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生活的儒学
关于儒学的几个问题
《论语》与儒家人生智慧
漫谈国学
《易经》卦象新解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漫谈
汉代社会的读书生活
北宋政争与《资治通鉴》
新修《清史•艺文志》的现状及未来
《王国维全集》新编与王氏学术研究
四个交通:浅谈古典诗词的解读
清代书法综述
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解读
刘熙载《艺概•书概》研究
一枝最美丽的古代花朵—中国古琴艺术漫谈
一轮明月——弘一大师思想解读
永恒的傅雷精神
两启轩国学十论
跋明黄君 刻本《水浒牌》
关于《四库提要分纂稿》
方逢时生年考
三星朗朗耀陵阳
文徵明书风分期特点及成因
大连图书馆满铁文书解题
《日下旧闻考》版本辨误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两启轩国学十论
作者:罗继祖

什么是国粹?

什么是国粹?或曰“男人的辫子与女人的小脚”,这简直是骂人。

在我看来,中国的国粹,应该是儒教之创立。虽然春秋以后,儒家已分裂为八派,即孔子之门,游夏之俦,也已戈矛相向。及嬴秦一统,焚书坑儒,偏重于法,引起民愤,秦遂以亡。胡适撰《说儒》,欲侪孔教于耶稣,乃沿袭西儒之说,郭沫若依据古书及金文,把他驳得体无完肤。郭老之淹博,又辩才无碍,令人咋舌。又在《秦汉之际的儒者》一篇里,历举儒者孑遗孔鲋以下,一直到第九位的叔孙通,都是当时儒的化身。然而最后的儒家统系,仍在邹鲁,虽然由于汉武之独尊的政治力量,但毕竟百川归海,无可阻拦。后来宋儒学说,只能算支流馀裔而已。

为什么到清朝末季,才有人提出国粹两字?都是由于西方学说澎湃而来,几于把东方学说湮没,南海志士才奋起力争,这一点,我看得非常明显。丁丑十二月廿七日晨起。

答为“国学系统者”之问

“国学系统”简言者不过数纸,如详言之则专书不能竟。尤其这位学者,乃是留洋学生,他既出过国,又回过头来问国学,我甚奖其知本。本是中国人,哪能不先从本国学起呢?这些年是洋学生的天下,他们满嘴的外国话,但祖国的文字,对不起,写不上了,或者写不好了。

中国的国学,源远流长,当然无须从洪荒和殷虚时代说起。就从秦汉以后讲,已三千多年。有文字才有载籍,最著名的十三经,以后才是五经四书。现在,五经四书,在校学生已不知是什么东西了,就说五经四书罢。《诗》《书》《易》《礼》《春秋》,加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过去科举时代,人人必读,并且每人都通本背诵,功夫大哩。

过去时代,儿童上学,先从几本蒙学书入手,就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包括天地宇宙,父子兄弟、人伦五行,以及封建朝代、兴衰治乱等等,读了它,可以了解人世一切。《百家姓》主要是各家姓氏。《千字文》是南朝人作品,组织严谨,很有文采。《千家诗》是宋人编的诗选,比较通俗,却不高明。

《易》是古代卜筮的书。古人相信算卦,每事必卜,也就是迷信天,认为天是主宰万物的,皇帝是替天行道的。《书》是发明文字之后出现的书,所记都是古代圣王的事迹,如《尧典》《舜典》《大禹谟》。它的文辞简奥,不好懂,古代人费了许多事做注释,仍然不怎么明白,所以说皓首穷经。《诗》是民间儿女发于性情的歌唱,后来发展成为诗歌。内容嬉笑怒骂,甚至男女之间的燕私偷情,或相约私奔之事都有。这属于民间的一面。庙堂之上,就是祭祖祀先,歌功颂德,钟磬齐鸣,百官肃穆,又是一番景象了。《礼》,古时一切按礼行事,有各种各样的礼,分别来说,有冠婚丧祭,又须按每人的官位来区别,自然形成上下有序的制度。古代人赞美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就是周礼。《春秋》是孔子修鲁史的书名,表示用年代来叙写历史,是吾国最早出现的原始史学。有《左氏》《公羊》《榖梁》三家学。

