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引言
传统文化刍议
胡适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德国资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
沈铭彝“竹岑札记”非书考
罗树勋遗稿十五种述略
王国维《东山杂记》校记
儒学与人生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朱东润先生与传记文学--《以张居正大传》为例
开新崇雅 再造辉煌
审美回忆与中国古典诗词
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观念
禅与禅宗
敦煌藏经洞与敦煌遗书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清朝宫廷服饰
三首甲午诗歌本事考证及其他
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图书馆
百年来大连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
东北大学创始人王永江
一代人杰 百世良规
金子平吉其人其事
论中国原始美意识及艺术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沈向斋与稿本《旧事重提》
沈铭彝“竹岑札记”非书考
罗树勋遗稿十五种述略
宝熙致罗振玉信札十七通
王国维《东山杂记》校记
附钱录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东北大学创始人王永江
作者:赵守仁
王永江是奉系军阀统治集团中文治派首领之一,善于理财,精于文治,反对穷兵黩武、逞兵争雄,主张保境安民,简练军实,节用剔弊,发展实业,兴办教育。东北大学的创办正是为了施行其文治主张,改变奉天及东北文化教育落后的状态,适应东北军事、经济发展需要。王永江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积极振兴教育,创办大学,为社会造就人才,无疑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本文仅就其在创办东北大学中的历史作用略加评述。

    东北大学的创办是适应改变辽宁及东北文化教育落后状态的需要。东北地区在清朝封禁政策的桎梏下,经济、文化、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后来,由于新政的实施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长期的历史影响,加之大小军阀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财政匮乏,民穷智愚,文化教育一直发展缓慢。一九二三年,在辽宁省内之高等学校,仅有部设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及私立医学专科学校。南满医科大学及旅顺工科大学系日本所办,哈尔滨法政大学系俄侨所设立,专收俄生。中国自办的大学,仅此一二所而已。⑴ 各省中学毕业生,多负笈前往平津,入各大学及专门学校求学。刚刚就任省长不久的王永江,目睹这种状况和日寇谋取东北日炽,急需有识之才建设东北的现实,毅然不顾日人之反对,⑵ 决定由奉天省长公署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的创办是适应东北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张作霖从掌握奉天军政大权,当上东三省巡阅使后,野心更加膨胀,开始把势力伸向关内,并乘直皖战争,武力调停之机,捞到了蒙疆经略使的职衔,控制了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一九二二年四月,奉军又大举入关,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战争进行不到一周,奉军败北,退回关内。从这次直奉战争旧派奉军与新派奉军之间不同的战斗力对比中,张作霖也感到必须整军经武,重用人才,为此,于一九二二年七月末成立了“东北三省陆军整理处”,作为整军经武的最高执行机构,并规定各部队采取考试的方法提拔军官,废除推荐制度,各部队要培养人才,淘汰无能者。一九二三年三月,正式成立航空学校,作为训练航空人员的机构。不久,又在哈尔滨和葫芦岛建立了海军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兵工厂也在大力扩建。当然,张作霖整军经武,重用人才,开办军校,发展军事工业,其主观愿望是把它作为与直系军阀争霸,武力统一全国的资本。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张作霖在大力扩建兵工厂,整军经武的同时,也大力整治交通,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兴办市政,其它民用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如官商合办大实业之一的辽宁纺织厂自一九二三年七月开办以来,投资三百万元,先后从美国购进纺织机二万锭,织机二百架及全部电机设备等。棉布年产量达十五万疋。⑶ 其它各地的旧厂改建,设备更新,新厂创办,设备引进等项经济事业也在发展。这些军事、经济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正如三十年代书写的东北大学校史指出:民国以来,东北各省,庶政繁兴,百业竞起,专门人才,急待培养。⑷ 王永江倡议创办东北大学之举,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要求。
    经济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不仅要求有大批各类专门人才为其服务,同时也为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财政来源。而这一难题的解决,又是同王永江紧密相关的。王永江自一九一七年五月任奉天省财政厅长及东三省官银号督办以来,“理财效法刘宴,先之以剔除中饱,涓滴归公;次定税收比额,严督责之法,有犯必惩,不避权势”。⑸ 经其二三年的大力整顿,岁收倍增,财政收支日趋稳定。一九二○年末,除将所有外债完全还清外,奉天省库尚存一千一百万元之结余金。一九二三年奉天省岁入总额达三千三百四十万元,岁出二千五百二十万元,年盈余八百二十万元。⑹ 这些现款尽管也是聚敛之财,但王永江能以聚敛之财用于社会,举办实业,振兴教育,创办东北大学,这对社会进步、历史发展也是有益的。
