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解放六十周年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总序
一个女报务员的日记
蚕花
路障
后窗
敬礼!妈妈
阵痛
除夕夜
干草
蓝天呼唤
年年相见处
夫妻粉
那一片泽地的芦草
无限乐观的错觉
空白地带
陈麦子你别发芽
石磨
秋歌
漩涡
七色潮
花季
台阶
老尤之侃(小小说二题)
八月
马凯的钥匙
谁能让我忘记(小小说二题)
后记
您的位置:首页地方文献大连优秀文艺作品
漩涡
作者:王生田
    河水款款地流来,很有几分悠然。水是很清的,也很灿烂,被太阳或月儿照着,晃着粼粼的光。河水流到崖下,就变得幽幽地绿,翻着螺旋形的涡。看一眼,便知水是很深了。崖是很陡的,峭壁般地耸去,有各样形状的巨石,仿佛悬在上面,让人担心随时都会砸下来。崖上面有座庙,叫龙王庙。那庙,已破败到几近荒芜。庙的周围,有树有草,疏密杂落,看去也极有景致。
    来了一个人,却不是观风景。
    他蹲在岸边,蹲在崖下的一块礁石上。看去,他有三十几岁,清清秀秀的一张脸,高挺的鼻梁上架着眼镜,就显出一副斯文的模样。人们叫他刘乡长。他是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当上副乡长,后来又当了乡长。
    刘乡长的称谓,是小镇上的人叫的。小镇的人都这么叫着。
    这是个秋天的早晨,荡一股凉凉的微风,草叶的声音沙沙,似有若无。太阳刚刚升起来。湿漉漉的水气,还在岸上苍茫地飘散,透着一股河腥气味。寂静中,听得见小镇上的声音,如烟如缕,听着很近,又很遥远。脚下,汩汩的水声潺湲。
    乡长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一个孩子,一个头发上扎着红色蝴蝶结的女孩,看去也就四五岁,是他的女儿。孩子很听话,蹲在距离爸爸挺远的岸边,看着爸爸在那块礁石上摆弄着几个瓶子。
    乡长是来炸鱼的。
    这崖下的水深,有很多的鱼,且有大鱼,都说是个鱼窝子。还有螃蟹,有鳖。早些年的时候,镇子里有的人家靠捉鳖就把日子过得很滋味的。鳖俗称王八,补气养血,滋阴壮阳,益寿延年,卖得好价钱。那螃蟹也很多,秋天的末尾,是捉螃蟹的黄金季节。这季节也正是螃蟹肥的时候。人们割些地边的高粱  子,连秸秆儿带穗子扭起来,编成一条粗粗长长的绳索,像条缆绳,下到崖下游的河水里,从岸这边拉到岸的那边,拴到一根根锲在河底的木桩子上。待夜里拿了灯笼,蹚进河水里,顺着那绳索照,就看到螃蟹爬在那绳索上。河里的螃蟹不同于海螃蟹,盖子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两只大甲上长一层细细密密的毛,绒儿似的,呈青泥色。螃蟹看到灯笼的亮光就不动了,就被捉进筒子里。于是,镇子里人家的饭桌上就有了煮得红红的螃蟹;也有用盐水卤了吃的,下饭。讲究的人家,杀一只鸡,熬出鸡汤,放盐,放各样味料,待鸡汤凉下来,就把养在水里的螃蟹捞出,放进鸡汤里,让螃蟹喝个饱,然后螃蟹就死了,被封进一个坛子里。过些日,再从坛子里把螃蟹捞出来吃,那味道就格外鲜美了。现在小镇上的人讲起那螃蟹的各样吃法,有的人抑或会淌下口水来。这条河曾是很富有的,馈赠给了人们好多。只是这些年,水里的螃蟹和那鳖是很少见了。鱼还是有的,但也不像早些年那样多了。这崖下常常响起闷哑的炮声。人们将炸药装进瓶子里,再安上雷管和导火索,用黄泥把瓶口封得严实了,就可以炸鱼。先把导火索点燃,然后,把瓶子扔进水里,轰地一声闷响,不一会儿,河面上就飘起鱼来,翻着灿灿烂烂的银白色的肚皮。那鱼,有的被震昏了,有的被炸死了。这时候,就可以用拴在一根长杆上的网兜,把那漂在水上的鱼捞出来。
