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内容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论社会转型期馆员的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建设
“中国历史文选”课应定位于多功能
《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
《淮南子》廉政理论撷英
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述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提要
传统目录学表微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
保护典籍,致力经史——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
孟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20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
对于《太平广记》的整体文化观照
《奉天通志》征引书目辑录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
金毓黻赴日搜求东北史地文献考略
旧志整理要注重点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
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纲
两汉乐赋中所见音乐理念的新突破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
试论王应麟的文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钱 穆 的 考 据 学 思 想
钱大昕的汉学、宋学和清学观
钱大昕在新、旧《唐书》研究上的成就
《清史稿•徐邦道传》释证
试论费宏政治生活三事
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学的成就
《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点校商榷
谈 古 籍 注 释
探讨唐朝对营州(辽宁)的统治
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
西夏文献资料述略
鲜卑石室祝文辨疑
谢圣纶与《滇黔志略》
从《徐乃昌日记》考论随庵金石收藏特色
玄学思潮与东晋南朝史学
关于颜延之《庭诰》的几个问题
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中原典籍的入辽及其贡献
钱穆论朱熹
唐代男女初婚年龄的历史变迁
和諧原理三題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
易学特点
孔子不是民主的敌人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論利瑪竇傳教模式的歷史意義
面向世界:后“五四”时期一个倾向的延续
学术上白手起家的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羅振玉在近代書法史上的地位
羅振玉父子對西夏學的貢獻
王國維《詠史二十首》手寫本的文獻價值
廖季平先生的经学传承
王献唐年谱
论书目的学术史价值
雍正帝与《龙藏》
明末版权史事钩沉——崇祯十三年金陵石啸居刻《四书大全辩》卷首版权文件十四通读后
“绝代坊贾”陈济川和孙殿起
顾廷龙晚年的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
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
讀錢罪言
敦煌本《壇經》錄校三題
《左传》疑义新证
《盐铁论》可与《史记》互证“实录”
《宋史•李性传传》考补
殷墟甲骨祭祀卜辭中“伐”與犧牲關係考
“士伍”本义与赵至身分之谜
酂侯萧何封地考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述评
歆、莽关系新论
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
论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皇权嬗递及其间宦官权力的变化
漢代社會的讀書生活
汉赋与制度
诔文写作与亡者悼念——《世说新语》与《文心雕龙》研究札记
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钱大昕的天文历法研究成就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通才、絕藝與淒美戀情——关于姜夔的二三断想
论方拱乾诗及其家法的递嬗
由大历史而小历史:20世纪长篇传记发展鸟瞰
書藝旁徵
想象与意象表达: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泛化对应关系
《虹月楼记卷》和冯子振墨翰
內藤湖南的史觀與史論──基於對其《支那史學史》的分析
蔡元培先生的一篇佚文——《历史学派经济学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成书年代考
明代西洋三书的世界性意识 ——读《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的版本鑒定
大連著述考略
殖民统治与医疗:罗子珍编《西藏药材蒙藏汉名录记》
您的位置:首页大图出版物
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資料隨錄
作者:吳 格
一、引 言
    日本東洋文庫新近入藏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資料》(下簡稱《編纂資料》。分類號:X1/3-B/42。登錄號:369376),凡六函88冊,分爲“研究所”(三函四十八冊)、 “書目”(三函四十冊)兩部分。其書高26.5釐米,寬20釐米,封面(底)單葉磁青布拓裱,與内(底)封葉粘連,四眼雙綫裝訂,上下書背包角。各冊均訂爲五十葉左右,十二行紅格稿紙(版匡高17.1釐米,寬34.2釐米),四周雙欄,文武邊,白口,版心有朱長方墨丁,全書統一型制(見圖□)。

    此批資料之性質,屬於民國二十至四十年代原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下簡稱“研究所”)組織編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下簡稱《續修提要》)時遺存之“交稿記錄”(“研究所”部分) 及“書目記錄”(“書目”部分)。所謂“交稿記錄”,即各撰稿人所交提要稿之篇目及時間記錄(見圖□);所謂“書目記錄”,即各撰稿人與研究所擬定之提要書目(見圖□)。以上兩種記錄,均以人立冊、人各一冊(或兩冊),分別著錄《續修提要》篇目一万三千餘種、書目一万九千餘種。根據記載,《編纂資料》於1945年由研究所方面向國民黨教育部特派員沈兼士先生完成移交,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圖書館收藏,建國後遞藏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目前正在進行之《續修提要》整理,係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所藏《續修提要》原稿(1998年齊魯書社影印本),並取同出一源之《續修提要》油印稿參校。由於《續修提要》稿總數有三萬四千餘篇、涉及撰稿人七十餘名,各篇提要稿之具體撰人,尚存部分空白及誤綴。利用“交稿記錄”與“書目記錄”,對於確認《續修提要》各稿著者,首先可收比勘之效。鑒於《續修提要》編纂史研究尚屬起步,有關檔案及資料尚未公開或已流失,《編纂資料》之發現與利用,對於了解《續修提要》編纂原委及相關人事,具有重要參考作用。玆據筆者於東洋文庫檢閲《編纂資料》之筆記,逐冊介紹如次,覆查校核所得,附識其後。

二、關於《續修提要》“交稿記錄”

    《續修提要》“交稿記錄”四十八冊,封面左上、右下方各貼紅色紙籤一方(白紙襯邊),上籤書撰者姓名一行(或書字號而旁注本名,或姓名前後加“編纂(著)者”、“提要目錄”等字),格式略存差異;下籤書“研究所”三字,各冊一律。書根及書背分別以鉛字鈐印撰者姓名。各冊均自次葉始書寫,每葉以鉛筆畫爲六欄,欄目分題如下(見圖□):
(一)某部某類(注明所錄圖書之類屬,如“史部/詔令奏議類”),
(二)書名(注明所錄圖書書名,如“御製孝獻皇后行狀一卷敕撰傳”)
(三)版本(注明所錄圖書版本,如“松鄰叢書本”)
(四)撰人(注明所錄圖書著者,如“清世祖製行狀,金之俊敕撰傳”)
(五)收稿日期(注明提要稿收到日期,如“七月廿二日”)
(六)附注(注明提要稿係屬撰稿人某年某月份之稿,如“二十年七月份”)

第一函十六冊(東洋文庫編號:研一①)
第一冊
王式通(封面左上紅籤,下同,從省)/ 研究所(封面右下紅籤,下同,從省)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王式通”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4
著錄: 
《御製孝獻皇后行狀》起,至《程中丞奏稿》止,凡三十六種。
收稿日期:
   [二十年]七月廿八日(二十年七月份),八月十九日(二十年八月份),八月廿四日,九月廿一日(二十年九月份)。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史部詔令奏議、目錄類著作。附注欄記有“著錄”、“存目”等語。檢《續修提要》原稿,王式通所撰提要存三十六篇,與此交稿記錄悉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0.9”,知王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年九月,此爲《續修提要》早期成稿。

第二冊
王孝魚  提要目錄/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王孝魚”題名。
著錄:
全冊空白無記錄
格按,本冊無王孝魚所撰提要交稿記錄,又“書目記錄”第六冊封面原題“王孝魚先生”,復經鈎乙,改爲他人姓名,可知王氏參與《續修提要》編纂曾中輟。今檢《續修提要》稿本,王氏所撰提要稿存五十篇,多屬子部儒家類著述,交稿當晚於此冊登錄之時。

第三冊
王重民/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王重民”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11
著錄:
《紹興府志校記》起,至《鶉野堂詩徵》止,凡九十三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七月三日(廿三年七月份)、七月十八日;
[二十四年]十月三十日(二十四年份);
[二十五年]五月廿五日(二十五年份),八月廿四日;
[二十六年]五月一日。
格按,本冊所錄分屬各部,多與敦煌文獻、太平天國遺書及《四庫》禁書(稱“禁書類”)有關。檢《續修提要》原稿,王重民所撰提要存一百一篇,較此交稿記錄略增數種。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5”,知王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五月。

第四冊
江瀚/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江瀚”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7
著錄:
《古文尚書馬鄭注》起,至《蜀龜鑒》止,凡八百七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年]七月十七日(二十年七月份)、八月十九日,九月二十一日(二十年九月份)、十月十七日,十月二十二日(二十年十月份),十一月十四日(二十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四日;
[二十一年]一月十六日(二十一年一月份)、二月十五日(二十一年二月份),三月十五日(二十一年三月份),四月十六日(二十一年四月份),五月九日(二十一年五月份),六月七日(二十一年六月份),七月十九日(二十一年七月份),八月十三日(二十一年八月份),九月十七日(二十一年九月份),十月十八日(二十一年十月份),十一月十日(二十一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二日(二十一年十二月份);
[二十二年]一月十九日(二十二年一月份),二月十六日(二十二年二月份),三月十二日(廿二年三月份),四月廿日(二十二年四月份,接第一冊),五月二十九日(二十二年五月份)、六月十二日(二十二年六月份),八月六日(二十二年八月份),九月九日(二十二年九月份),十月十二日,十一月十五日(廿二年十一月份);
[二十三年]一月十六日,二月九日(廿三年一月份)、二月二十六日,三月十五日,四月九日,五月十日,廿三年六月份(廿三年六月份),七月份(廿三年七月份),廿三年八月份,九月份(二十三年九月份),十月二日(十月份),十一月七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日(廿三年十二月份),十二月十七日;
[二十四年]二月二日,三月九日,四月四日,五月十日,五月三十日,七月八日,八月六日,九月二十三日,十月九日,九月三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十二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經部各類及史部別史、雜史、地理、政書等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江瀚所撰提要存七百四十二篇,與此交稿記錄略有出入,可供比勘。冊中所記收稿日期偶有參差,又“二十四年二月二日”交稿之“《京口三山全志》十二卷”至“《武夷山志》二十四卷”二十條,因鈔寫重複勾除,可知“交稿記錄”係據交接時清單等謄鈔。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4.12”,知江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