    东北大学的创办是适应文治派推行其文治主张的需要。张作霖初秉奉政,就已开始认识到,为了巩固其统治,不仅需要绿林将才,也要有一批文人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正如他自己所言“吾此位得自马上,然不可以马上治之,地方贤俊,如不我弃,当不辞卑辞厚币以招之。”⑺ 于是,辽阳袁金铠、沈阳孙百斛、法库杨宇霆、沈阳王树翰、金州王永江等都投奔张氏门下,成为谋士、高参。但在如何巩固张氏的统治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以杨宇霆为首的武治派和以王永江为首的文治派。王永江是从踏入仕途之初,助张加强警政,实行吏治,整顿财政聚敛民财,巩固奉系军阀统治中逐渐形成了其文治主张的。在奉天财政充裕之后,他就极力主张利用此充足的财政,举办实业、教育、吏治、交通、屯垦诸大端,逐渐发展,闭关自守,保境安民,以固根本而图发展。⑻ 在治理奉省中,他效仿管仲治国之术,实行官吏考试制度,唯才是举,兴办教育,重视人才。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王永江更加反对以兵相战,屡开战端,力主保境息民,以发展实业,振兴教育。为了施行其文治主张,他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必须发扬文治,广罗人才,兴办大学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力劝张作霖要“修文偃武,保境安民,刷新政治,自强不息”。为了说服杨宇霆等人,王永江致函杨宇霆说:“现在潮流所趋,日重文化,以后以中国人与中国人斗,胜者不足荣,败者不足辱”只能贻害国家。“当极力主张缩减军备,共图文化”。⑼ 张作霖为了同直系再次争衡,深怕影响其扩军备战,减少其军费开支,也主张暂从缓议。后经王永江屡陈办大学之必要,并说另有底款,不使军费受牵制,这样,张作霖才允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
    事实说明,东北大学的创办正是王永江等人为了实行文治,发扬文治,同张作霖、杨宇霆等人的武治思想相抗争的产物。

     东北大学从酝酿到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代省长王永江的亲自主持下进行的。王永江从百年树人,人存政举的观念出发,早在一九二一年,就酝酿办一所综合大学。故在其主持省政期间,就注意从各方面节约经费,积累巨资,备作大学建校基金。一九二三年,王永江亲自召集东北教育界人士,商议筹建东北大学的经费事宜,经多次商议,所需经费,初拟奉、吉、黑三省按成摊款(奉天六成,吉林三成,黑龙江一成),后以吉林拟自行创办大学,不愿摊成遂由奉天一省独担大学经费,除开办费外,第一年即拨款四十三万九千余元,以后逐年增加,至一九二七年共拨经费二百六十万二千余元。⑽ 在当时军费浩繁的情况下,王永江能注意到高等教育,于创办市政及各项实业之外,又拨出巨款创办东北大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一九二三年秋,东北大学创办伊始,为能及时开学,代省长王永江即决定暂以奉天(今沈阳)大南关国立沈阳高等师范为校舍(沈阳高师学生毕业后停办)。但因大南关沈阳高师校舍、校园狭小,有碍将来扩建发展,王永江遂在东大开学的同时,令政务厅长王镜寰、东大总务长吴家象在昭陵前觅妥地址,经商得三陵都统冯德麟同意,将昭陵前白椿外陵地三百余亩拨归东北大学使用,并收买毗连民地二百余亩。⑾ 同时由奉天省拨出巨款,令理工科学者赵厚达设计,以三年时间在昭陵前建成了理工大楼(即现在省政府办公厅),学生宿舍楼(即现在工字楼)和教授住宅若干所(即现在东南角的厅局等宿舍)。这两栋楼建成后即将理工科迁至北陵,文法科仍在大南关沈阳高师校舍。从此,东北大学分设两处,遂有南校与北校之称。一九二八年,张学良执政后,捐助私款数百万元,兴建文法大楼、教育大楼、学生宿舍、教授住宅等。一九三○年春,楼舍竣工,文法学院师生迁入北陵新楼,至是东北大学规模日臻宏伟。
    东北大学开创之初,首先在奉天省公署内设立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为关海清、佟兆元、李树滋、范先炬、莫贵恒、王之吉、林成秀、谢荫昌、王镜寰、恩格、汪兆璠、吴家象等十二人,⑿ 并由筹备委员会公推奉天代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为校长。以省长公署第二科主任、北京大学理学士吴家象为总务长,尔后,由王永江校长委留美文学硕士汪兆璠为文法科学长,留德工学博士赵厚达为理工科学长。旋因赵厚达故于德国,又委留美工学博士孙国封为理工科学长。全校分设文、法、理、工四科。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英文学系、俄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理工科设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土木工学系、机械学系,以后逐年有所增设。一九二八年后,全校分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至是东北大学已发展成为院系齐备的综合大学。
    为了把东北大学办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校长王永江力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优厚待遇,张榜招贤。当时东大所聘教授都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欧美留学生和国内的知名教授。英文、俄文两系还聘请通晓汉语的英国和苏联学者任教。国内、外省学者不了解奉省财政状况,惟恐来奉教读月薪用奉票发给,一旦奉票跌价,必至影响收入,因此不愿应聘。校长王永江了解这种情况后,当即决定,凡大学教授等薪金一律发给银元,并不许拖欠。在校长王永江的支持下,延揽学者,招聘人才,不惜重金,备加礼遇,国内知名人士,文史如黄侃、林损、陈天倪、柳诒征、吴宓等,理工如冯祖荀、何育杰、庄长恭等均先后应聘到校任教。东北大学后来以高薪增聘章士钊、罗文干等为文法学院教授,聘梁思成、刘华瑞等为理工学院教授。章士钊月薪高达银元八百元,并在校内供给独院的眷属住宅,可为优礼厚币了。东大教授待遇优厚,要求严格,凡不善讲解,教授效果欠佳者,即使有硕士学位,也不容其滥竽充数。各科学长可根据学生意见和实际情况,及时解聘另请教师。
