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白云•青鸟(代序)
吟边紊语—白云吟唱团周年纪念文集题记
梦想成真
吟咏札记
洋为中用唱古诗
我与呤唱团共同成长
吟咏走进我的生活
千年古曲泛新声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认识古诗词
初识“吟咏”
情 系《木 兰 辞》
民族文化在吟咏声中复兴
一个吟唱团员的感想
书房音及方言小议
今夜无眠
纪念感怀
吟咏古诗愉悦身心
感诗情 悟诗性
明天会更好
心灵的感动
唐风宋韵魅力无限
辛苦换甘露
有感于古诗词吟咏
我吟《雨霖铃》
吟诗回顾
白云畅想
吟诗随笔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爱古诗
古典诗词陶冶了我的情操
生命的希望
自豪 自信 自强
吟咏演出一二事
随歌而动
吟咏声中古意浓
吟咏好 吟好诗
我的收获
吟咏抒情怀
孩子的眼睛
吟诗品人生
吟出一片荫凉
感受真诚 升华自我
大连白云吟唱团古典诗词吟咏演唱会解说词
白云吟唱团纪事
用“吟咏”演绎古典诗词—访辽宁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张本义
大连图书馆白云合唱团有“绝活”
古诗词吟咏荡气回肠
高歌新时代
做高雅文化的传播者
“古典诗词吟咏演唱会”走进校园
古典诗词在滨城咏唱
中华瑰宝魅力大
“古典诗词”“唱”进大学
“华夏正声”大连白云吟唱团力挽濒临失传之“绝学”
阳春白雪亦风行
“华夏正声”声震高校
白云吟唱团开发区遇知音
同台吟诵唐诗宋词
中日友人同声吟汉诗
媒体报道
演职名录
建学习型城市 创图书馆品牌—大连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张本义访谈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建学习型城市 创图书馆品牌—大连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张本义访谈
作者:《图书馆学刊》编辑部
    本刊记者:张馆长,您好! 据我所知,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001年中共大连市委作出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您作为大连图书馆馆长,是怎样认识“学习”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的?
    张本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其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关于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屠夫洛早有预言,他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机会学习的人。”199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首届“终身学习会议”上,也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观念”的口号。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汉堡举行的教育会议上,也曾疾呼“每个成人每天争取做到学习一个小时”。“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新世纪每个人的生存法则。不学习,不掌握新知识,就将失去在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无论你的学历有多高,你的学识有多深,都需要不断学习,接受再教育.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创造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其实,学习的重要性并非西方人现在的发现。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形成了很好的学习传统。成书于先秦时代的《礼记•学记》上就说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他老人家一生都在学习。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明代方孝孺在《侯域杂诫》中说:“人孰为重?身为重。身孰为大?学为大。”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学习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同时更是社会发展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虽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起点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极大。中华民族要实现百年来的强国梦想,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争分夺秒,想尽一切办法,用最短的时间缩短这个差距。而能否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能否迅速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调整国民的知识结构,提高国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些都离不开学习。具体对每个人的发展来讲也是这样。个人欲在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努力学习,快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勇于创新,自觉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舍此别无他途。
    本刊记者:据了解,为落实大连市委决定,您在不久前召开的“大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讨论会”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机构,应该率先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和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呢?