第五冊
向覺民/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向達”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16
著錄:
《外國事》起,至《續高僧傳》止,凡五十三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九月份(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二十四年份),五月三十日,九月五日,九月三十日,十月八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有關中西交通史著作,分屬子部釋家、道家類,史部地理等類。檢《續修提要》原稿,向達所撰提要存五十四篇,與此交稿記錄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4.10”,知向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四年十月。

第六冊
沈兆奎/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黑色鉛字鈐印“沈兆奎”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40
著錄: 
《曾惠敏公奏議》起,至《退思初定稿》止,凡一百七十八種。
收稿日期:
[二十五年]三月十三日(二十五年份),四月二十一日,五月二十五日,六月二十日,六月二十九日,七月二十七日,八月十二日,八月二十五日,九月十一日,九月十八日,十月七日,十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三日,十二月十日,十二月廿一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一日,一月十九日,一月二十二日,二月四日,二月六日,三月九日,三月二十五日,四月十二日,四月二十一日,五月十四日,五月二十日,六月二十六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史部別史、載記、傳記、地理、詔令奏議等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沈兆奎所撰提要存一百七十八篇,與此交稿記錄悉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6”,知沈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六月。

第七冊
編纂者  吳廷燮/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吳廷燮”題名。封底白紙籤脫落。
著錄:
《清秘述聞》起,至《儀禮經注一隅》止,凡六百二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月廿五日(廿三年),十一月五日,十一月十五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二月七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二月廿九日;
[二十四年]一月十四日(廿四年一月份),一月廿八日,二月二日,二月十三日,二月廿七日,三月十一日,三月廿五日,四月二日,四月十五日,四月三十日,五月十三日,五月二十七日,六月十四日,六月二十九日,七月十六日,八月二日,八月二十六日,九月九日,九月二十日,十月三日,十月二十一日,十一月七日,十一月二十二日,十二月二日,十二月二十七日;
[二十五年]一月十三日(廿五年份),一月二十一日,二月六日,二月十七日,三月三日,三月二十日,四月十日,四月二十四日,五月十二日,五月十七日,六月十三日,七月一日,七月二十日,八月七日,八月二十五日,九月十一日,九月二十六日,十月十四日,十月二十六日,十一月十三日,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十六日;
[二十六年]一月四日(廿六年),一月十九日(二十六年份),二月三日,二月二十二日,三月六日,三月二十日,四月一日,四月十八日,五月二十日,六月四日,六月十八日,七月五日,八月廿八日,九月十日,九月廿七日,十月十一日,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十六日,十一月廿九日,十二月十三日,十二月二十七日;
[二十七年]一月十二日,二月九日,二月廿五日,三月十四日,三月廿九日,四月十五日,四月廿七日,五月十二日,五月廿七日,六月十一日,六月廿四日,七月八日,七月廿三日,八月八日,八月廿三日,九月六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史部正史、紀事本末、雜史、職官、政書、詔令奏議、史表、傳記等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吳廷燮所撰提要存八百五十三篇,較此增經部禮類、子部兵家類等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7.9”,知吳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七年九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八冊
編纂者  吳寄荃/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吳燕紹”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4
著錄:
《西藏志》起,至《藩疆覽要》止,凡五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一月五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
[二十四年]六月七日(二十四年份),八月二十四日,十二月十八日;
[二十五年]一月八日(二十五年份),一月廿一日,三月二日,三月二十四日,四月十五日,四月卅日,六月十日,八月十七日,九月廿八日,十一月九日。
格按,封面題名“吳寄荃”鉛筆旁注“燕紹”。本冊所錄多爲邊疆史地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吳燕紹所撰提要存四百二十篇,較此增子部兵家及史部雜史、地理、方志、詔令奏議、政書等類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11”,知吳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九冊
吳承仕/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吳承仕”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9
著錄:
《儀禮經注疑直輯本》起,至《增訂周易本易補》止,凡六十二種(六種抄重)。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七月份(二十三年七月份),八月份(二十三年八月份),九月份;
[二十四年]二十四年一月份,二月十四日,三月十八日,四月十五日,六月七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三日,八月十三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經部易類、子部雜家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吳承仕所撰提要存六十二篇,與交稿記錄悉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4.8”,知吳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四年八月。

第十冊
何小葛/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何小葛”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8
著錄:
《成都縣志》起,至《夾江縣志》止,凡二百八十七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
[二十四年]一月卅一日(二十四年份),七月六日,七月十八日,八月十三日,九月四日,九月十一日,十月十六日(廿四年十月),十一月十八日;
[二十五年]一月四日(二十五年份),一月十三日,二月六日,三月十九日,六月十一日,七月六日,八月七日,九月二十二日,十月廿一日,十月十五日,十一月廿三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五日,一月廿八日,二月八日,三月十一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四川省方志。檢《續修提要》原稿,何小葛所撰提要存二百八十七篇,與此交稿記錄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3”,知何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三月。

第十一冊
編纂者  何澄一/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 “何澄一”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12
著錄:
《南海縣志》起,至《永春州志》止,凡一百七十七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七月份(廿三年七月份),八月份(廿三年八月份),九月份(廿三年九月份),十月二十四日,十一月十三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四日;
[二十四年]一月十二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二月十一日,三月五日,四月六日,五月二十一日,六月廿四日,八月二十四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二月十八日;
[二十五年]二月十日,八月十四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廣東、廣西、福建三省方志。檢《續修提要》原稿,何澄一所撰提要存一百七十七篇,與此交稿記錄悉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8”,知何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五年八月。

第十二冊
余紹宋/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余紹宋”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49
著錄: 
《圖彙寶鑑續編》起,至《常惺惺齋書畫題跋》止,凡三百八十三種。
收稿日期:
[二十五年]十一月二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未收余紹宋所撰提要。余氏所撰《書畫書錄解題》著錄自漢以來歷代書畫論著甚富,出版於民國二十一年。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11”,知余氏此冊交稿於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所撰提要一次交稿近四百篇,或即據《書畫書錄解題》修改而成。

第十三冊
編纂者  尚秉和/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尚秉和”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46
著錄:
《九家周易集註》起,至《易内篇》止,凡二百四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六年]八月十七日,九月十八日,十一月二日,十二月七日;
[二十七年]一月二十二日,二月廿四日,四月五日,五月卅一日,七月五日,八月廿五日,九月十三日,十月十一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經部易類、子部術數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尚秉和所撰提要存三百七篇,較此交稿記錄增加。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7.10”,知尚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七年十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四冊
編纂者  周叔迦/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黑色鉛字鈐印“周叔迦”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6
著錄: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注解》起,至《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疏》止,凡一百九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一月八日(二十三年份),十二月十日;
[二十四年]二月二日(二十四年二月份),四月十一日,六月二十九日,八月八日,八月二十九日,九月十日,十月二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十一日;
[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二日(二十五年份),六月一日,七月二日,八月十一日,十月十三日;
[二十六年]一月廿一日,五月十九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子部釋家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周叔迦所撰提要存五百十八篇,較此交稿記錄增加。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5”,知周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五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五冊
柯紹忞/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柯紹忞”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
著錄:
《周易鄭注》起,至《澹園詩續編》止,凡一百九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年]七月十八日(二十年七月份),七月廿四日,八月十三日(廿年八月份),八月廿四日,八月廿七日,九月十日(二十年九月分),九月廿四日,十月廿二日(二十年十月份),十一月四日(二十年十一月份),十一月廿三日,十一月廿六日,十二月廿一日(二十年十二月份);
[二十一年]一月廿二日(廿一年一月份),二月廿三日(廿一年二月份),三月十六日(廿一年三月份),四月一日,四月十六日,五月九日,五月十七日(二十一年五月份),六月廿一日,八月廿二日(二十一年八月份),九月廿三日(二十一年九月份),十月廿四日,十一月廿二日,十二月二十日;
[二十二年]廿二年一月十九日(二十二年一月份),二月十四日(二十二年二月份),|三月十日(廿二年三月份),四月廿日(廿二年四月份);
[二十五年]一月八日(二十五年一月份),(廿二年三月份)。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經部易類著作,又有少量史部金石、集部清別集類提要。檢《續修提要》原稿,柯紹忞所撰提要存一百八十三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1”,知柯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五年一月。

第十六冊
胡玉縉/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胡玉縉”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5
著錄:
《周禮三家佚注》起,至《周禮摘箋》止,凡九十一種。
收稿日期:
[二十年]十二月廿一日(廿年十二月);
[二十一年]二月廿二日(廿一年二月),四月廿二日,五月廿一日,六月廿二日,七月廿二日,八月廿二日,九月廿一日,十月十一日,十月廿二日,十一月廿九日;
[二十二年]一月廿日(廿二年),一月廿八日,二月廿一日,二月二日,三月廿一日,七月廿一日,八月廿一日,十月廿一日,十一月廿一日,十二月廿二日;
[二十三年]一月三十日(二十三年一月份),六月份;
[二十四年]一月八日(二十三[四]年一月份),四月卅日,五月十六日,七月十九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經部禮類著作(一種入史部典禮類)。檢《續修提要》原稿,胡玉縉所撰提要存八十五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4.7”,知胡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四年七月。胡氏學殖深厚,畢生致力增補《四庫提要》,撰有《四庫全書總目未收書目提要續編》、《清人經籍題跋》等,其自撰稿本中未收入以上提要。