汉代因为立学官的关系,引起不少政治纠纷,以及文字和派系之论争,其间可参考顾颉刚先生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

吾国从三国以后,即演变成胡汉相争局面,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盛时成为汉唐盛世,所谓汉祖唐宗,武功文德,皆称极盛,然而帝王皆有惭德。五代以后,出现赵宋,与辽金称南北朝,理学隆盛一时,然不过儒家的翻版耳。至元而混一。元胡族,入主中原,而不能纯依汉制,享国短。胜清继元,文治较胜,其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极精明求治,然而每以猜疑,大兴文字狱,使人民重足惕息,以致内忧外侮,迭受频膺。外夷入侵,革命内孕,不得不亡。

1949年之建国,人民登上天安门楼,毛主席奋臂一呼,天清地宁,人民国家,从此屹立。这是天大的喜事。然而一转瞬间,“文化大革命”兴。幸邓小平稳处善后,使一穷二白的人民脱贫。然而前路茫茫,不知所届。

目前的情况还要说两句:封建治国之经与帖括取士之制,早已推翻了,讵知彼固失矣,今所设施,亦未为得。解放初期十几年,毛主席当政过穷日子,人人还知守本分。这些年人过穷日子过够了,又经过十几年“文化大革命”,弄得民不聊生,今人求富之心太切,人人想出洋发财,不复安心学习。甚至想入非非,杀人越货,无非想弄到钱来享受。他们羡慕外国人生活,有不少人希望当外国公民,人心离散。我说一句不中听的话,这根本就在崇洋媚外,忘记自家是中国人。二零零零年九月稿。儒学两题

有人提出儒学两题,我试答如下:

问:春秋时期,儒墨同称显学,何以墨学独晦,直至清代,才被人提起?我意墨子的反宗法比儒家的重宗法优良,墨子的反宿命比儒家的信天命优良,墨子的作重于述比儒家的述而不作优良,墨子的施自贫贱比儒家的施自亲优良,墨子的人与禽兽区别在于努力生产努力工作比儒家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优良。

答:谈问题恐怕应从本原谈起。我国从野蛮进入文明,大概在东周战国之交,儒家正当其时。所以儒家的孔子被捧为大师,不是无理由的。再说人生而有父母,于是又和家与国毗连。儒家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由里及表的概括,这是墨和管老庄荀诸家所不能企及的。因为管荀老庄诸家所见,纵即比儒家精深,究竟偏于一隅,不及儒家能覆盖全体。再说墨子之学比起儒家是后起,其人也不与孔子同时,他的传统关系也不与孔子同。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又为了东周栖皇一生的一人,从人格来看,他和管墨近似,而与老庄不同。宗法之制,昉自殷周,不能不讲,所以孔子的述摆在作之前。如说孔子有述无作,也不对。孔子作《春秋》,难道不是作吗?

问:为什么汉高祖在野时反儒,即位后即尊儒?为什么汉武帝以后的王朝一直尊孔而不反孔?为什么元明清各朝的科举教育都尊孔读经?为什么梁启超章太炎等国学大师始而反儒反孔终而尊儒尊孔?为什么民国封建军阀仍然尊孔且下令读经?为什么“五四”时期要打倒孔家店?

答:这六个为什么很好解释。封建制度肇自衰周春秋之际,至秦一统后才奠定。汉高祖起于草莽,不读书,当上皇帝才知,不严立法纪,无以经国安邦,叔孙通定朝仪,然后知当皇帝的尊严。自是以后,每一个王朝,举不例外,虽少数民族继主中夏亦然。清朝是最末一个少数民族的封建王朝,鸦片战争后,封建大门被西方国家打开,国体一变,中经半殖民地半封建,以讫新中国之成立。“五四”尊重科学,遂促使封建解体。章太炎虽是国学大师,但他学问有偏,如不知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而固执排满,老年又提倡读经。倒是梁启超比较高明,半辈子变法从政,最后一切放弃,去治学育人了。然几千年的儒教与文化传统直至今天,我们接受外来学术观点,创造中华建国的规模,与对人民的信仰,两者相融而不相悖。丁丑八月五日。

学史入门

我每向人宣传学史的重要性,人问:学史从何入门?

