(耶律)斜轸,伏四起,中流矢,坠马被擒。疮发不食,三日死。遂函其首以献。诏详稳辖麦室传其首于越休哥,以示诸军,仍以朔州之捷宣谕南京、平州将吏。自是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辽史》卷八三《耶律斜轸传》也有记载:“斜轸闻继业出兵,令萧挞凛伏兵于路。明旦,继业兵至,斜转拥众为战势。继业麾帜而前,斜轸佯退。伏兵发,斜轸进攻。继业败走,至狼牙村(即今山西北部代县附近),众军皆溃。继业为流矢所中,被擒。斜轸责曰:‘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继业但称死罪而已。……既擒,三日死。”《辽史》还有一个重要的记载《耶律奚低传》:“时宋将杨继业败于朔州之南,匿深林中。奚低望袍影而射,继业坠马。先是,军令须生擒继业。奚低以故不能为功”
    《辽史》记载比较详细,从中也可以看出宋军中矛盾,以潘美为首的一群将领不支持杨业,导致了他的战死。所以太宗要处罚他们。
    《宋史》当中也有杨业儿子的记载,提到了延朗,后改名延昭,即杨六郎。还有一些人的姓名。
    南宋遗民徐大焯在元代初年写了《烬余录》,其中有杨业儿子的姓名:长子渊平,次于延浦,三子延训,四子延环,五子延贵,六子延昭(即杨六朗),七子延彬(原叫延嗣)。这个材料可能不太可靠,因为它是元初的,据杨业死已经三百年了。比较可靠的就是杨延朗这个名字,即杨六郎,他本名延朗,因犯圣祖名,改为延昭。《东都事略》等都有记载。杨延昭的儿子情况《宋史》中也有记载,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叫传永、德政、文广。其中《宋史》中还有杨文广的略传。
    今天主要讲杨业去世之后,他的故事的改变过程。我认为这个故事当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民族问题”与“忠诚问题”,即“民族矛盾”与“爱国主义”。具体情况如下:杨业去世之前在北汉国当将军时已经有爱国活动,《长编》卷十太祖开宝二年六月有记载:“时契丹遣其将南大王来援,屯于太原城下,刘继业(即杨业)言于北汉主曰:‘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即宋朝),使晋人免于塗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北汉主不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雍熙三年八月的记载是这样(此时杨业已经投降,当了宋朝的将军,正面临契丹国的袭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虏。”
    这两个史料都说明杨业有强烈的忠诚思想,爱国精神比较浓厚,他死后,杨家将的故事就开始流传。这个史料记载不多,但有几个有名的官吏评价,第一个就是包拯,即包公,是宋朝中期人物,我曾写过包拯的论文,并到过他的坟墓所在地,即现在的安徽合肥东郊,《包孝肃公奏议》卷九中曾说:“臣近者累曾上言,以河北沿边将帅未甚得人,特乞精选,其代州尤不可授。缘代州与云、应等州相去至近,路又坦平,古今最是难控扼之所。太宗朝以骁将杨业守之,业没,继以给事中张齐贤守之,其慎重用人如此。”包拯可能是对杨业很感兴趣,多次提到他,在《天章阁对策》(《包孝肃公奏议》卷一)中有:“先朝以骁将杨业守代州,创筑城垒,于今赖之。”
    王安石对杨业的评价写在现行本《长编》卷二三七神宗熙宁五年八月条(此时已经是王安石的变法第三年了):“上论太宗时用兵……不如太祖。王安石曰:‘太祖知将帅情状,故能得其心力。……杨业亦为奸人所陷,不得其死,将帅尽力者乃如此,则谁肯为朝廷尽力。”可能是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了很强烈的批判和抗议,所以他的心情相似于当年的杨业,他就很同情杨业。这也是北宋中期有代表性的评价。
    杨业的后代也很受人尊敬,有几个史料证明。杨六郎当年在保州一带当过知州,我在大连图书馆看到过一个很重要的史料,明末编的《舆图备考》卷三有保定府的记载,保定府有个名宦记载中提到杨延昭,可以证明他北宋中期在保定府做过知州,当年有个名号叫“铁遂城”,在北宋的一些笔记中有记载。
    另外,在北宋有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提到杨业及其后裔:“杨业,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另外,杨业的族孙杨畋的资料也写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和苏辙、王安石的文章中。可见,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中期己经产生,人们对杨家将都很尊敬、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当年的宋朝人对杨家将表示同情,还有辽国人也很尊敬他们,在辽国境内早已存在杨业祠庙,有三份史料可以证明:在仁宗至和二年,刘敞以契丹生辰使的身份出使人辽,路过辽境古北口(今北京密云水库东北),发现了杨业祠堂,即做了一首诗《杨无敌庙》。还有两人也提到杨业祠堂,一个是苏颂,作为辽主生辰国信使路过“杨无敌庙”,诗里是这样说:“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收入最近出版的《全宋诗》。可见辽国人也比较尊敬杨业这个人。