第二函十六冊(研一②)
第一冊
高潤生  提要目錄/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高潤生”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8
著錄:
《養羊法》起,至《蠶桑織務紀要》止,凡一百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五年]二月十八日(二十五年份),三月十三日,三月十五日,四月十一日,五月五日,五月二十九日,六月十五日,六月十九日,七月十日,七月二十九日,八月十七日,八月三十一日,九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二日,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一月廿四日,十二月十二日;
[二十六年]一月六日(二十六年份),一月二十二日,二月二十二日,四月五日,五月十日,五月二十八日。
格按,本冊所錄以子部農家類著作爲主,又有少量經部易類提要。檢《續修提要》原稿,高潤生所撰提要存一百五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5”,知高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五月。

第二冊
班書閣  提要目錄/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班書閣”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41
著錄:
《康熙南昌郡乘》起,至《草韻辨體》止,凡六百三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五年份),五月十一日,六月十七日,七月九日,七月三十日,九月二日,九月二十二日,十月十二日,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十四日,十二月十九日;
[二十六年]一月四日(廿六年[份]),二月一日,三月廿日,四月一日,五月一日,五月十五日,六月八日,六月十八日,七月六日,八月九日,九月二十八日,十月十八日,十二月七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江西、河南兩省方志(含遊記),兼及史部、集部等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班書閣所撰提要存一千四百四十六篇,較此增史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等類,子部雜家、藝術等類,集部別集、詩評等類著述,爲《續修提要》撰稿較多者之一。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12”,知班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三冊
編纂者  夏仁虎/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夏仁虎”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7
著錄:
《南畿志》起,至《南游記》止,凡六百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二月七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十二月廿七日。
[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二十四年份),七月十八日,八月五日,八月三十日,十二月五日,十二月二十三日。
[二十五年]三月十日(二十五年份),六月十六日,七月十六日,八月十一日,九月十五日,十月十二日,十一月十四日,十二月九日。
[二十六年]一月六日(二十六年份),二月二日,三月四日,五月二十九日,六月二十四日,八月二十八日,九月二十五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史部傳記、地理類及江蘇、浙江兩省方志。檢《續修提要》原稿,夏仁虎所撰提要存六百十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9”,知夏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九月。

第四冊
夏孫桐/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夏孫桐”題名。封底白紙籤脫落。
著錄:
《黃帝内經太素殘本》起,至《顯志堂稿》止,約三百六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八月份(二十三年八月份),十二月七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
[二十四年]一月四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一月廿八日,三月五日,四月四日,五月九日,六月八日,八月九日,九月九日,十月九日,十一月九日,十二月六日。
[二十五年]一月廿二日(二十五年份),二月十三日,三月九日,四月十日,五月十二日,六月十二日,七月十日,九月七日,九月廿六日,十一月九日,十二月八日。
[二十六年]一月六日(廿六年),二月一日,三月八日,四月十日,五月八日,六月十四日,七月十三日,八月十四日,九月十八日,十月十六日。
格按,本冊所錄以子部醫家類著作爲主,末有清別集數十種。檢《續修提要》原稿,夏孫桐所撰提要存七百五十八篇,子部醫家類以外,清別集提要較此增加。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10”,知夏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五冊
孫海波/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孫海波”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48
著錄:
《漢魏石經殘字敍錄》起,至《集殷墟文字楹聯》止,約五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八月十七日,九月十三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石經、甲骨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孫海波所撰提要存九百餘種,較此增經部易類、四書,史部傳記、金石,子部儒家、雜家,集部清別集、詩評等類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7.9”,知孫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七年九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六冊
孫師鄭/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孫雄”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1
著錄:
《百華絳柎閣詩集》起,至《蔣觀雲先生遺詩》(蔣智由)止,凡一百八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一月九日,十一月八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一月廿六日,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
[二十四年]一月七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一月廿五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二月十一日(二十四年二月[份]),三月九日(二十四年三月份),三月廿一日,四月一日(二十四年四月份),四月十日,四月二十二日,五月十七日,五月二十九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清別集著作。封面題名“孫師鄭”鉛筆旁注“孫雄”。檢《續修提要》原稿,孫雄所撰提要存二百八十篇,較此增史部傳記、子部雜家及清別集等類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4.5”,知孫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又冊内有夾籤鉛筆注云“孫師鄭校至五月廿九止,六至十冊全無(即蔣智由止)”,可知增撰提要有五冊之多。

第七冊
編纂者  孫楷第/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孫楷第”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10
著錄: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起,至《增廣歸元鏡》止,凡四百二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七月份(廿三年七月份),八月份(二十三年八月份),十月三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一月七日,十二月六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
[二十四年]一月廿五日(廿四年一月份),二月十八日,三月九日,四月六日,五月九日,六月十日,七月十七日,八月十九日,九月二十六日,十月三日,十月二十九日,十一月二日,十一月六日,十一月二十二日;
[二十五年]一月四日(廿五年),一月二十一日,三月二日,四月六日,六月一日,七月六日,十月九日,十二月五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一日(二十六年),二月九日,四月五日。
格按,本冊所錄以子部小説家、集部戲曲類爲主,又有河北省方志數十種。檢《續修提要》原稿,孫楷第所撰提要存五百五十二篇,較此增子部雜家等類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4”,知孫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四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八冊
孫曜/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孫曜”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45
著錄: 
《月令氣候圖説》起,至《夏小正私箋》止,凡三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七年]七月廿八日,九月廿八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史部時令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孫曜所撰提要存六十一篇,較此增經部禮類、史部職官等類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7.9”,知孫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七年九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九冊
編纂者  倫明/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黑色鉛字鈐印“倫明(一)”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6
著錄:
《孟子篇敍錄》起,至《尚書約旨》止(未完,接下冊)。
收稿日期:
[二十一年]五月廿一日(廿一年五月份),六月十四日,七月十八日(廿一年七月份),八月十五日,九月十七日,十月十五日,十一月廿八日(二十一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三日;
[二十二年]一月十九日,二月十七日,三月十九日(二十二年三月份),四月二十日(二十二年四月份),六月二十日,七月十八日(二十二年七月份),八月二十日,九月九日(二十二年九月份),十月十九日,十一月二十日(二十二年十一月份),十二月二十日;
[二十三年]一月二十日(二十三年一月份),二月九日(廿三年二月份),三月十五日,四月十一日(廿三年四月份),五月十日(廿三年五月份),廿三年六月份,七月份(廿三年七月份),八月份,九月份(二十三年九月份),十月三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月十二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月十七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一月九日,十一月十七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十二月十八日
   [二十四年]一月十二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二月十三日,三月九日,四月十二日,四月廿四日(二十四年四月份),五月十六日,五月二十九日,六月三日,六月九日,七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八月十六日,八月二十一日,九月十日,九月二十三日,十月十四日,十月二十一日,十一月六日,十一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十二月十三日
[二十五年]一月二十日(二十五年),二月四日,二月八日,三月六日,三月十日,四月二日,四月十七日,五月四日
格按,本冊未完。冊内經部“群經類”《欽定七經綱領》行端鉛筆記“七卷末”,次行“四書類”《考正古本大學》行端鉛筆記“在八卷中”。又史部“傳記類”《史尚書行述》行端鉛筆記“十六卷末”,“詩類”《三百篇詩評》行端鉛筆記“十九卷末”。據此推測,倫氏所撰提要交稿時或已自行分卷。

第十冊
編纂者  倫明/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倫明(二)”題名。封底白紙籤脫落。
著錄: 
(接上冊)《詩問》起,至《香草校孟子》止,與上冊合計共一千七百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六月五日,六月十二日,七月六日,七月十六日,八月七日,八月十五日,九月一日,十月十六日,十一月四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十二月五日;
[二十六年]一月四日(民國二十六年),二月四日,三月五日,四月一日,四月二十三日,五月七日,六月十一日,六月二十五日,六月份,七月一日。
格按,以上兩冊所錄爲經部各類,史部傳記、地理、方志等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倫明所撰提要存一千九百四篇,爲《續修提要》撰稿最多者之一。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7”,知倫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七月。

第十一冊
鹿煇世/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鹿煇世”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42
著錄:
《河防記》起,至《大嶽大和山紀畧》止,凡一百四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五年]五月一日(二十五年份),五月二十一日,六月二十二日,七月二十一日,八月三十一日,九月廿八日,十一月二日,十一月十七日,十二月十四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六日(廿六年)。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地理類河渠之屬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鹿煇世所撰提要存九百九十三篇,較此增史部地理、方志,子部儒家、雜家,集部明別集、清別集等類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1”,知鹿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一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二冊
張伯英/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張伯英”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1
著錄: 
《弘文館帖》起,至《寰宇貞石圖》止,凡四百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四年]一月二十五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二月十八日,三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五日,六月四日,七月五日,八月二十六日,九月三十日,十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二日;
[二十五年]一月四日(二十五年份),二月二十日,三月二十四日,四月二十二日,五月二十五日,六月二十九日,七月二十七日,八月二十八日,十月三日,十一月十四日,十二月七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一日(廿六年),二月三日,三月十五日,四月二十六日,五月廿六日,六月廿六日,九月廿七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子部藝術類書畫、法帖之屬等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張伯英所撰提要存五百二十七篇,較此交稿記錄增多。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9”,知張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三冊
張海若(張國溶字海若)/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張國溶”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3
著錄: 
《康熙湖廣總志》起,至《康熙竹谿縣志》止,凡二百三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四年]九月十日(二十四年份),十月十七日,十月二十九日,十一月十九日;
[二十五年]一月四日(二十五年份),一月二十九日,二月二十七日,四月四日,四月三十日,六月五日,七月廿九日,八月三十一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湖北省方志。封面“張國溶字海若”六字旁題。檢《續修提要》原稿,張海若所撰提要存二百三十三篇,與此悉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8”,知張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五年八月。