我说:吾国史籍,浩瀚如海。约而举之,则史肇始传说,中杂齐东,不可为训,如履大人迹而生子之类。《尚书》二典一谟,出诸后人追记,提要而已;盘庚迁殷,始有诰辞,史官所录,或可徵信,然其文诘屈,以后世文法绳之,不能尽解。至东周而《春秋》作,然作者为谁,尚滋聚讼。可确信无疑者,为龙门《史记》,兰台继之,乃吾国史学宗祖。

昔人云六经皆史,其言可味。今天谈此,史部应擢居四部之首,而言教育者尚昧昧焉。昔桃源人不知有汉,而今日学子,问以近代史重大事件,能答出者,十不二三,遑论往古!甚矣史学之不讲久矣!今约举史学入门要籍如下:

一《尚书》,这是史学见于文字记载的开始。

二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我独举《论》《孟》者,缘两书论政最精切,为治史之要籍,不可不深入体验。朱熹《四书集注》,杂采后世之言,已失《论》《孟》本旨。鄙见如此,希与当世贤达共论之。

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是所谓前四史,乃读史的基础,必须精读。

四《晋书》以下至于《清史稿》。这是所谓正史,其中精粗不一,繁简或异,不能遍读,也应浏览,知其大概。

五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毕沅《续资治通鉴》。这是廿四史的简要本,司马书最有名,乃后学必读。

六《世说新语》《水经注》《颜氏家训》《洛阳伽蓝记》。这四种皆魏晋间名著,虽不全是史,读之对治史有帮助。

七《通典》《通志二十略》《文献通考》。这是所谓典制书,也须读。后人续至十通,不过陈陈相因耳。

八《容斋随笔》《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这是前人笔记之尤要者,举一以概百。

九《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这是前人读史心得之作,体裁各异,《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必须读。

十《史通》《文史通义》。这是评史专著。

十一崔述《考信录》、顾氏《古史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这是清人和今人考史订伪之作,亦可一读,可祛信古太过之病。

以上所举,略而又略,今之学子,未必能遍读,然能知其名,亦愈于不知矣。至于我为什么选取这些书给读者,且让看到我这篇东西的人自己去领会,恕我不多说了。丁丑十月十四日。

“普天”与“一人”

这四字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及“一人有庆,万民赖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简义语。前语表示天下一统,后语表示封建制度以皇帝一人统治万民。说得好听,“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实际能是这样吗?

大概从夏商以来,封建一统的规模已具,只是民族既不单纯,地方又太辽阔,商代甲骨文字上的某方某方,即指各地的方国,还不在殷商的版图之内,动须出兵征伐。到周代克商,大封子姓和功臣,才成了西周初年一统局面。又经过幽厉两度动乱,进入东周,才有文字记载之史。所以把中国的封建社会论始于西周,我看是对的,因为上面所引的诗句都是当时的产物。解放初期史学家援引欧西社会分期,以为必经过奴隶社会才能进入封建社会来硬套,出现理论纠纷。实际中外社会发展未必从同。奴婢是在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逐渐消亡,它不是中国社会分期的主要线索。