    张本义: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如果我们把学习型城市看成一个有机体的话,那么,组成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就是各级学习型组织。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我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能把“干”工作中的“干”变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一过程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寻找出工作和学习的最佳结合点,能够在工作中完善自我,在学习中提高业绩。其次,如何构建
学习型组织呢?近年来,国外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中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建立起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所以,学习型组织还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我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要根据实际,大致把握住以下几项原则:①共享与互动的原则。对学习组织而言,团队学习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社会组织中的全体成员都应积极理智地参与团队学习.逐步树立自觉的学习意识,形成整个组织浓郁的学习氛围。其特点是存在着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互动过程,个人的心得体悟,逐渐变成全体成员的智慧。进而该组织则可以将组织成员个人的智慧放大到无数倍,最终,该组织智能大于组织个人智能的总和。反过来、这种放大后的智慧,对组织成员和该组织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由此形成了互动的、良性的循环。②终身学习的原则。该学习组织的全体成员,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终身教育,使教育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使人的知识素养能够不间断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想、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和固定统一的学习模式。③积极创新的原则。创新是对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的根本要求,亦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鲜活生命力的生动体现,没有创新,社会就不可能发展,生命就会枯竭。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所以,构建学习型组织要特别注意创新的原则。要弘扬创新精神,强化创新理念。不仅使学习型组织有不断更新的共同愿景.而且有鼓励实现这一共同愿景的新的措施和手段。④工学结合的原则。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之一(在校学生的学习,亦可视为一种工作形式).结合工作学习,为了实现更佳的工作业绩和自我价值而学习,这是“微软”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不论脱产、半脱产,或者自学等形
式,都必然存在工学矛盾。因此,要妥善解决好这对矛盾。⑤快活学习的原则。学习的过程能否做到快活,是学习型组织能否具有较旺盛生命力的条件之一。这里的“快活”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使学习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乐趣 另一方面使每个成员通过学习和创新活出生命的意义。总之,我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决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组织形式,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缤彩纷呈”。
    本刊记者:自去年以来,为配合大连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大连图书馆相继开展了文化品位高、富有创意的“白云”系列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又通过活动打造了图书馆品牌。在这里,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白云”系列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它们对社会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吗?
    张本义:我馆自2001年开展的“白云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创建“白云书院”,举办“白云书院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出版《白云论坛》,成立“白云合唱团”和“白云美术馆”。由于大连图书馆座落于白云山麓,故取“白云”二字,以彰其幽。大连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仅有百年的历史,且前五十年分别为日俄两个帝国主义所据,民族文化的基础较为薄弱。建国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大连地区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远逊于国内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光怪陆离的西方异域文化象潮水一样涌了进来,以至于听洋乐、跳洋舞、唱洋歌、过洋节、吃洋餐、看洋片、扮洋装成了部分市民,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有的年轻人甚至已经到了对标准的汉字不会
写,标准的汉语不会说,中国的民乐不愿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一无所知的地步,民族文化认同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是以其文化为依托,为重心,为纽带来维系的。民族文化发展,即是民族发展的表现。“欲亡其国,先灭其文”,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是这个民族的消亡。所以,也可以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有鉴于此,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热潮中,结合大连
市民的要求和我馆的实际能力,创造性地推出了“白云系列”活动。①创建白云书院。白云书院是我馆开办的由市教育部门批准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教学单位。两年来,白云书院共举办了书法、诗词、围棋、古琴、篆刻等培训班20多个,参加学习的学员数百人。近期将开办“国学义塾”,重点举办少年儿童中华经典(主要是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的诵读活动。现在我馆的“白云书院”在社会上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去年被大连市教委评为一类办学单位。②举办“白云书院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该讲座由我馆和大连晚报社合办.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的高水平的文、史、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馆讲学。实践证明,这个系列讲座颇受社会各界的欢迎。由于媒体的大力宣传,讲座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讲座常常是座无虚席。如台湾陈正雄先生的《清代宫廷服饰》讲座,四百人的报告厅竟容纳了近七百人。一年多来,该系列讲座已邀请了李学勤、钱逊、方广錩、周笃文、胡明、吴格、陈正雄、于植元、李兴盛、钱定平、王充闾、丛文俊、