    王永江在办学治校方面强调注重实际,勿尚空谈。主张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必须辅之以教学实验、生产实习。理工科要设实习工厂,实验园地。为此,王永江咨准省署拨北陵长宁寺前官地二段,计三百三十余亩做为大学模范工厂的厂址,先后拨奉大洋三百八十余万元做为办厂资金。一九二三年冬,校方即派理工科学长赵厚达赴德国采购机械,备办大学工厂。赵厚达在德国病故后,又派杨毓桢、孙国封、于世秀三人前往德国继续办理此项事宜。一九二五年初,在德采购之机械陆续运奉天,随后厂房竣工,安装设备,投入生产。工厂厂长由留德工学博士杨毓桢担任。工厂敷设铁路数条,与京奉、沈海两条铁路接轨,交通便利,设备新,规模大,能修机车、造机械,既便于学生实习,又促进了生产发展。
    在办学宗旨方面,东北大学施行敦品励学高标准、严要求的办学宗旨。第一届招生就曾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为语文试题,用以启迪学生品德并重。王永江校长在开学典礼讲话时,亦谆谆告诫学生要敦品励学,勉励学生注重品德,刻苦攻读。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东大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历届入学考试和学期、学年考试,都坚持严要求、高标准,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并令各科学长贯彻执行。为促进学生钻研,各科学长都深入课堂,亲临考场。考试严禁交头接耳,传递小草和偷看书本。如有违纪,轻者记过扣分,重者记大过,或剥夺该门试卷成绩。凡是年考在九十分以上者,称为超等生,均授予奖励证书,以资鼓励。凡成绩不及格者,一律留级或开除学籍。文法各系入学时约五十人,完成学业仅占半数以上。理工科各系入学时都是数十人,毕业时仅有十数人,如土木系入学时一班三十七人,毕业时只有十四人。东大不仅学习、考试严格,课堂纪律和请假制度亦颇为严峻。教授上课先点名,不许迟到早退。有事不请假者以旷课论,在期考、年考时扣分。在各种考试及严格纪律的要求下,加以种种鼓励,诸如考试名列前几名者可免交学杂费;毕业成绩优异者,由校资送美、英、德诸国留学,因而学生学习一般都颇为勤奋。这是东大学生的优良传统。
    综上所述,东北大学初创时期,在代省长兼校长王永江的苦心筹划、投拨巨款、延揽人才、严格办学、注重实际、敦品励学的办学宗旨推动下,国内知名学者和欧美留学生陆续应聘前来任教。至一九二九年,全校教职员达二百三十四人,学生达二千三百余人。至此,东北大学初具规模。后经张学良的资助和大力支持,东大规模宏大,占地千亩。图书馆、科学馆、楼堂馆舍云集昭陵,院系齐全,设备先进,良师荟萃。时为中华大学之冠。这不能不说是王永江的一大功绩。

    东北大学的创办标志着同时也推动了奉天及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从此,东北之莘莘学子,再不必跋涉千里,负笈关内,而可就近入校,求学深造。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子弟就有三百八十七人毕业于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创办之后,黑龙江省于一九二六年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吉林省于一九二九年成立了吉林大学。奉天,冯庸捐私产于一九二七年创立了冯庸大学。同年交通部在锦县设立交通大学。可见东北大学影响之大。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大学历经沧桑,几经变迁,但它对辽宁和东北后来的历史发展、对东北军和张学良将军都有相当影响。东北大学汇集了东北地区的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其中许多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当然,这不能归功于王永江。这是同他的办学目的完全相反的。东大许多人走上革命道路,是我党影响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东大的客观历史作用。这个有革命影响的东大,是在旧东大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王永江晚年因与张作霖政见不合,辞去本兼各官职,身归故里。虽重病在身,仍亲阅函件,关心东北,留念东大。许多东大校友,对王永江省长创办东大之功念念不忘。有的校友在回忆东大时讲:“前奉天省长王岷源先生,时当倭虏谋我日急之秋,从百年树人之计出发,高瞻远瞩,集资创设东北大学”。有的在回忆中讲:“首任校长岷源王公,于开学之日恳切陈词,其所以勖勉同学者倍至,故无不感奋万端,永矢弗谖”⒀。从此可见,王永江与东北大学关系之密,对东北大学影响之广。

注释:
⑴《东北年鉴》。
⑵《近代中国史料丛书》、《己未同学录》、《国立东北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
⑶《东北年鉴》。
⑷同上。
⑸《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二五一页。
⑹《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一一六页。
⑺《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二三七页。
⑻《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一一六页。
⑼《沈阳文史资料》第四辑一五五页。
⑽《东北年鉴》。
⑾同上。
⑿《近史中国史料丛刊》、《己未同学录》、《国立东北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
⒀同上。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