十九世纪已是中国满族建立国家的晚期,因为封建一统制度的大门已被欧洲各国敲开,中国不幸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土地被人分割,政权摇摇欲坠。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各种思想派别纷纷出现,有人主张效法欧西改革,他们的经典依据是《礼记》中的大同学说,以康有为为代表,但遭到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而失败;有人仍坚持帝制,并想过皇帝瘾,而被时代所冲垮,以袁世凯为代表;有人以推翻满族统治为职志,提倡天下为公、建立中华民国,以孙文为代表。三派中能适应时代潮流,自以孙文一派为正确,但苦于封建制度未全摧毁,一时形成地方割据暴民专政,孙氏势孤力弱,后虽北伐成功,以用人不慎,又被篡夺。孙氏早陨,但他最后三项指示中的“容共”和“扶助农工”,却比最早提出的三民主义为更完整更正确更适时。1949年的建国大业,就是完成这三项而垂诸史册的。可笑的是,有人还死死抱着三民主义不放,当然三民也自有它的不朽意义在。“民为贵”早就被孟子提出,可是封建社会里君是凌驾于民之上的,君不能保民,则君形同虚设。自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今拜乎上泰也”,臣拜君于堂上,孔子还认为不恭敬,一定要拜于堂下。六国以后,思想家论调,尊君卑臣,如出一口,实则君如不君,则臣如何能俯首听命?后代谴责君的文章不少,就中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原君》一文讲得最透辟。尽管如此,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君权思想还是牢不可破,否则斥为离经叛道。直到十九世纪,革命之说兴,人们藉助于汤武革命,以为古已有之,然而有桀纣才能有汤武,汤武吊民伐罪,是不能伪装的。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是好事,但一变而为暴民专政,扰攘多年,同时俄罗斯的十月革命已在列宁领导下史无前例地成功,但此壮举不被世界上多数人所同情谅解,以为是共产是赤化,共产与帝制明显敌对,而赤化更可怕。当时思想意识较为保守的士大夫想到共产必然想到共妻,以为渎乱人伦,赤化则表现为多杀不仁,于是视同洪水猛兽。在不明真相的事态下,反宣传是占有优势的。别人我不知道,我祖父雪堂公和王观堂先生国维,也包括郑海藏孝胥在内,他们都表示反赤。在天津时,李景林张宗昌直鲁联军讨冯玉祥,祖父为《李景林》小册子题字,署名观槿,说明祖父是站在讨赤一边的。王先生说,民国以共和始,以共产终(见与祖父书,载《王国维全集·书信卷》,中华书局版),视共和与共产等同。最近我又看到郑的日记,郑也极力反共反赤,可是后来他死心塌地当了伪满洲国总理,咄咄怪事,但也不必怪。因为十八十九世纪的人,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不会不熟悉,但看法却人各不同。例如章太炎执意排满,以为“蛮夷猾夏”,不知中国从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尊王攘夷见于东周,秦始皇筑长城也是为防胡,两汉制夷无方,和亲有术,到了魏晋,驯至五胡十六国,遂启少数族入主中原之渐,至辽金遂与赵宋南北分疆对峙,元清乃越朱明而先后承统。以上难道号称当代大师的章太炎不知道吗?晚年听说日本将奉溥仪回燕京,竟大惧清朝复辟。他却看不到倭人内寇,溪口纵敌种种问题,同样是怪事。祖父与郑孝胥同效忠于溥仪,溥仪信郑而疏祖父,使之靠边站,而郑则入参讲幄,倚任甚专。案缧绁君臣,应情同一体,而溥仪后宫凄清,御下寡恩,则皆一无知觉,以致出现丑闻。祖父与郑都以汤武期溥仪,而形隔势禁竟如此!去古代君臣明良一德,又如鱼之有水,毋乃太远乎?共产党之能救中国,当然断断不可能为他们所知的。呜呼噫嘻!像这样判黑作白看朱成碧的恫心往事,竟同出近代和现在某些人身上,我不忍再说下去了。看来凡事不经过引古证今的调查研究,而又专信一面之词,难免终生饮恨。

我写这篇小文,旨在反封建反殖民,现在我国已经是民主政体,自经济改革开放后又已为世界公认为东方大国。这块肥沃土壤恐仍难免不为野心家所垂涎,只要我国当道能凛遵毛主席不称霸于世界的遗言,还是有望能垂诸久远的。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二日稿。