张晶等近二十位海内外名家主讲。并将讲座的录音整理结集出版,名曰《白云论坛》,已出第一卷,今年还要出第二卷。③组织白云合唱团。合唱团成立于2001年8月,团员40人全部系我馆馆员。该团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的内容全部由我们自己根据大连地区清末以来吟咏诗词的方法,结合现代的声乐形式和技巧创作出来的古典诗词吟咏曲目,兼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歌。至今已向读者、普通市民和大学师生演出了多场。在今年5月 23日,由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大连市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晚会上,“白云合唱团”作了“古典诗词吟咏演唱”专场演出。能容纳1200人的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内,几乎座无虚席,整个演出过程全场观众鸦雀无声,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大连电视台为演出做了全程录像并两次播放。《大连日报》、《大连晚报》、《新商报》等新闻媒体亦多次进行了详尽的报道。④成立白云美术馆。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连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2000年我馆在改扩建以后,新增了有12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迄今为止,展厅已举办各种大型美术、书法、摄影、图片、篆刻展览二十余个。为了更好地发挥这块社会教育阵地的作用,我们已按照美术馆的运营机制进行了改革,并对外挂上了“白云美术馆”的牌子。
    本刊记者:张馆长,通过您对开展“白云系列活动”的系统介绍,我有一个清晰的感觉,那就是贵馆作为大连市主要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确是动了脑筋,下了气力,出了成果,发挥了作用。在服务的同时,也树立了形象。作为“白云系列活动”的具体倡导者、组织者,总结一年多的实践,您有哪些切身体会和感受呢?
    张本义:总结我馆一年多来的“白云系列”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感受:①要有历史责任感。作为一个城市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的领导者,一定要认清自己担负的责任和要完成的使命。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问题。大连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底蕴相对不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要时常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文化人”对城市文化底蕴的积累都做了些什么?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对图书馆在全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寄予厚望,我们必须不负众望,全力做好我们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增加城市传统文化色彩,才能有效抵制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同化和侵袭,进而提高市民的文化品位和知识素养,以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要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勿庸讳言,完成上述“白云系列”活动,需要一定数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这是个很大的困难。解决的办法,一是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增加投入;一是想方设法,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观念和认识问题。我认为,在现阶段,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得好坏,是评价一个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指标。所以,应该纠正那种认为脱离了图书资料之外的工作,都是图书馆份外的工作,是“不务正业”的片面认识。理直气壮地开展各种符合图书馆功能和办馆宗旨的创新活动。③要大胆探索创新。书院是我国古代官府和私人设立的讲学肄业之所,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书院怎么个办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我们在探索中前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也是一种创新,所以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再如,自上个世纪初以来,诗词吟咏活动几乎停止,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不知吟咏为何物,更不知道诗词的美主要是体现在其音律和意境上的,不知道诗词是必须吟咏的,因此,造成诗词的衰落。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诗词的根源之一。有感于此,我们成立了“白云合唱团”,由于所演唱的古典诗词的曲目都是我们自己创作的,且内容经典,形式新颖,故很受市民欢迎。国内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周笃文、李学勤、王充闾、钱定平、于植元先生也都给予白云合唱团极高的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白云合唱团的馆员,一年来在学习古代诗词传统吟咏方法的同时,背会了几十首古典诗词,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现在,团员已写出了十几万字的心得体会,馆内正在汇编结集。④要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搞好各项工作都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一样,一年多来,我们在组织“白云系列”活动中,也注意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开展这些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做到全馆上下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特别是白云合唱团,现在已锻炼成了一个昂扬向上的战斗集体。⑤要与建设学习型组织活动结合起来。一年多来,不管是办书院、搞讲座,还是吟诗词、开展览我们都将着眼点落在提高参与者能力和水平上,即将活动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学习的过程。有的合唱团员反映:“一年前对古典诗词了解不多,再好的古诗也背不下来。现在已能流畅地背吟近30首诗词,哪怕是像《将进酒》、《木兰辞》、《石壕吏》这样的长篇。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自我感觉确实不一样了。”通过开展白云系列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馆员的文化素养,而且也塑造了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全新的形象,提高了大连图书馆的知名度,为进一步发挥我馆在建立学习型城市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和贡献。
    谢谢贵刊的采访!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