    乡长却是第一次来炸鱼。
    昨天,乡长接到县长秘书打来的电话,说县长今天来他这个乡里检查工作。县长来了,总要吃顿饭的。上面却又有文件,三令五申地不准许搞宴请。乡长就想到炸鱼,可惜的是那鳖和螃蟹很难弄得到了。不过桌上有几条新新鲜鲜的大鱼,这也能说过去。而且他要告诉县长,鱼是他从河里搞来的,这样,不仅是县长,谁也不会说出什么了。   
    乡长没有惊动任何一个人,自己带着女儿悄悄地来了。时下,乡政府已没有多少事。土地早承包了。现在的山野田间,高粱红,大豆黄,他就更有些悠闲的时间了。
    乡长没有炸过鱼,却是看过的,知道怎么搞。不过,亲手来摆弄炸药这玩艺儿,心里还是有些毛毛的。他摆弄着那几个瓶子,脑袋里似乎想了很多的事。   
    河水在他脚下汩汩地流,汪汪地亮,拍击着他屹蹴的那块礁石,响着啪啪叽叽的声音,就把那礁石舔得湿津津,偶尔溅起些水珠,散开去,便灿烂得珍珠一般。
    岸上依旧好寂静。纱样的一层薄雾,缠绕在岸边的白杨树间。小镇上飘来的声音,仍是如烟似缕。岸上的龙王庙,静寂地兀自立着,很孤独,依然是那荒芜的样子。
    乡长抬起头,看看崖下那幽幽绿汪汪亮的河水,看看河水翻起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对面岸上是浪般腾起的连绵的山峦。
    乡长终于划燃了一根火柴,在触点露在瓶口外面的导火索。火药“哧”地一声,就冒出股黑烟,却没有燃起来。乡长怀疑导火索受潮了。他用手捏捏那火药已经空了一截儿的导火索,随后把瓶子放到身后,又拿过一个瓶子来,接着又划燃了一根火柴。这时候,蹲在远处的女孩叫起来:“爸爸,冒烟儿了,冒烟儿了……”
    乡长恰巧点燃了第二个瓶子上的导火索,白炽地一闪,就响起哧哧的声音,导火索燃起来,冒出淡蓝色的烟。他正要把手里的瓶子往河里扔,就听轰地一声响。在那一瞬间,他是听到这声响了。他一定是听到了。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响。就是血,就是肉,碎石般地飞溅去。
    乡长被炸死了。
    寂静的河岸上就响起女孩尖细的哭叫声。河水呜呜咽咽地流,空冥地流向前去。崖下那幽幽绿的水,依旧地翻着漩涡。
    后来那女孩说,她是看到爸爸屁股后边的那个瓶子冒烟儿了。她说她喊了,爸爸没听到吗?孩子一边哭一边告诉人们。
    乡长是这样被炸死的。
    噩耗传开,如同塌天,乡政府里的人和小镇上的人,顷刻便涌了一岸,膀挨膀地挤到那崖下。
    这时候,县长还没有来。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者,长得鹤发童颜,风里,胡须飘飘。他望望崖上的龙王庙,叹出一声,他说乡长不该来炸鱼,乡长的爹就死在这崖下了。
    手里的一根龙头手杖,就敲得礁石嗒嗒地响。