哀霸

“霸”这个字,从中国历史上说,首先应数春秋的五霸,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这五位霸王各有所长。齐桓的九合一匡,在当时最为煊赫;晋文继齐桓之业,而能施及子孙,过于齐桓;宋襄则徒有其表,一战不振;秦楚皆偏霸,声施不及中原,但秦政席累世之业,而鞭笞六合,可谓能绳祖武,然二世而亡,代之者项羽,号为西楚霸王,亦亡不旋踵,真所谓太上无情,善于捉弄人。刘邦以一泗上亭长而成帝业,西汉治杂王霸,盖有所惩。东汉光武善纂述祖业,隆以文教,同时隗嚣公孙述皆称霸一方,而零落如飘风,不足论矣。汉末袁氏兄弟,公侯门第,只赢得冢中枯骨两副。曹刘皆命世人杰,刘雌伏一时,得水而兴,而汉业终难复兴。后来覆辙纷纷,不暇细数了。朱元璋当元末群雄角逐之际,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言,这三句话,重在末句,也就是“缓称霸”的意思。朱升虽儒生,却颇明白历史,历史上早就教训我们,倘过早称王道霸,而脚步未稳,兵粮不足,是难于应付群雄争斗局面的。曹操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仍不敢废汉献而称帝,留给他的儿子曹丕。近代解放战争胜利,毛主席诗句有“不可沽名学霸王”,当初我读这句诗时怀疑,楚霸王不是沽名之人,为什么这样说?最近酝酿体会了许久,才悟到他不该过早以霸王自居(当然,霸王之称该是人家送给他的),这样悟解就深入一层。毛主席对霸字的认识不仅于此。他认为当今如国大又富强,也不当称霸。他曾对外宣誓,我们国家,如异日能成大而强,也始终不称霸于世界。这真是迥然烛照千古的眼光。毛主席业炳功高,吾人应把他的言行重辑为语录,这句话应灿然首列。不见世界上的两霸,不已具有分崩离析的状态了吗?就更小范围来说,过去武断乡曲的称土霸,又有渔霸,今天则又有路霸车霸票霸书霸文霸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他们的下场总不会妙。彼称霸者,谁不自鸣得意?予独哀之,作《哀霸》。

《论语》为政释

《论语》一书,问政屡见,可见当时孔子就是一位政治家。但是解放后十七年对孔子的评价,只承认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史学 家,直到1985年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出来,才给加上政治家的头衔。难道政治家这一品题,古今不同吗?我想不会。今据《论语》所记,各加拙释如下:

一、哀公问:“何为则民服(此未标举政字,然实为问政之始见)?”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 案此为孔子论政开宗明义之首章。为政之要旨在用人得当,此后世察吏铨选之由来。

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案季康子问一而得三。居上临民,严肃不佻,则民自然敬畏;为人事亲能孝,待下能慈,则民受感化,对上必忠实无诈;而领导人用人的妙处,则在举善而教不能。此为政之通于修身齐家者。

三、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案义同前。孔子在家庭在乡党在莅官临民,义皆一贯。

四、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案媚奥媚灶,恐是当时流行的口头语,意思就是找走政治路线的窍门。孔子不作正面解释,只说这样做是得罪了天老爷,祷告也不能解救。

五、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案以礼以忠,是君和臣各有应尽之责。孔子时代尚如此,战国晚期到嬴秦统一,则已进入尊君卑臣时代,而封建化了。

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案观此章,觉子贡善问而夫子善答。盖立国之本在食与兵,食以养民,兵以卫国。迫不得已,但有先去兵后去食,而信终不可去。征之史事,灼然可鉴。我们近征革命故事,则兵与食皆不可去,毛主席言“拿起枪杆子”与“自力更生”当并重,不能去一,而所谓民信,则革命信念更不可动摇也。

七、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案孔子此答,可见国与家乃浑然一体,未有家败而国能治者。

八、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案居上临民,一定要始终坚持不怠惰,而且要以忠实待民,则民必亲其上死其长 矣。

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案此孔子从字义来解释。为民上者能正躬率属,自有其感召力。惜乎今之从政者能知此者不多,俗所谓杆子直则影子也直。

十、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案此指居上者多欲,故引起盗风,当官者能一清如水,不妄取公家一钱,则盗风自息。封建国家崇奖廉吏,义即在此。然而有至尊无上,且拥有锦衣玉食之皇帝在上,而百僚相风,岂能出现大法小廉之清明政治乎?