第十四冊
張壽林/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張壽林”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2
著錄: 
《廣德州志》起,至《靈寶玉鑑目錄》止,凡五百八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一月五日,十二月廿六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十二月廿九日;
[二十四年]二月一日(二十四年二月份),三月九日,六月三日,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二月二十六日;
[二十五年]一月十八日(二十五年份),五月十二日,五月十八日,七月十五日,八月二十一日,八月二十五日,九月九日,九月二十二日,十月十二日,十一月二日,十一月十七日;
[二十六年]一月四日,一月廿五日(二十六年份),二月六日,三月十七日,四月一日,五月一日,六月八日,七月六日,六月八日,八月七日,八月二十八日。
格按,本冊所錄以陝西、福建、雲南、貴州、安徽等省方志爲主,又有部分經部詩類條目。檢《續修提要》原稿,張壽林所撰提要存一千六百五十八篇,較此增經部各類,史部傳記、地理,子部儒家、雜家、道家、類書,集部清別集、小説、詩評等類著述,爲《續修提要》撰稿最多者之一。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8”,知張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五冊
馮汝玠/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馮汝玠”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2
著錄: 
《鉄雲藏龜》起,至《淮陰金石僅存錄》止,凡三百三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二月廿五日,三月廿五日,四月二十七日,五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二十九日,八月二十八日,九月二十五日,十月二十五日,十一月二十二日,十二月二十一日;
[二十五年]一月十六日(廿五年),二月十八日,三月十八日,四月十七日,五月十八日,六月十六日,七月十七日,八月十七日,九月十六日,十月十六日,十一月十六日,十二月十六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六日(二十六年份),二月十八日,三月十六日,四月十六日,五月十五日,六月十六日,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七日,九月十五日,十月十六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十六日;
[二十七年]一月十五日(廿七年),一月二十八日,二月十六日,三月十六日,四月十五日,五月十六日,六月廿一日,七月十四日,八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十月十三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經部小學、史部金石、目錄等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馮汝玠所撰提要存六百九十篇,類目相同,數量較此增加。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7.10”,知馮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七年十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六冊
編纂者  馮承鈞/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馮承鈞”題名。封底白紙籤脫落。
著錄: 
《交廣印度兩道考》起,至《亞歐兩洲沿岸海道紀要》止,凡三百七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八月份(二十三年八月份),九月份(二十三年九月份),十月四日,十月十二日,十月二十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一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日,十一月廿六日,十二月五日,十二月十一日,十二月十一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十二月十八日,十二月廿六日;
[二十四年]一月七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一月十四日,一月份(二十四年一月份),一月廿二日,一月廿八日,二月十一日(二十四年二月份),二月廿五日,三月五日,三月十三日,三月十九日,三月二十八日,四月四日(二十四年四月份),四月十日,四月十六日,四月二十三日,四月三十日,五月八日,五月十六日,五月二十一日,五月二十九日,六月十三日,八月六日,八月十二日,九月三日,十月三日,十一月四日,十二月三日;
[二十五年]一月四日(廿五年),二月四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一日,七月二日,八月十一日,九月七日,十月三日,十月二十九日,十二月二日。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紀事本末、外國史、傳記、地理,子部雜家、醫家、天文算法等類及“歐美人撰譯”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馮承鈞所撰提要存三百七十四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12,知馮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

第三函十六冊(東洋文庫編號:研一③)
第一冊
編著者  馮家昇/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馮家昇”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0
著錄:
《吉林通志》起,至《黑龍江通志綱要》止,凡十九種。
收稿日期:
[二十四年]一月十二日(二十四年一月份)。
格按,本冊所錄爲吉林、黑龍江兩省方志。檢《續修提要》原稿,馮家昇所撰提要存十九篇,與此悉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4.1”,知馮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四年一月。

第二冊
傅振綸  提要目錄/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傅振倫”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5
著錄: 
《嘉靖新河縣志》起,至《乾隆定興縣志》止,凡六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一月五日(二十三年份),十一月十三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八日;
[二十四年]二月十八日(二十四年二月份),三月十八日(二十四年三月份)。
格按,本冊所錄爲河省北方志。檢《續修提要》原稿,傅振倫所撰提要存一百四十九篇,方志以外,較此增史部傳記、史鈔,子部釋家,集部詞曲等類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4.3”,知傅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三冊
楊遇夫/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楊樹達”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3
著錄: 
《國文法草創》起,至《後漢書知意》止,凡一百九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一月五日(廿三年),十二月一日(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月廿六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
[二十四年]一月十二日(二十四年一月份),四月四日,四月廿七日,六月十日,六月廿七日,七月十八日,八月八日,八月二十四日,九月十日;
[二十五年]三月廿五日(廿五年),八月廿八日。
格按,本冊所錄爲經部小學、史部正史(《漢書》)、集部清別集(湘人)等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楊樹達所撰提要存一百九十五篇,與此悉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8”,知楊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五年八月。

第四冊
楊鍾羲/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楊鍾羲”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
著錄: 
《公羊春秋經傳通義》起,至《史記探源》止,凡六百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年]七月廿七日(二十年七月份),八月十九日,九月廿一日,十月十七日,十一月十八日(二十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四日(二十年十二月份);
[二十一年]一月十八日(廿一年一月份),二月十九日(二十一年二月份),三月廿日,四月十六日,四月十九日,五月廿七日,六月廿日(廿一年六月份),七月廿一日(廿一年七月份),八月廿二日(廿一年八月份),九月十六日(廿一年九月份),十月十七日,十一月廿二日(二十一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七日(廿一年十二月份);
[二十二年]一月廿日(廿二年一月份),二月廿二日(廿二年二月份),三月廿日,四月廿日(二十二年四月份),五月份,七月十九日(廿二年七月份),八月二十日,九月二十日(廿二年九月份),十月十七日(二十二年十月份),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二十日(二十二年十二月份);
[二十三年]一月二十日(二十三年一月份),二月廿日(二十三年二月份),三月十六日,五月十五日(二十三年五月份),六月份,廿三年七月份,廿三年八月份,廿三年九月份,十月廿日,十一月十七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廿四日;
[二十四年]一月十九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二月廿五日,四月一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經部春秋、小學,史部編年、紀事本末、傳記、史評等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楊鍾羲所撰提要存六百十四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4.3”,知楊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四年三月。

第五冊
葉啓勲/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 “葉啓勲”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8
著錄: 
《自堂存稿》起,至《四書人物廣義》止,約三百六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七月份(二十三年七月份),八月份,九月份,十月二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月十六日,十月廿六日,十一月五日,十一月十七日(二十二年十一月份),十一月廿九日,十二月十三日,十二月十八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十二月廿九日;
[二十四年]一月四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一月十日,一月十八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一月廿六日,二月十一日(二十四年二月份),二月十二日,二月十八日,三月一日,三月八日,三月十四日,三月十九日,三月廿五日,三月三十日,四月二日,四月五日,四月十一日,四月十五日,四月二十日,四月三十日,五月六日,十二月五日,十二月二十四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二日(二十六年份),一月廿九日,二月二十二日,三月十五日。
格按,本冊所錄經、史、資、集各部圖書均有。檢《續修提要》原稿,葉啓勲所撰提要存三百五十九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1”,知葉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一月。

第六冊
董康/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董康”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7
著錄: 
《袁禮部詩》起,至《林東城文集》止,約五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五年]二月十七日(二十五年份)。
格按,此冊所錄均爲明別集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董康所撰提要存四十九篇,與此相合。所撰提要,版本皆題“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明□□刻本”。董氏曾爲嘉業堂撰明集部分藏書志,稿本今藏上海圖書館。以上提要,疑即據《嘉業堂藏書志》明集稿改撰而成。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2”,知董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五年二月。

第七冊
趙斐雲/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趙萬里”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17
著錄: 
《唐韻佚文》起,至《擔當遺詩》止,約三百五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月八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一月七日(廿三年十一月份),十二月一日,十二月廿六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
[二十四年]一月二十八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三月一日,三月三十日,五月七日,六月八日,七月一日,八月七日,九月三日,十月七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七日;
[二十五年]一月四日(二十五年份),二月三日,三月六日,五月二十一日,六月十九日,七月十八日,八月十七日,九月二十三日,十月二十二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四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八日(二十六年份),二月二十三日,三月二十二日,四月二十一日。
格按,此冊所錄以集部明別集爲主,又經史雜著數十種。檢《續修提要》原稿,趙萬里所撰提要存三百四十九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4”,知趙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四月。