    还有一个是苏辙在一〇八九年作为外交使节路过古北口时做了一首七律诗叫《过杨无敌庙》,提到杨业的忠烈故事:“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最后部分就是引用西晋时期的历史故事,有关史料还有清代厉鹗的《辽史拾遗》。另外,杨业及杨家将历史上并没有在古北口做战过,他一直在山西北部活动。就是因为辽国人很尊敬杨业,所以很早就建立了杨业祠堂。
    有关“杨无敌庙”资料,聂崇歧先生,标点《资治通鉴》最努力的老先生,曾写过一篇《麟州杨氏遗闻六记》。清厉鹗《辽史拾遗》里是这样说的:“鹗案,古北口杨无敌庙,顾氏以为误考。刘敞、苏辙二诗在奉使时作,则祠创自辽日可知。无敌忠义,感动敌境,又何论古北口之非陈家谷也。”顾炎武的意见,见于他的《昌平山水记》:“城北门外有宋杨业祠。业以雍熙中为云州观察使。契丹陷环州,遇于雁北陈家古口,力战不支被擒,不食三日死,忠矣。然雁门之北口非古北口也,祠于斯者,误也。”其实,是他搞错了。大连有个罗继祖老先生在《枫窗脞语》中谈到杨业、吴玠庙墓在敌境。
    现在这个“杨无敌庙”(现名“杨令公庙”)还在,有关材料写在《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中,邓拓先生也提到过古北口的杨业庙的情况。
    当年,杨业等宋将主要活动在朔州、代州一带,其中,离雁门关不远的代县城东约二十公里的鹿蹄涧村残有“杨家祠堂”,据说是杨家十七世孙,在元至元十六年创建。清代重修,里面多是明代遗物,其中杨业夫妻塑像,可能是明清时代所作的遗物。有关材料在文化部编的《中国名胜辞典》和山西的古建筑杂志中能查到。
    另外,我在大连图书馆古籍部看到一本明代后期编的地理总志叫《一握空宇》,类似于现在的地理百科书,有雁门关的记载,其中有元人作的诗提到杨六郎。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中有杨家将故事:“杨畋,字杨昭(有误),真宗时,为防御使,屡有边功,天下称为杨无敌。夷虏皆画其像而事之,云可以御鬼疾。”这个史料,中国学界的老前辈余嘉锡先生已经考证过。类似的类书还有《古今合璧事类》、《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也提到“边夷画像”。
    另外,宋代罗烨的《新编醉翁谈录》中《小说开辟》“朴刀”条有“杨令公”,“杆棒”条有“五郎为僧”。“五郎为僧”即杨业的第五子延贵,明代通俗小说中作延德,由于杨家将故事与佛教圣地五台山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五台山一带,有关杨家将故事的遗物和民间传说很多。
    宋代话本《清平山堂话本》中也有“杨令公”的材料。这说明宋代时杨家将的故事已经开始流传。元代时期有两种戏剧比较有名。一是《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杂剧,出现北宋真宗时代的开封府、杨业之妻佘太君、“清风无宁楼”等。主要是讲杨景(杨六郎)镇守瓦桥等三关。瓦桥不在山西,而在现在的河北,已与宋代的史实出现差距,演变已经开始,所以这个故事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史料。说杨景属下的焦赞杀了谢金吾一家十七口,故事比较荒唐。但我以为此剧反映了北宋时期开封侵占官街的史实,史料里有记载。该事件对后来的杨家将故事小说和戏剧影响颇大。谢金吾确有其人,叫谢德权,是金吾街司,所以戏剧中称为谢金吾。
    这个故事发生在开封,开封是北宋的国都,明代初年朱元璋想把开封国都,但有许多问题,后来明代一真把南京、北京作为国都,但明代周王府在开封,他的第二代周宪王朱有燉,是明初著名戏曲作家,所以开封被称为“戏剧之乡”,开封中心地区有个龙亭,是开封的象征,龙亭南面的水坑,就叫“杨家湖”,“潘家湖”是明末到清中期形成的,开封还有杨家的名胜,“天波杨府”和“清风无宁楼”是小说戏剧中常提到的。
    元代的另一种杂剧《吴天塔孟良盗骨》,是杨六郎和他的属下良辽盗回杨业遗骨的故事,这不是史实。除《吴天塔》外,还有关汉卿《孟良盗骨》。吴天塔,据《永乐大典》中的《顺天府志》记载,是辽道宗清宁五年建造,距杨业去世已经有七十年了,所以杨六郎云昊天塔回遗骨的故事不可能存在。
    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在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诸杂院爨”中有“打王枢密爨”,这可能是讲宋代的宰相王钦若的故事,王钦若在明代通俗小说中被描写成了辽军密侦使王钦或贺驴儿。与他同时代有个宰相寇准,这个人生卒年和王钦若差不多,人们都认为王钦若是个坏人、寇准是个好人,实际上这些都值得研究。
    明代通俗小说分成两个系统,即《南北两宋志传》与《杨家府通俗演义》,先介绍一下《南北两宋志传》。此书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建阳书坊书商熊大木撰,全书一百回,分《南宋志传》和《北宋志传》。《南宋志传》写的是五代后晋,后汉、后周的三代兴亡,实际上是