十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案盗贼多了,季康子没办法,产生了杀机。孔子就势抬高一下康子,也等于将他一军,说你为政何必杀人?你做出榜样,大家都会向你看齐的。君子小人,是孔子用的比喻词,君子指在位者,小人指平头百姓。

十二、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案先之劳之,是说譬如打仗,要身先士卒,子路觉得不够,于是又加上无倦一句。

十三、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 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案治国庶富教三部曲,自经孔子提出,至今不能外。所以我们今天新建邓小平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得不抓紧教育,要物质精神两手都过硬。

十四、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案定公此问甚奇。孔子之对,乃取其最扼要者言之。为君难,重在能察迩言不刚愎自用,否则相反;而兴邦丧邦,区以别矣。

十五、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案仁者为政,自然会使远近闻风,襁负其子而至。

十六、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案为政不能急于见功。因为必须上下相通,所谓政通人和。有时利小而害大,善于为政者必须审慎抉择。

十七、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案灵公虽无道,但尚知用人,就上述三人言之,治宗庙者乃是事鬼神之官,不必论,而办外交治军事者皆得其人,则国何必亡?

十八、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案孔子到了子游作宰的武城(一个小地方),听到弦歌诵读之声,笑笑说:“杀鸡何必用解牛的刀呢?”当时子游听了就说:“我以前听老师教导我说,君子(指有名位的)学道知爱人,小人(指平头百姓)学道就能服从命令”,孔子当着一群弟子说:“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前言只是一句笑话。”由此可见,夫子平日说话很风趣,并不是总板着脸孔,且在学生面前能承认自己说错了话,这样的胸襟,何等坦荡。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完稿。

胜国禾黍之歌

元人灭宋,出现一批晚宋遗黎,包括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谢翱王炎午,他们不仅捐躯槁饿终生,还咏歌激烈成凄楚苍凉的离黍之音,这是民族仇恨之郁结发于不能自已的内心。独怪胜清之亡,殉国者寥寥,不能媲美文陆,其故应加究研。胜清虽以少数族入统中原,然而康雍乾三朝向慕文治,不为无功,何以竟土崩鱼烂至此?要知胜清道咸以后,经鸦片战争,国土削弱,更加农民起义,元气斫伤,而异论蜂起,当国者弥缝补苴之不暇,况且此刻民智大开,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之大厦,外罹风雹之摧剥,内伤饥虱之蛀蚀,又柄臣皆谯冯,懿亲无北地,陵夷至此,夫何足怪哉!禅代后,汐社之吟虽不绝于耳,今检晚晴一编,历历在是,然已非皋羽炎午之匹俦了。

我独赏肃亲王善耆之“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回首看烽火,中原落照红”二十字,虽然表面已是亡国衰飒之音,但仍有郁勃不甘屈服的气势,末句更点染出中原仍在糜烂中无人收拾。再次就是升吉甫制军允自库伦寄溥仪的“老臣犹在此,幼主竟何如!倘射上林雁,或逢苏武书”一绝,也言简而意深,与前诗不同处,一已诀绝,一则尚馀后劲,以苏武自况。下面须加说明,善耆乃老肃王豪格之后裔,在当日宗藩中留心警政,颇有声望。逊政时与恭亲王溥伟(奕?之孙)力谏,而势已难挽,只好相将渡海到青岛大连,投德日势力寄下,时人称为宗社党,遂为后期伪满之先河。升制军本已以反对立宪卸职,留陕未归,闻武昌之变,谕拜抚陕之命,督旧部力战而罢,杨留垞钟羲赠诗所谓“星关涕泣罢三军”者,日本人高其义,至以元末王保保称之。在日时曾以所作诗文各若干首,写一小册,贻先雪堂公,后存我手,此诗在其中,惜“文革”中失去,今已不能省忆。

肃王书法规模成亲王,得其仿佛,日人小平总治曾纠所作诗为 《肃忠亲王遗集》一册刊行,今已罕见流传。升制军书法颜褚,极有功力,至今我白云山斋壁上,犹悬其四幅临颜书麻姑坛,为中年作,今天已成吉光片羽。乃先邈园叔祖得之沪上,身后静姑以寄我。倘使雪堂公得见,必薰沐而对之,盖重其品,兼宝其字也。