第八冊
趙錄綽(提要目錄)/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趙錄綽”題名。封底白紙籤脫落。
著錄:
全冊空白無記錄。
格按,此冊交稿記錄空白,原因未詳。檢《續修提要》原稿,趙錄綽所撰提要存一千一百六十八篇,多爲史部傳記、目錄,子部儒家、雜家及集部清別集等類著述,屬參與《續修提要》編纂撰稿數量較多者之一,其交稿時間當稍晚。

第九冊
編纂者  劉節/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劉節”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3
著錄: 
《金石編補略》起,至《中舟藏墨錄》止,約一百九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四年]六月三日(二十四年份),七月八日,十一月四日;
[二十五年]一月四日(二十五年份),一月廿日,五月廿一日,七月十六日,九月八日,十月八日,十二月廿九日;
[二十六年]二月二日(廿六年),四月十四日。
格按,本冊所錄主要爲經部小學、史部金石類著作。檢《續修提要》原稿,劉節所撰提要存二百十四篇,類目相同,數量較增。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4”,知劉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四月。

第十冊
編纂者  謝國楨/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謝國楨(一)”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19
著錄: 
《罪惟錄》起,至《瑞陽阿集》止(未完,接下冊)。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一月廿一日(二十三年十一月份),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
[二十四年]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年一月份),二月份(二十四年二月份),四月四日(二十四年四月份),四月二十二日(二十四年四月份),四月廿四日,四月三十日,五月十六日,五月二十七日,五月三十日,七月十六日,七月二十四日,十月一日,十一月六日,十二月三日,十二月廿七日;
[二十五年]一月二十日(二十五年份),三月五日,四月四日,四月二十七日,七月二日,七月廿九日,九月二日,九月八日,

第十一冊
編纂者  謝國楨/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謝國楨(二)”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19
著錄:
(接上冊)《夢庵雜著七種》起,至《鈍吟集》止,兩冊合計共一千三百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五年]九月八日(二十五年份),九月廿八日,十月廿九日,十一月二十六日;
[二十六年]一月十五日,二月二日,四月十二日,六月六日。
格按,以上兩冊所錄多爲史部雜史、子部叢書類著作,其中晚明史籍稱“特撰書目”。檢《續修提要》原稿,謝國楨所撰提要存二千一百五十七篇,較此增史部編年、別史、外國史、傳記、地理、政書、目錄,集部明別集、清別集等類著述,爲參與《續修提要》編纂撰稿數量最多者之一。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6”,知謝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六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二冊
謝興堯/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謝興堯”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9
著錄: 
《全遼志》起,至《太平軍目》止,凡一百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四年]十二月二日(二十四年份);
[二十五年]一月卅一日(二十五年份),二月廿七日,五月九日,八月十七日,九月廿八日,十一月十七日,十二月二十六日;
[二十六年]一月廿八日,三月一日,四月二十七日,六月,九月十四日,十月十三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與太平天國相關書籍,又遼寧省、熱河兩省方志十餘種。檢《續修提要》原稿,謝興堯所撰提要稿存八百三十五篇,較此增史部別史、雜史、傳記、政書、地理,子部天文算法、術數、雜家,集部明別集、清別集等類著述。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10”,知謝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三冊
瞿仙槎(瞿漢字仙槎)/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瞿漢”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34
著錄:
   《長沙縣志》起,至《新化建火神廟記》止,凡二百十種。
收稿日期:
[二十四年]八月二日(二十四年份),九月三日,十月七日,十一月五日,十二月五日;
[二十五年]一月七日(二十五年份),一月二十二日,三月九日,四月九日,六月八日,七月四日,七月十六日,七月三十日,八月十七日,九月十八日,十月二十日,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十七日;
[二十六年]一月四日,一月三十日,二月六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湖南省方志及地志類書。“瞿漢字仙槎”五字旁題。檢《續修提要》原稿,瞿漢所撰提要稿存八十八篇,均湖南省方志。溢出之書,有待覆核。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2”,知瞿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二月。

第十四冊
瞿宣穎  提要目錄/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瞿宣穎”題名。封底白紙籤脫落。
著錄:
全冊空白無記錄。
格按,此冊交稿記錄空白,原因未詳。檢《續修提要》原稿,瞿宣穎所撰提要存三十九篇,均爲集部詩評類著述,交稿時期應稍晚。

第十五冊
譚其驤/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譚其驤”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18
著錄:
《康熙濟南府志》起,至《路橋志略》止,凡三百八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月十七日(二十三年十月份),十二月十八日;
[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十四年份),八月十三日,八月二十九日,九月十一日,十月二日,十月十九日,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廿日,十二月二日;
[二十五年]一月四日(二十五年份),二月二十九日,三月二十四日,三月二十八日,八月九日,九月二十九日,十一月二日,十二月五日,十二月廿八日;
[二十六年]一月廿九日(二十六年份),四月五日,五月十日,六月十四日,十月六日。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山東、河北兩省方志,末有江南縣志、鄉志數種。檢《續修提要》原稿,譚其驤所撰提要稿存八百四十二篇,均爲史部地理、方志類著述,數量較此增加。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6.10”,知譚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增撰提要交稿尚在其後。

第十六冊
蕭仲珪  編纂者/研究所
書根及書背以黑色鉛字鈐印“蕭璋”題名。封底白紙籤題編號:2
著錄: 
《潞城縣志》起,至《大寧縣志》止,凡二百四十餘種。
收稿日期: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份);
[二十四年]三月廿八日(廿四年三月份),二月廿八日,四月二十七日,五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八月三十一日,十一月十九日,十二月二十日;
[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二十五年份),二月二十四日,三月二十八日,七月二十七日。
格按,本冊所錄均山西方志。封面題名“蕭仲珪”鉛筆旁注“蕭璋”二字。檢《續修提要》原稿,蕭璋所撰提要稿存二百六十九篇,與此相合。封面左上紅籤鉛筆旁注年月“25.7”,知蕭氏此冊交稿截止於民國二十五年七月。

三、“交稿記錄”所見《續修提要》編纂史料

《續修提要》未竟全功,編纂凡例未見流傳,東洋文庫所藏《編纂資料》之發現,爲研究《續修提要》編纂及組織活動提供諸多綫索。玆據上“交稿記錄”中所見,歸納一二。

一、以上“交稿記錄”四十八冊,内鈔寫者凡六百十四葉,計共著錄《續修提要》稿一萬三千餘篇,較現存《續修提要》原稿總數(三萬四千餘篇)不足二分之一。篇目數量不足,一因東洋文庫所藏“交稿記錄”收藏不全(各冊封底粘貼白紙籤所題編號,“余紹宋”冊已標爲“49”號可證),二因“交稿記錄止於《續修提要》中期(1938年),後期完成之稿尚未錄入,故有已知撰稿人數及撰稿數量著錄未全之現象。

一、“交稿記錄”著錄《續修提要》撰稿人凡四十五人:王式通、王孝魚、王重民、江瀚、向覺民(達)、沈兆奎、吳廷燮、吳寄荃(燕紹)、吳承仕、何小葛、何澄一、余紹宋、尚秉和、周叔迦、柯紹忞、胡玉縉、高潤生、班書閣、夏仁虎、夏孫桐、孫海波、孫師鄭(雄)、孫楷第、孫曜、倫明、鹿煇世、張伯英、張海若(國溶)、張壽林、馮汝玠、馮承鈞、馮家昇、傅振綸(倫)、楊遇夫(樹達)、楊鍾羲、葉啟勲、董康、趙斐雲(萬里)、趙錄綽、劉節、謝國楨、謝興堯、瞿仙槎(漢)、瞿宣穎、譚其驤、蕭仲珪(璋),均見於《續修提要》編纂人員名錄,佔已知編纂人員總數(七十一人)之半數以上。

一、“交稿記錄”中之董康、馮家昇、馮汝玠、高潤生、何澄一、何小葛、胡玉縉、江瀚、柯紹忞、劉節、尚秉和、孫楷第、孫雄、王式通、王重民、吳承仕、向達、蕭璋、謝國楨、楊鍾羲、余紹宋、張國溶、周叔迦二十三人,未見於以下“書目記錄”。此外,王孝魚、瞿宣穎雖已於“交稿記錄”中立冊而無交稿記錄(兩人均有提要稿留存),可知兩人交稿時期較晚。

一、“交稿記錄”各冊封面所記人名,有記字號而旁注本名者,如“瞿仙槎”下注“瞿漢字仙槎”、“張海若”旁注“張國溶字海若”、“孫師鄭”旁注“孫雄”等;亦有未經注出者,如“向覺民”、“趙斐雲”、“楊遇夫”等;又有撰人名字異寫者,如“傅振倫”作“傅振綸”等。

一、“交稿記錄”中“收稿日期”欄所記“□□年□月□日”,係指撰稿人交稿日期;“附注”欄所記“□□年□月份”,則指該批提要稿屬於撰稿人某月之功課,蓋研究所方面邀請各撰稿人參與提要撰寫之初,有每月提交成稿若干篇並按收到稿給酬之約定,故某月日所交提要稿,大多即作爲撰者當月之功課,亦有前月未交稿而本月補交、及本月交稿量多而移作下月課者之例。又“收稿日期”及“附注”兩欄所記日期,爲便檢閲,除當行之下,又重復書於各跨葉之首行,故冊中所見年月日相同者頗多。