    五代演义,并不是真正写南宋,单从书名看不出来。《北宋志传》就是杨家将的故事。《北宋志传》十卷五十回,有三种版本,最主要的就是明万历四十六年金闾叶昆池刊玉茗堂批吴本《新刻玉茗堂批吴绣像南北宋传》,后来清代根据这版本翻刻的很多,在古旧书店也能买到清代翻刻的版本。很高兴,大连图书馆藏有明万历玉茗堂的本子。但据我看好像是清初或清中期印的。
    另有《杨家府通俗演义》八卷五十八则,是秦淮墨客(即纪振伦)校阅,明万历三十四年初版的,这两本书略有不同。《北宋志传》前四十五回和《杨家府通俗演义》前四十则内容大致相同,后面不同,具体题目是这样:《北宋志传》第四十六回:“达达国议举伐宋,杨宗保兵征西夏”,第四十七回:“束天神大战宋将,白圣将阵斩张达”,第四十八四:“杨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第四十九回:“杜娘子大破妖党,马赛英火烧番营”,第五十回:“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妇得胜回朝”。《北宋志传》中,宋真宗朝,杨宗保(延昭之子)等和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比较突出,而《杨家府通俗演义》后十八则主要讲的是仁宗、神宗两朝,杨宗保之子文广,以及杨宗保之女文广之姐宣娘,杨文广第四子杨怀玉的故事。两本书内容有点不一样,但他们之前可能都有一个原型。有一个原成本,据此来加工成自己的小说。柳存仁先生曾说早有“祖本”存在,杭州徐朔方先生也说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不是个人创作,我认同这种说法。
    明清时代,书商翻刻五十回本《北宋志传》的次数比《杨家府通俗演义》多,《杨家府通俗演义》的刊刻传播,清中期以后逐渐减少,一直到现在,在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网址和电子本上,只有《北宋志传》,尚未发现《杨家府通俗演义》版。
    总结明代通俗小说特点,可见许多后添加的不符合史实的创作,如:杨业触“李陵碑”而死。杨四郎被捕,改名木易,娶辽国皇女,做了辽国驸马,杨五郎落发为五台山僧侣,杨六郎和孟良、焦赞大显身手,汉种离和吕洞宾等仙怪出现,佘太君、穆桂英、杨家十二寡妇征西等等,这都是文学创作。   
    下面谈一下清代以后的故事演变。明代通俗小说在清代多次翻印,所以我说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可以在古旧书店找到清代的杨家将小说,还有清代戏剧比较流行,主要的一个就是清宫大戏《昭代萧韶》,更流行的就是民间曲戏剧作品,有人统计过,现存有关杨家将剧目大约有五十余种。
    各时代风尚多少影响了杨家将故事的内容,多次进行修改调换,京剧里更有了新的内容,尤其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京剧,如《探母》、《穆桂英挂帅》等。
    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在杨家将戏剧中,杨家将妇女的故事《杨门女将》大放异彩。著名文学家冯其庸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观看新版的《杨门女将》时曾说:“杨门女将的人物和情节之所以能感动人,就在于它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新版的京剧《杨门女将》系由范钧宏、吕瑞明二人据《百岁挂帅》等改编,由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我当年在北京上学的时候有幸看过,很感人,著名的戏曲研究家赵景深先生曾有评论,指出《杨门女将》故事来源于《北宋志传》最后三回和《杨家府通俗演义》最后两卷,认为“京剧《杨门女将》吸收了明清以来优良的艺术传统和动人的传说,再加上创造性的编排,大部分是范、吕的创作。”可见改编的幅度相当大。
    现今《杨门女将》剧的核心人物是佘太君、穆桂英,但佘氏是否为山西名人佘德扆之女,史无明证。穆桂英也不见于宋代史籍,她们在《杨家府通俗演义》和《北宋志传》中不但不受重视,并且原不在“十二寡妇”之列。到了清嘉庆年间,随着民间戏曲的发展,情况有所转换。佘太君有了新名赛花,同时,杨家的烧火丫头杨排风也显露头角,因为人物造型比较成功,被认为是清代民间艺人的优秀创造。从此以后杨家将戏剧中的女性更加活跃,人们把她们作为巾帼英雄而大加称赞。
    杨家“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没有历史根据,北京的张政烺先生曾写过一篇《十二寡妇征西及其相关问题柳如是别传下册题记》(见《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指出“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一定跟十二兽有关”,又说“十二寡妇西”一词流传了五百年,十二个人名是谁,许多人解释不清,看来永远也说不清。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