近日中华书局印《郑孝胥日记》成,其中多存轶事,我翻阅累日不能遍。于中又获制军遗诗二首。一为书扇遗郑,诗为“折桂忝同年,尚书步履声。黄巾满天下,独拜郑康成”,制军与郑同为光绪壬午科举人,故称同年。其一亦书扇以遗李季皋经迈(李鸿章少子)者,诗为“北辙复南辕,征人敢惮烦。鸠摩都蓄室,蛙井自称尊。宿将哥舒翰,降酋吐谷浑。白衣劳擘画,只有邺信存。”,有作者附注云,“此诗作于癸丑之冬,自库伦至东三省时也。末句指仲轩(经羲,其人为李鸿章之侄,曾任云贵总督),不图竟受袁聘,而季皋同年风节岿然。今以移赠”。时郑李并在沪上。

郑这部日记,一直记到1935年他病亡于长春为止。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劳祖德整理,劳氏工作做得很细致。中间没有断缺或作者的涂改,浑然为郑氏一生如实纪录。其中所记以至只字片语,都可资考证或话柄,我甚珍视之。庞然五大册,忽见升诗两首,遂草此文,尚有升《讨袁檄文》,也赖郑抄入日记。以后拟次第?绎论述之,爰从此篇开始。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七日。

升允临《麻姑仙坛记》屏跋

升公此书不知作于何时,款惟书“彤轩大兄大人正   吉甫弟升允”。文中仪字不缺笔,知在光绪年。名下钤印二,一为“多罗特氏升允”白文,一为“素盦海外书”朱文。彤轩不审何人。公光绪年间曾充使欧随员,疑此屏作于彼时。公书出入颜褚,观其下笔命意,一毫不苟,可见公生平大节。宋人每从书法中觇人,于公益信。予箧中曾有公晚年函札数通,皆致先祖者,字已近褚,皆短札,言简意远,已亡于文革中。此外惟见题张少轩书忠字信笺数字。此屏幅在邈园叔祖许,不知何从得之。去年仲安姑以付予收藏。爰请守成契友为装成而识之如此。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最后评赛金花

赛金花出身安徽徽州,有姓赵姓曹两说,入娼门后取姓富,后又改傅。祖与父皆为市井中人,祖母治家严,母潘氏,后随女终身。

刘半农商鸿逵多事,看了《孽海花》小说,为要求实,特亲访赛,写了《本事》,但对赛的口述觉得不满意,因其中多矛盾。刘半途因病逝世,商勉强写就。再过几年,赛本人也逝去了。