一、“交稿記錄”不僅真實記錄各撰稿人參與《續修提要》撰稿之起迄年月,可供覆核《續修提要》各稿之撰寫人及時間,又具體反映《續修提要》前期至中期之編纂進程,故不憚瑣屑,詳加迻錄。據“交稿記錄”所載,各撰稿人之交稿始於民國二十年(1931),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左右,已完成《續修提要》二分之一弱初稿,其中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前後爲交稿旺期。

一、《續修提要》編纂之初,有仿《四庫提要》分別“著錄”及“存目”之考慮,故“附注”欄中間或錄有“著錄”、“存目”等字,但全體而觀,尚未一律。

一、“交稿記錄”係據撰稿人交稿時清單鈔錄,因各書已經撰稿人目驗,故所著錄書名、著者及版本較“書目記錄”加詳。研究所方面檢點《續修提要》成稿,曾據此記錄與提要原稿及“書目記錄”反復校核,並於眉端(或冊内所存夾籤)留有校記,玆臚舉一二:
(一)說明書目重複情況
第一函第四冊(江瀚)“《安甫遺學》三卷”條眉批:“重,刪。柯撰入易類。”
格按,《續修提要》此書收有江瀚、徐世昌、柯紹忞所撰三稿,入“經部/群經總義類”,故所謂“刪重”,亦僅提示其書已撰有提要稿而已。
(二)說明書目分配情況
第一函第四冊(江瀚)“《四書纂言》四十卷”條眉批:“《四書》類爲孫人和包辦,凡加△記號,即與孫重。”
第二函第十冊(倫明)“四書類”眉批:“《四書》類係孫人和包辦,加△記號者即與孫重。”
格按,檢《續修提要》原稿,以上標注“△”諸書,現存提要稿均爲江瀚等所撰,可知孫人和雖曾包辦“四書類”提要,一旦他人已經撰稿,研究所方面仍予調整,故未多重複。
(三)說明原稿缺存情況
第一函第十五冊(柯紹忞)“王石臞念孫《說文段注籤記》清本一卷(雙劍誃於氏藏本)、桂未谷《說文段注抄案》手稿二卷(雙劍誃於氏藏本)、王菉友筠、張石舟穆手訂《說文答問疏證》六卷(稷香館吳氏藏本)、朱允倩駿聲《說文段注拈誤》手稿一卷(純嘏堂朱氏家藏本)”四種眉批:“原稿未到。”
格按,查《續修提要》原稿,以上四種稿鈔本未見撰有提要。

四、關於《續修提要》“書目記錄”

《續修提要》“書目記錄”三函四十冊,封面左上、右下方各粘長方紅色紙籤一(白紙襯邊),上籤内書撰者姓名及“書目”各一行;下籤空白,全體一例。書根、書背分別有墨書撰者姓名(内“孫海波/第二冊”、“趙錄綽/第二冊”、“劉啓瑞/第二冊”、“羅福頤”四冊爲紅色鉛字鈐印)。各冊自次葉始書寫,每葉以鉛筆畫爲五欄,欄目分題如下(見圖□):
(一)“某部、類”,如:“史部奏議類”
(二)“書名”,如:“《怡賢親王疏抄》一卷”
(三)“版本”,如:“道光三年刊本”
(四)“撰人”,如:“清怡賢親王允祥撰”
(五)“備攷”,如:“二十五年三月到”
又各行上方欄外鈐有“已撰”朱文長方小印、或以鉛字補寫“已撰”二字。

第一函十三冊(書目一①)
第一冊
沈兆奎先生  書目(封面左上紅籤内題,封面右下紅籤空白,以下同,從省)
著錄:
《怡賢親王疏抄》起,至《退思粗訂稿》止,約二百六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72)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史部奏議、別史、雜史、傳記、政書、史評及集部別集等類著作,大半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沈兆奎所撰提要一百七十八篇,類目及數量與此相合。

第二冊
吳向之先生  書目
著錄:
《大唐六典考訂》起,至《龍沙鱗爪》止,約七百三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54)
格按,吳廷燮字向之。本冊所錄爲史部正史、職官、政書、詔令奏議等類著作。《續修提要》載吳廷燮所撰提要八百五十三篇,數量較此增加。

第三冊
吳燕紹先生  書目
著錄:
《異域竹枝詞》起,至《游歷巴西經》止,約四百五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05)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地理、雜史、方志及子部釋家等類著作。《續修提要》載吳燕紹所撰提要四百二十篇,數量較此增加。

第四冊
余寳齡先生  書目
著錄:
《周易蠡測》起,至《榮遇堂日記》止,約三百二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52)
格按,本冊所錄爲經部各類,史部傳記、地理,子部儒家、兵家、醫家、農家,集部別集等類著作,多未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余寶齡所撰提要七十一篇,類目與數量與此相合。

第五冊
柯燕舲(昌泗)先生  書目
著錄:
《歷代疆域表》起,至《鄴中記》止,約一百四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37)
格按,本冊所錄均史部地理類著作。僅一二條(《括地志》八卷、《水經釋地》八本)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柯昌泗所撰提要四十七篇,多爲子部雜家、釋家、道家等類著述,類目及數量與此不同,似後經調整者。

第六冊
茅乃文先生  書目
著錄:
《鹺政全書》起,至《紅鵝館詩鈔》止,約五百二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84)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政書、輿圖類著作,半數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茅乃文所撰提要二百九十篇,均爲史部地理類著述,類目及數量與此不同,可知《續修提要》撰稿人遴選之變動。

第七冊
高觀如先生  書目
著錄:
《釋迦如來嘎應化事跡》起,《五燈會元補遺》止,紅格稿本七葉,約一百六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44);又《四十二章經註》起,至《續一切經音義》止,十行綠格“觀廬叢記”稿本八葉,約一百六十種。
格按,本冊所錄均爲釋家類書目。綠格本書目卷首鉛筆記有“高觀如”、“已撰”字,原擬謄至紅格本(已鈔《四十二章經註》、《御註圓覺經》兩種而止)。《續修提要》載高觀如所撰提要二十二篇,類目與數量與此相合。

第八冊
班書閣先生  書目(第一本)
著錄:
《三州遊記》起,至《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止,約一千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329)
格按,班書閣“書目第二本”未見。此目内訂有油印書目《史鈔目錄》四葉(收書約四十種)、《史部史評類擬纂提要目錄》四葉(收書約五十種)、《子部藝術類篆刻之屬未撰提要目錄》六葉有半(收書約一百六十種)等,書目均經修訂增補。本冊所錄以史部地理類(游記之屬)、方志(河南省),集部別集(五代、金元)、總集、詩話等類爲主,兼及他部類書。《續修提要》載班書閣所撰提要一千四百四十六篇,類目及數量均較此增加。

第九冊
夏仁虎先生  書目
著錄:
《天下山河兩戒攷拾》起,至《兩京賦》止,約五百四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61)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地理類(山川、河渠、寺觀、山水、游記、方志之屬)著作,半數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夏仁虎所撰提要六百十篇,多爲史部傳記、地理類著述及江蘇、浙江兩省方志,類目及數量較此增加。

第十冊
夏孫桐先生  書目
著錄:
《惜抱軒詩文集》起,至《毘陵沈氏雜著》止,約四百四十種(末有前筆記闕數:104)
格按,本冊所錄均集部清別集類著作,大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夏孫桐所撰提要七百五十八篇,多爲子部醫家類及清別集著述,類目及數量較此增加。

第十一冊
孫海波先生  書目
著錄:
《漢魏石經殘字敍錄》起,至《南海李氏寳召齋吉金目錄》止,約一千一百種(末有鉛筆記闕數:367)
格按,本冊所錄多爲經部小學、史部金石、子部雜家等類著作,三分之二鈐有“已撰”印。

第十二冊
孫海波先生  書目
著錄:
《三代秦漢金文拓本》起,至《中國地理教科書》止,約二百六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共568)
格按,書根以紅色鉛字鈐印“孫海波/第二冊”。本冊所錄爲經史各類著作,僅六十餘種鈐有“已撰”印。以上兩冊書目合計約一千三百餘種,《續修提要》載孫氏所撰提要九百餘種,多爲經部易類、四書,史部傳記、金石,子部儒家、雜家,集部清別集、詩評等類著作,類目及數量與此相合。

第十三冊
孫光圻先生  書目
著錄:
《帝王世紀續補》起,至《顧氏義田事略》止,約八百二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66)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雜史、政書、職官等類著作,大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孫光圻所撰提要五百六十五篇,類目及數量與此相合。

第二函十三冊(書目一②)
第一冊
孫人和先生  書目
著錄:
《古今韻書》起,至《莊子内篇註》止,凡五十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9)
格按,本冊所錄多經部小學、子部道家類著作,半數鈐有“已撰”印(道家類悉數完成)。《續修提要》載孫人和所撰提要九百九十二篇,多爲經部小學,子部雜家、道家,集部詞曲等類著述,類目及數量均較此增加。

第二冊
孫曜先生  書目
著錄:
《月令粹編》、《圖説》起,至《夏小正註》止,約二百二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69)
格按,本冊所錄多史部時令、地理類著作,時令類(近五十種)鈐有“已撰”印,地理類多未撰。《續修提要》載孫曜所撰提要六十一篇,類目與數量與此相合。

第三冊
倫明先生  書目
著錄:
《古文尚書辨》起,至《韓魏公言行錄》止,凡一千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435)
格按,書根題“倫明一”,“書目第二冊”未見。此冊所錄爲經部各類及史部傳記類著作,半數以上鈐有“已撰”印(傳記類均已完成,經部未完成)。《續修提要》載倫明所撰提要一千九百四篇,類目及數量均較此增加。