    杨家将戏剧曲艺和小说等文艺作品,经过六十年代的低潮,从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前期以后逐渐复兴,正好这时期我在北京念书看了很多京剧。比较著名的有《杨门女将》、《三岔口》等,另外还有评书、西河大鼓、电影等。我主要谈一下京剧《四郎探母》:该剧中杨四郎延辉的故事原型分别见于五十回本《北宋志传》第四十三回和八卷本《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第六回“六郎大破幽州城”,不过京剧《四郎探母》的情节和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同。清代后期的有关剧目,除京剧外,秦腔、晋剧、汉剧等均有此剧目。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二年、一九七九年展开过三次讨论,因激烈争论投降主义、民族失节,停演多年,有些当代史家认为,京剧《四郎探母》的“异族联姻”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我同意这个观点。无论如何,这出戏不仅是一个唱腔优美的传统剧目,更是历史的产物,我认为十分反映杨家将故事演变的复杂性。我认为历代杨家将故事的核心可以归纳成“爱国精神”和“民族矛盾”两条,现今,人们更倾向于“爱国”观点,这种情况直接反映在电视剧等影像作品中,这类作品比较易受时尚影响,为了合乎公共媒介表现需要,一些与“爱国精神”无关的表现,处处受限制,可见时代精神充分地体现在它们的演出情节和内容中。
    总之,在整个杨家将故事的演变过程中,明代通俗小说它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杨业遭难的史实和杨家将故事的演变,表现出一千年来的人们爱国之情。同时,我们必须把史实和传说故事严格分开,分别研究。
    下面我愿意回答各位的问题。

    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朝放弃在开封建都?
    答:我曾写过一篇论文《金元年以后的开封城》,专门谈到开封城的情况,金代开封城遭到破坏比较严重,元代政府又不重视城市建市,所以到了明代开封已经变成了一个地方城市,不像北宋时期的首都规模了,而且有黄河洪水的威胁,所以就放弃了。
    问:宋朝时期战事不断,并且宋朝总是处于劣势,原因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只能简单谈一下:宋朝军事力量比较薄弱,并且指挥交流不灵,所以它总受周边的少数民的侵扰,但宋朝的文化特别发达,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个人是北宋的,这点很了不起。
    问:杨家将中哪些人物是历史上存在,哪些是演义出来的?
    答:据我了解,杨业、杨延朗确实存在,佘太君不太可靠,穆桂英是杜撰出来的,特别是杨排风不存在。其它人物,如八大王确实存在,我考证过,罗继祖先生也考证过,但他和杨业的时代不同,可能他们之间没有故事当中说的这样那样的关系,好多人物都是后来慢慢加上的,人物历史上确实存在,但互无关联,所以要区分开历史和故事演义。
    问:宋朝战争不断,虽有王安石变法,仍处内外交困,在这种情下,很难发展文化,而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您能不能解释一下,在宋朝这样一种情况下,为什么能发展这么灿烂的文化?
    答:不太容易回答,这是个大问题,有很多种原因,一是雕版印刷发明,有了文学作品,可以普及到很多地方,这就促进了文化发达。你说北宋战争比较多,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北宋打仗不多,九六〇年建国,一一二六年灭亡,一百六十年的历史,当中没有什么大仗。唐代有“安史之乱”,明清也有一些战争,而明比较安定,应该说国内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安定的环境。
    问:政治上处于弱势,没能力发展文化,为什么宋朝文化会辉煌?
    答:我们日本和欧美国家宋史研究专家认为,宋朝是一个很重要的王朝,很多人认为中国近世和中世是完全不一样的,近世从北宋开始,政治、文化、哲学、艺术和唐代比,变化比较大,因此非常重视宋朝,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王朝,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问:北宋出现杨家将,后来《水浒》出现的青面兽杨志自称是杨家将后代。我的问题是一个人的姓氏,对他个人是否有很大影响,您对寻根问祖有什么看法?
    答:我没有资格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国家不重视家谱,贵国从早就重视,是一个很特殊的现实,如果有家谱,就很好拜读一下。但很多人认为,家谱不可靠。我有个姓包的朋友,他经常说我是包公的后裔,你得向我叩首。我说为什么,他说你研究包拯,你应该重视我、尊敬我。我去宁波天一阁看过包公后裔家谱,里面有香港包玉刚先生的信,这个当然可靠,可靠部分就是近一百几十年以来的事情。宋代以前的家谱,我手里没有资料,我完全没有资格回答你。包玉刚说他在宁波出生,是包公的后裔,有可能是真的。他在宁波建造一所大学。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