综合《赛金花本事》这本资料看,她的自述中漏洞极多。第一,生年不实。据自述,堕落才十四岁,嫁洪回京才十七岁,根本不合事实。依事理,为娼妓走红,必须二三年后,洪以大魁又连放学差,既有声望又有钱,能纳娼作妾,则赛亦必在二十以上。当日洪家以凤冠霞帔娶回家,外面也许弄不清娶的是什么人,碰巧洪放了外差,家里夫人不愿跟着上任,赛遂冒夫人名义,这里很有说头。以宝廷纳船妓作妾为例,不好索解。也许宝廷名涉清流,为太后所恶,又是旗人,须从严议处;洪是汉人,春风得意,带妾充夫人出洋,竟不罣吏议。可见宝倒霉,洪却走红运。其实洪不是政治家,不但思想陈腐,又是书呆子,出洋后弄出外交事故,以身死收场。赛随洪出洋三年,洪死时年五十五,则赛亦必过了二十,非二八年华。曾朴《孽海花》描写他在国外已露丑声,事实上不可能。对外使节不能马虎,洪为人既非常古板,又痛恶学洋,叫属员为大使夫人站班,引起抗议,正说明洪是维护体制的人。曾说赛和外国人跳舞,赛是缠脚的,如何跳得起来?他自己已作辩解。大概赛在外洋时,除给馆内办酒席作招待,就是过她公使夫人生活,有时学点德国话,仗她年轻聪明。第二,赛在北京洪家,由于老夫少妻,可能有过丑事,自己当然也不好说。主要是洪和赛性情不同。洪是古板人,封建思想很深,赛则自小就喜欢热闹,不甘寂寞,但不一定像小说描写的那样。洪死后,洪家不愿留赛,看情形她也不能守。她和洪的感情是台面上的,不出于内心。洪说,他自己先死,不能偕老,打算给她五万两银子作赡养费,却被人骗去,没拿到手。平心说,洪这件事还有怜香惜玉的人情味,骗钱的事出于洪家人,也不出奇。第三,赛即离开洪家,生活无着,只好再下水。她毕竟是女人,又年轻,不得不找个当家的来应付,所以和孙三搭伙,搭伙实际就是姘靠。赛对孙,只说人不好看,身体魁梧,轻描淡写几句。实际赛跟孙时间不短,无奈孙只是一名戏子,不成气候。认识人一多,最阔气的数杨尚书立山和德巡抚馨了。赛人虽聪慧,但在国外社交,只限于集会时与对方鞠躬握手而已,在场面上见过俾斯麦,与瓦德西则未必见过。后来庚子联军之役碰见,瓦听部下报告,惊赛能德语,遂有了托办军粮一段所谓赛瓦关系。根据丁士源齐如山两人文字作旁证,赛的德语只能一般会话,岂能与瓦入幕长谈,且在仪鸾殿上共寝?如和瓦常接触,且有特殊关系,则宫禁瓦可以带他到处畅游,何必还要借重丁士源呢?这都是赛随口乱吹,且樊氏之《彩云》二曲与曾氏小说也都承认是传闻或游戏笔墨。曾氏曾在洪家见过赛,叫他小太师母,谈不上有过爱情,写小说的笔逢场作戏,不顾事实。第四,赛买姑娘办班,身充鸨母,兼操淫业,对人碍难启口,故不能无保留。所买姑娘殉情而死,或云赛虐婢死,姑勿论是妓是婢,但凡迫人作皮肉生涯的人,没有不狠心的,鸨母虐待妓女也是常事,不必去研究。赛在狱中一段时间,据我听当日在刑部任司员的荣叔章厚说,赛在狱也知道她在京中有了名声,凡来监看她的人,非常大方(当日荣仅说到此),结果由于花钱运动,得以出监。这时京城和洪钧有交谊的如孙家鼐陆润庠(陆是洪下科状元,又是亲家),觉得赛流落如此,有伤洪家体面,建议押解回籍。赛在志得意满之时连受打击,觉得自己何以还不如凤灵能以死殉情?此时才感到开妓馆不是办法,不如嫁人,以了一生。此后赛嫁过两人,一为京浦铁路一个小职员,一说姓曹,一说姓黄,其详都不甚悉,且又先死;一为金溪魏斯灵,乃国会议员,早有妻室,娶赛属于外室性质,但手续比较齐备,所以赛自称魏赵灵飞,即灵飞之名,也是嫁魏才有的,时已在民国五六年了。没有几年,魏又病殁,赛真如她自己说的命苦。在这以前,她母亲死了,魏家又不能收留她,弄得她举目无亲。随她不去的只有老仆妇顾妈,到老未离。

赛堕落娼门,一生遭际甚奇。最早是公使夫人,尚是二十几岁的女人,虽出过洋,见过些世面,但毕竟知识有限,只是靠她还有点天资,在困难的当前能应付过去。奈她地位卑微,虽艳帜高张,又结识了许多阔人,如命运好,也只是做人家姨太太。孰知从上海回到北京不久,就碰上义和拳之乱,差一点性命不保,幸亏会几句德国话救了她,一个小脚女人能骑马也属罕见。那时德军远来乏粮,无法度此难关,北京人最怕外国兵,赛因会德国话,又从德兵手里得了德国军旗,挂在门前,可免骚扰。赛又做了晓谕,市面获得一时平安,不知何时来了个卢玉舫,是赛的狎客,赛好男装,和赛拜过把子,遂有赛二爷之称。这件事似乎不是赛的捏造。不过卢来历不明,后来也无声无息。

我已两度写赛金花,此为第三次。我是最不相信小说的,故对《孽海花》作者不抱同情。赛出身娼门,只以遭逢拳变,能在社会上露脸,受人吹捧。刘商好事,听其自述,以水分多,

(罗继祖,已故,吉林大学教授,历史学家。)

古人,不复能起而相质矣。丙子十月末。

不能满意。吴德铎汇集诸家之说为《赛金花本事》,使我得据以成此文。今刘商与吴先后成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