第四冊
許道齡先生  書目
著錄:
《關中陵墓志》起,至《滇黔湘鄂皖豫行程記》止,約二百四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07)
格按,書根姓名黑色鉛字鈐印。所錄爲史部地理(古蹟、雜記、邊防之屬)及子部類書等類著作,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許道齡所撰提要一百十七篇,類目與數量與此相合。

第五冊
鹿煇世先生  書目
著錄:
《濬河事例》起,至《湖錄經濟攷》止,約八百六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53)
格按,本冊所錄多史部地理類(河渠、水利、山林、古蹟、雜記之屬)及集部明、清別集類著作,大多鈐有“已撰”印。

第六冊
(王孝魚先生)鹿煇世先生  書目
著錄:
《孔子家語憲》起,至《丹鉛新錄》止,約五百種(末有鉛筆記闕數:62)
格按,封面題名“王孝魚先生”已經墨筆鈎乙,並添寫“鹿煇世先生”。本冊所錄均爲子部儒家類著作,大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鹿煇世所撰提要九百九十三篇,類目及數量與此相合。

第七冊
黃之六(壽祺)先生  書目
著錄:
《京氏易》起,至《喪禮或問》止,約三百四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20)
格按,封面題名“壽祺”二字墨筆添寫。本冊所錄均經部易類、禮類著作,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黃壽祺所撰提要一百篇,類目與數量與此相合。

第八冊
張伯英先生  書目(第一本)
著錄:
《東書堂》起,至《俞紫芝蘭亭詩》止,凡二百五十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0)
格按,張伯英“書目第二本”未見。本冊所錄爲子部藝術類(法帖之屬)、集部總集類著作。《續修提要》載張伯英所撰提要五百二十七篇,數量較此增加。

第九冊
張壽林先生  書目
著錄:
《赤山湖志》起,《“柏巖感舊詩話》止,約六百二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380)
格按,本冊所錄爲經部春秋、史部地理(山川之屬)、雲南省方志、集部楚辭等類著作。“春秋類”書目係據油印稿(十一葉約二百四十種)增補,增補者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張壽林所撰提要一千六百五十八篇,較此增經部各類,史部傳記、地理等類,陝西、福建、貴州、安徽等省方志,又子部儒家、雜家、道家、類書,集部清別集、小説、詩評等類著述,類目及數量均較此增加。

第十冊
陸會因先生  書目
著錄:
《易道入門》起,至《國朝閨閣詩鈔》止,約四百種(末有鉛筆記闕數:308)
格按,本冊所錄均集部清別集(閨秀之屬)著作,多未鈐“已撰”印。《續修提要》載陸會因所撰提要一百六十八篇,清別集以外兼及他部,類目及數量較此增加。

第十一冊
陳壬孫先生  書目
著錄:
《歷代名臣奏議》起,至《擷芙蓉亭集》止,約八百五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415)
格按,陳鍫字壬孫。本冊所錄爲史部詔令奏議、集部別集(自唐至清)等類著作,近半數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陳鍫所撰提要八百四十三篇,類目與數量與此相合。

第十二冊
馮承鈞先生  書目(第二冊)
著錄:
《漢西域圖考》起,至《海錄》止,凡八十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6)
格按,本冊所錄均史部地理類(邊疆、外國地理之屬)著作,大多已完成並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馮承鈞所撰提要三百七十四篇,含史部紀事本末、外國史、傳記,子部雜家、醫家、天文算法等類及“歐美人撰譯”著述,類目及數量較此增加。

第十三冊
傅振倫先生  書目
著錄:
《史漢合編》起,至《敦煌寫本老少互嘲詞》止,凡一百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史鈔類及敦煌遺書等,均已完成並鈐有“已撰”印(僅缺《兩晉南北史合纂》一種)。《續修提要》載傅振倫所撰提要一百四十九篇,含河北省方志及史部傳記、子部釋家、集部詞曲等類著述,類目及數量較此增加。

第三函十四冊(書目一③)
第一冊
傅惜華先生  書目
著錄:
《盛明雜劇》起,至《醉茶志怪》止,凡六百餘種(卷末鉛筆記闕數:298)
格按,本冊所錄均爲集部詞曲、子部小説家類著作,所錄半數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傅惜華所撰提要四百八十二篇,數量較此增加。

第二冊
葉啟勲先生  書目
著錄:
《周易發例》起,至《四書人物廣義》止,凡一百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3)
格按,本冊所錄均經部各類著作,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葉啓勲所撰提要三百五十九篇,兼及四部著述,類目及數量均較此增加。

第三冊
趙萬里先生  書目
著錄:
《陳翼叔詩集》起,《王侍郎遺書》止,僅十四種(末有鉛筆記闕數:5)
格按,本冊所錄均爲明別集,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趙萬里撰明別集提要三百四十九篇,數量較此增加。

第四冊
趙錄綽先生  書目(第二冊)
著錄:
《費邑藝文志》起,《注坡詞》止,凡八十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2)
格按,趙錄綽“書目第一冊”未見。書根姓名以紅色鉛字鈐印。所錄爲史部政書、子部儒家等類著作,大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趙氏所撰提要一千一百六十八篇,含史部政書、傳記、目錄,子部儒家、雜家及集部清別集等類著述,類目及數量較此均有增加。

第五冊
劉澤民先生  書目
著錄:
《河圖緯》起,至《羣書備考》止,凡五十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6)
格按,本冊所錄爲春秋緯書及佛寺志等書,多鈐有“已撰”印。書根題“劉白村”。《續修提要》載劉白村所撰提要九百四篇,含經部春秋,史部地理、目錄,子部釋家等類著述,類目及數量較此均增加。

第六冊
劉啟瑞先生  書目
著錄:
《寳應人物志》起,至《少游草》止,凡一千一百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69)
格按,本冊所錄以集部別集、總集類著作爲主。書目有寫稿、打字油印稿,油印稿題“擬選集部總集類提要送審目”,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劉啟瑞所撰提要一千三百五十九篇,集部以外尚有他部類著述,類目及數量較此均有增加。

第七冊
劉啟瑞先生  書目(第二本)
著錄:
《賜書樓集》起,至《樂府遺音》止,凡一百四十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67)
格按,本冊所錄爲集部宋、明別集類等書,多未鈐“已撰”印。首葉《勿軒易學啓蒙圖傳通義》行眉端題“以下八千卷樓宋元明刊善本書目”,似從丁氏書目錄出待查者。

第八冊
謝興堯先生  書目(一)
著錄:
《李秀成供詞》起,至《周蓮峯文集》止,凡一千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958)
格按,本冊所錄爲經部各類(川人所著)及史部雜史類著作,史部書多鈐有“已撰”印,經部則多空闕,似謝氏初有意認撰川人經部著作,後未實現。

第九冊
謝興堯先生  書目(二)
著錄:
《竺山詩文集》起,至《艾子雜説》止,約四百二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171)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雜史、集部清別集類著作,史部著作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謝興堯所撰提要稿八百三十五篇,類目及數量較此均有增加。

第十冊
韓承鐸先生  書目
著錄:
《續富國策農書》起,至《敝帚集》止,約七百二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341)
格按,本冊所錄爲子部農家、集部清別集等類著作,半數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韓承鐸所撰提要六百五十三篇,含史部雜史、政書,子部兵家、譜錄等類著述,類目及數量較此均有增加。

第十一冊
瞿漢先生  書目(第二冊)
著錄:
《南嶽總勝集》起,至《新化建火神廟記》止,凡一百二十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4)
格按,瞿漢“書目第一冊”未見。本冊所錄均湖南方志及地理類著作,大多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瞿氏所撰提要稿八十八篇,類目與數量與此相合。

第十二冊
瞿兌之先生  書目
著錄:
《談藝錄》起,至《試律叢話》止,約五百八十種(末有鉛筆記闕數:498)
格按,本冊所錄爲集部詩文評等類著作,多未鈐“已撰”印。《續修提要》載瞿氏所撰提要三十九篇,存稿數量較此爲少,待核。

第十三冊
譚其驤先生  書目
著錄:
《安南志略》起,至《天山博嶽冰峰五日游歌》止,凡四百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292)
格按,本冊所錄爲外紀及遊記等類著作,多未鈐“已撰”印。《續修提要》載譚氏所撰提要稿八百四十二篇,均爲史部地理、方志類著述,較此類目不同,數量增加。

第十四冊
羅福頤先生  書目
著錄:
《淳化閣帖跋》起,至《六練九練法》止,凡一百四十餘種(末有鉛筆記闕數:45)
格按,本冊所錄爲史部金石、子部譜錄等類著作,大部鈐有“已撰”印。《續修提要》載羅福頤所撰提要一百六十一篇,含子部雜家、術數、藝術、譜錄等類著述,類目及數量較此均有增加。

五、“書目記錄”所見《續修提要》編纂史料

“書目記錄”之成形應早於“交稿記錄”,反映《續修提要》編纂之初書目整理情況,同時涉及撰稿人員之遴選及分工。玆據瀏覽所得,略述“書目紀錄”中所含編纂史料。

一、“書目記錄”著錄班書閣、陳壬孫(鍫)、馮承鈞、傅惜華、傅振倫、高觀如、韓承鐸、黃之六(壽祺)、瞿兌之(宣穎)、瞿漢、柯燕舲(昌泗)、劉啟瑞、劉澤民、陸會因、鹿煇世、倫明、羅福頤、茅乃文、沈兆奎、孫光圻、孫海波、孫人和、孫曜、譚其驤、吳向之(廷燮)、吳燕紹、夏仁虎、夏孫桐、謝興堯、許道齡、葉啓勲、余寳齡、張伯英、張壽林、趙錄綽、趙萬里等三十六位撰稿人及其所承擔撰寫之基本書目一萬九千餘種。