    人们默不作声,沉静里尊敬着老者,望望崖上的庙。
    河很孤独地流,茫茫地寂寥。
    年纪大些的人,都还记着乡长的父亲,记着乡长的父亲是死在这里的。
    乡长的父亲水性极好,浪里是个赤条条的汉子,就是在这崖下的漩涡中,也是翻上钻下,活灵得很,常常看得岸上人木雕泥塑般地张了嘴。
    那一年,从上面来个干部,小镇上的人叫“大官儿”,坐一辆蓝瓦瓦的小车。那时候小镇上的政府不叫乡,叫公社。公社的头头们就组织人下河里捉鳖。那一年正是饥荒年,天灾人祸,闹得粮食就金子般地珍贵。人们饿得面黄肌瘦的,好多人走起路来都蹒跚。公社的头头们想出个办法,蒸了些苞米面窝窝头,装在一个大笸箩里,抬到河边,自然是下河里捉鳖的人才能吃。那时候的窝窝头在饥饿人的眼里是金黄的,看一眼就要淌口水。真就来了很多的人。有好多的人,也是少不得乡长父亲的。
    乡长父亲是个捉鳖能手,在小镇上已是闻名遐迩了。很多人都看过他捉鳖,那是个极精彩的表演。只见他突然将头扎进水中,出手就把一只鳖捉拿上来,手指掐着鳖肚,那鳖便是老老实实地给擒了。看的人,就啧啧作声。秋末的季节,河水凉得扎骨,透着股寒气。从河水里出来,湿漉漉的身,即刻间就涌起一层鸡皮疙瘩,冷得人磕牙。有时候,乡长父亲就带一把刀,爬到岸上后,把鳖摆正了,就用左手的一个指头去逗引。鳖被逗得急了,头就从壳里猛地探出来,这时候,乡长父亲便一刀剁下去,砍掉了鳖的头,然后就抓住鳖脖子,喝那一腔热乎乎的血。鳖血大补。小镇是没有第二个人敢这样杀鳖的,若一时迟,便会给鳖咬了。鳖咬一口,入骨三分。那东西,看着挺笨的却是个极诡谲的精灵,头从壳里探出来的一瞬间,是箭一般的。人们杀鳖,都是拿根筷子逗引,谁也不敢伸了手指头。乡长父亲捉鳖杀鳖的招招式式,在小镇上确使人人钦服。
    那一天也是涌了一岸的人,后来又都挤到这崖下。饥饿的眼睛,都盯住了那一笸箩金黄的窝窝头。
    乡长父亲来了,抱着膀子,摇摇晃晃地走,到了崖下,瞟一眼幽幽绿的河水,又看看那一笸箩的金黄,然后走过去,抓起一个窝窝头就咬了,大口小口地咽进肚里。他连着就狼吞虎咽地吃下了十几个。
    有个头头儿蹭到他身边,堆一脸的笑说:“下了吧?”
    乡长父亲转过脸,提一个条件,说捉得一只鳖给五个窝窝头。
    他是想着家里的老婆和孩子。
    那头头儿急忙点着头说:“使得,使得。”就又说:“下了吧?” 乡长父亲抱起膀子,打了个长长的嗝儿,就站到一块礁石上,看河里的漩涡。
    秋风已经起了,凉嗖嗖地刮。
    乡长父亲站在礁石上,忽然就显得很悲壮。神色沉沉的脸庞,雕塑出来一般的严峻。片刻,他扭转头朝众人看一眼,就几下子脱了衣服,一甩,便一头扎进那幽幽绿的河水里了。
    岸上人都凝了神地看。
    不一刻,水花儿一翻,乡长父亲就从水里钻出来,就朝岸上甩去一只鳖。随即,他一抡臂,就又扎进水里……
    连着甩到岸上几只鳖。
    看的人无不惊叹。
    乡长父亲有些老了,好久没做这水里的营生了,且那身子瘦的,肋骨已是条条可数,却还有这般水性,翻上钻下,仍是赤条条的一个浪里的汉子。
    然而人们谁都没有想到,乡长父亲再次潜进水里后,就再也没有钻出来……
    好久,岸上的人只是看那漩涡。
    乡长父亲死在这崖下了。
    乡长也死在这崖下了。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