一、以上撰稿人中,陳鍫、傅惜華、高觀如、韓承鐸、黃壽祺、柯昌泗、劉啟瑞、劉澤民、陸會因、羅福頤、茅乃文、孫光圻、孫人和、許道齡、余寳齡等十五位,雖參與《續修提要》撰寫並稿存至今,然前述“交稿記錄”中未見其人。以其他既見於“書目記錄”、又見於“交稿記錄”者例推,研究所方面應曾爲上述諸撰稿人立有“交稿記錄”冊。

一、“書目記錄”大多以墨筆書寫,其中又訂有部分油印稿。如“班書閣”冊(第一函/第八冊)中《史鈔目錄》四葉、《史部史評類擬纂提要目錄》四葉、《子部藝術類篆刻之屬未撰提要目錄》六葉有半,“張壽林”冊(第二函/第九冊)中《春秋類》油印書目十一葉,“劉啟瑞”冊(第三函/第六冊)中《擬選集部總集類提要送審目》油印書目八葉等。此類油印稿均半葉十二行,四周單欄,黑色油墨印刷(國内遼寧省圖書館、博物館也有收藏),爲《續修提要》編纂之初所擬書目,“書目記錄”即據此修訂(如書名項添加副書名、著者項添加批校者姓名等)並增補而成,收書範圍逐步擴大,書目品種陸續增加。

一、“書目記錄”編成後,依據學術專長選定撰稿人,交付各家實際撰寫中又多有調整,此類目錄工作,多見於各冊眉批及備注項所記,玆略作歸納,以窺《續修提要》編纂體例:
(一)相關著述提要分併例
“沈兆奎”冊(第一函/第一冊)“《漢書瑣言》、《後漢書瑣言》、《續漢書瑣言》(沈家本撰)”條眉批:“《諸史瑣言》已撰過,三書作一提要。”
同冊“《文選李善注書目》、《世說注書目》、《三國志注書目》、《續漢書注書目》(沈家本撰)”條眉批:“四書作一提要。”
 “班書閣”冊(第一函/第八冊)“《羽庭詩集補遺》、《文集補遺》(元劉仁本)”條眉批:“分作兩提要。”
格按,書目收集之初,多多益善,不厭其煩,爲大型書目編纂之通例。具體撰寫提要,則歸併分析,多須調整。沈氏輯書甚勤,類別相近而多爲小種,故加歸併;劉氏詩、文補遺體例不同,故提要分撰。
(二)覆核版本以定去取例
“沈兆奎”冊(第一函/第一冊)“《刪補晉書》(明刊本,明蔣之翹)”條眉批:“原注,已見《四庫》存目,如無別本,可不撰提要。”
同冊“《歷代史論》(通行本,張溥)”條眉批:“原注已見《四庫存目》,館藏是否別本。” 
格按,以上兩條“備考”欄均注云“本會無別本”,《刪補晉書》未鈐“已撰”印,《歷代史論》則鈐有“已撰”印。可知《續修提要》選目標準,凡與《四庫提要》著錄版本有異者,可予增補。
(三)《四庫提要》已收而取消例
“班書閣”冊(第一函/第八冊)“《西湖尋夢錄》(清張岱)”、“《入蜀記》(宋陸游)”、“《塞程別紀》(宋余寀)”、“《廣州游覽小志》(清王士禎)”、“《滇行紀程》(清許纘曾)”、“《安南紀游》(清潘鼎珪)”、“《西征道里記》(宋鄭剛中)”、“《五岳游草》(明王士性)”、“《趙寳峰先生文集》(元趙偕)”、“《詩林廣記前後集》(元蘇正孫)”、“《研北雜錄》(元陸友仁)”諸條眉批:“見《四庫》。”
格按,《四庫提要》已收之書攬入,說明“書目記錄”初編較爲草率,又因《續修提要》原有增補《四庫提要》已收書之設想,而版本、卷數之異,何者當收,何者不收,編纂之初,體例尚未掌握嚴格。
(四)《四庫提要》已收仍著錄例
“班書閣”冊(第一函/第八冊)著錄《四庫提要》已收書多種,“備考”欄附注如下:
“《廣成集》十七卷(前蜀杜光庭)”條:“《四庫》所收爲十二卷本。”
“《桐江集》八卷(元方囘)”條:“《四庫》本惟收《續集》。”
“《仇山村遺集坿錄》一卷(元仇遠)”條:“《四庫》惟收《遺集》,未收《附錄》。”
“《金華黃先生文集》四十三卷(元黃溍)”條:“《四庫》所收爲《黃文獻集》十卷本。”
“《梅磵詩話》三卷(元韋居安)”條:“《四庫》列入未收。”
格按,據以上版本說明可知,《四庫提要》已收之書,如存在内容卷數查異,《續修提要》仍可收錄。
(五)相同著述提要互相避讓例
“沈兆奎”冊(第一函/第一冊)“《讀史提要錄》”條眉批:“已撰。前單已取銷。”
同冊“《宋中興百官題名》(《藕香零拾》刻《大典》本)”條眉批:“刪。”
同冊“《鄭衆國語章句》、《賈逵國語解詁》、《虞氏國語章句》、《唐氏國語章句》、《孔氏國語章句》(玉函山房本/馬國翰輯)”諸條眉批:“已撰有《漢學堂黃氏遺書攷》本。”
格按,查《續修提要》原稿,收有孫光圻、徐世章所撰《讀史提要錄》提要兩篇;又收入謝國楨所撰《宋中興百官題名》(《藕香零拾》刻《大典》本)提要;並載沈兆奎所撰玉函山房本《鄭衆國語章句》諸書提要。
(六)已初步約稿而退還取消例
“茅乃文”冊(第一函/第六冊)“《歷代沿革圖》(清嚴六製)”眉批:“送稿撰人作馬徵麟,吳向之已撰,此目取銷。”
同冊“《職方地圖》(明陳綬撰)”條眉批:“謝國楨已撰,撰人作陳祖綬,此目取銷。”
同冊《奉天輿地總分圖》(清裕壽山製)”條眉批:“重複退回。
同冊“《四塞略記賦》”至“《越游紀勝》”凡一百三十二種眉批:“以上各目暫取銷。”
格按,據以上批語推測,“書目記錄”存在由撰稿人提交之可能。《續修提要》工程浩繁,主持乏人,擬目與撰稿同時進行,故有據已收成稿、另聘撰人而隨時調整目錄之現象。
(七)已收成稿通知撰者止撰例
“班書閣”冊(第一函/第八冊)“《竺國紀游》(清周靄)”條眉批:“譚已撰,函知止撰。”
“孫海波”冊(第一函/第十一冊)“《稱謂錄》(清梁章鉅)”條眉批:“劉已撰,通知止撰。”
“傅惜華”冊(第三函/第一冊)“《片玉山房花箋錄》(清孫兆溎)”條眉批:“孫已撰,通知止撰。”
格按,“書目記錄”眉批中此類“通知止撰”之提示甚夥,足徵《續修提要》編纂之前期準備不足,選目主要依賴各撰稿人擬交,一旦發現重複,止得臨時通知止撰。現存《續修提要》原稿中一書多稿現象,多因此而產生。
(八)生存人著述不予著錄例
“班書閣”冊(第一函/第八冊)“《西夏紀事》(戴錫章)”條眉批:“生存人不錄,原稿退還。”
“孫海波”冊(第一函/第十一冊)“《棣華館筆記》(陳斐然撰)”、“《俠龕隨筆》(陳誦洛撰)”條眉批:“近人不錄。”
格按,查“書目記錄”中仍有生存人著作著錄之例,如《說文舊音補注》一卷(胡玉縉)、《天壤閣甲骨文存》(唐蘭)、《柏根氏所藏甲骨文字考釋》(美明義士)等稿,均鈐有“已撰”印”。

六、結 語

    《編纂資料》所含《續修提要》編纂史料,可供研索之處尚夥,以上所述,僅屬嚐鼎一臠,尚待深入。茲承《白雲論叢》徵稿,不辭淺陋,整理今夏於東京東洋文庫閱書筆記如上(部分内容已另刊)。筆者自2005年秋赴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一年,個人研究計畫,即爲校閲《續修提要》經部整理稿以付出版。因工作繁重,終日伏案,不敢心有旁騖。早大圖書館藏書美富,近在咫尺,猶未多涉足;東京其他圖書館所在,雖心向往之,亦甚少訪問。不意冥冥之中,若有神助,偶承友人介紹參觀東洋文庫,即於該文庫近年新購入而尚未編目公開之書箱内,發現上述《續修提要》編纂史料,復蒙東洋文庫主持人厚誼,特允即行整理,提供閲覽。文獻遇合,已稱奇緣,同道多助,益深銘感。至此批本應收藏於北京之珍貴資料,何以流落東瀛,令人偶藉機緣,始克獲觀異域,披閲抄錄間,不禁感慨繫之。

 

 
 
总机:0411-39662300  邮政编码:116012  传真:0411-39662300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7号  版权所有:大连图书馆
辽ICP备05018088号